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学作品>详细内容

【散文】苏家的园子‖陈仲文

作者:陈仲文(眉山市三苏祠博物馆馆长,知见诗社特邀作家)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12-13 21:54:43 浏览次数: 【字体:

苏家的园子

陈仲文

将一块地,用竹子或藤条一围,盖上几间屋子,栽上蔬菜花果树木,便成了园子。营造一个好的园子,所需要的不仅仅是持续不断的劳作,更需要造园者住园者温暖的心灵阳光,丰厚的学识养料。人和园相生相息,时间久了,人和园也就一体了,人在园在,人颓园废。拥有一方园子,应该是多数人的梦。造一方园子,实际上是我们在找寻一条返回家园的路。

眉山三苏祠(眉山市党史和地方志编纂中心 供图)

三苏祠,原本是三苏的家,后来变成了祭拜祠堂,变成了纪念园林。岁月沧桑,地还是这块地,但当年苏家的书房厨房客厅早已无处找寻,也无法嗅到苏家当年生火做饭时炊烟里冒出的稻草味。从家到祠到园,千年时光,都流淌了些什么,沉淀了些什么,最后呈现了些什么。

眉山三苏祠(眉山市党史和地方志编纂中心 供图)

苏家的园子人性而人情。一进园子,两棵高大的银杏毅然挺立,遮天蔽日,这时讲解员会说:“这两棵树都是雄树,只开花不结果,是苏轼苏辙两兄弟的象征……大家再转身,背后有一棵千年的榕树,是父亲苏洵……”三棵树,三父子,左右携手,前后顾盼,其情其势,动人心魄!植物是造园的重要元素,也是主人品格和感情的寄托。在三苏祠,一株荔枝可以挂满东坡“犹作江南未归客”的乡愁,一株海棠可以浸透“泥污燕支雪”的伤感,一株橘树可以写满“吾性好种植”的本心,一根竹子可以充塞“无穷出清新”的真气,一朵莲花可以盛开“湖光涵万象”的意境……一方园子就是一个人的生命世界。

眉山三苏祠内眉州第一树(汪毅 摄,方志四川供图)

三苏祠的房子崇高而自由。从南大门入,沿中轴线前厅、飨殿、启贤堂、来凤轩自南向北纵列延展,东西两旁配以厢房,主体建筑群由此分为形制不一、程度不同、大小不等的围合空间,或虚或实,或静或动,或肃穆或宁静,或幽深或开阔,我们的情绪在这变化的空间里悲喜交加、张弛有度。抱月亭、绿洲亭、瑞莲亭、百坡亭散落四周,披风榭、云屿楼虽高两层,却退隐其后,不与祠宇争胜。飨殿是祠堂的核心,面阔三间,进深一间,通高9米,明间两侧为抬梁式梁架,山墙为穿斗式梁架,硬山布瓦顶。虽青瓦白墙、造型简朴,人立其前,崇高敬畏之心油然而生,如此时再响钟鼓之声,你可能就潸然泪下了。想见1665年眉州知州赵蕙芽建造此殿时,一定是沐手净心,焚香叩首,把对三苏的仰望融进了一砖一瓦。

眉山三苏祠(眉山市党史和地方志编纂中心 供图)

整齐而不齐,均衡而又不衡,凝重而又轻盈,对称而又错落,聚集而又散漫,围合而又开放……这就是苏家的园子,一如园子的主人。巴蜀地区园林学科的开创者赵长庚教授曾用“开心见胆,剖腹示人”来描绘三苏祠,何以解读这八个字,在你心中在我心中。

眉山三苏祠苏轼塑像(汪毅 摄,方志四川供图)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陈仲文(眉山市三苏祠博物馆馆长,知见诗社特邀作家)

诵读:宋 彧(四川省朗诵演讲艺术发展促进会执行会长兼秘书长,知见诗社创始人、社长,成都外国语学校附属小学美育名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清明云诗会》《端午云诗会》特邀朗诵家,国家工信部抗疫纪录片配音员,江苏广播电视总台文化纪录片配音员。团中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社、人民邮电报、方志四川、温州日报、红网等多家媒体读书音频主播)

供稿:知见诗社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