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学作品>详细内容

【散文】冬之味‖梁志友

作者:梁志友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2-27 20:37:51 浏览次数: 【字体:

冬之味

梁志友

马溪的老哥子邀请去他家吃血汤,碰巧当天全城停气,给了我们去“打秋风”的理由。几朋友买了些水果,背着小行头甩开“11号”。这也是我最热衷的短线出行,既环保又健了身,还能一路看山、读林、听溪吟鸟唱,身心融入自然。何况山那边就是他家,水泥路一直通进他家院坝,不过一个时辰的路,权当逛一趟县城的后园林,还有乡土美食的口福。一举多得的美事,何乐而不为。

杀年猪整血汤宴是天全的民俗,立冬点燃乡味的烟火,一直燃烧到农历年末。届时,能回家的亲人都回家,该到场的三朋四友皆到场,还少不了乡里乡亲们的捧场。谁家都一样,依主人之意,三五桌、七八桌不等。过节一样的热闹此起彼落,烟火气、人气、荤味燃得三乡五村喜气冲天,十里八寨美味飘香。驱散了冬天的寒意,掀开了冬闲的平静,缱绻出民风和谐的韵味。

天气有些阴沉,霏霏细雨中夹裹着寒风,行人耸肩操手。我们却兴致勃勃,身热脚暖,心情安逸。

马溪位于县城东北梅子岭左侧的一条浅沟里,一道竹木荫蔽的山岭绿屏样与县城相隔。站上岭高处,南可俯县城凝重的建筑,繁华的街市,一览欣欣向荣的景象;放眼北望,苍穹下的一丘一岗逶迤天边,诗意连绵。

马溪地名的来历据说是唐中晚期藩镇割据时,当地曾为杨土司的牧马场。但“据”非史实,也无考究。不过,沟里的人喜欢养马倒是真事。老哥子就喂了几十年的川马儿。用它们当脚力。过去,一条泥巴小路与外山连接,有雨路泥泞湿滑,无雨路湿滑泥泞。非三天两头曝晒,路就不会抻抖。农户们运粮、运肥、进进出出苦不堪言,有劲也使不上,用马儿驮物就省力许多。上世纪七十年代第一次到老哥子家,就尝到“天天下雨天天遛”(民俗)的味道。我不擅走遛路,从此望路兴叹,吃“龙肉”也吊不起胃口。

改革开放后,县城发展日新月异,乡村变化也在跟进。特别是近几年,农村在振兴经济、圆梦小康的号角下,扬鞭奋蹄,变化得令人怦然心动。进马溪的路从硬化到修成水泥车道,又到水泥路铺进家家户户,再到家家户户的院坝、门前硬化、绿化、生产便道拐进山湾,延伸到山顶,蛛网样密布,彻底告别了“不穿鞋爪子钉钉,爬不上梅子坡顶顶”(民谚)的历史。路通带来了产业兴、村新、人和。沟里农家陡坡栽竹木;缓坡、台地植花木、油茶;平坦些的地方种蔬菜;林下养土鸡、土(剑)鸭;圈里育肥猪;小塘里喂鱼……人们有事可做,收获可期,信心百倍地往小康路上赶。马溪沟也变得林丰竹绿草茂蔬菜翠,鸡欢鸭鸣鸟歌人乐,一派清逸隽秀的景象,还成了城里人闲暇遛弯,健走和亲近自然的理想地。

路平脚爽,翻下山岗沿着沟里那练歌吟的幽溪蜿蜒而上,一路说笑调侃,不足半个小时老哥子家就到了。他家是单丁户,一新楼,一旧屋,隽写着日子的今天与昨日。院坝边一棵高大的银杏树是他家的地标,粗杆虬枝细丫,稍远处看若时光之手随意勾描的粗细线条,饱含冬意。老哥子早已站在屋檐下望着我们,像尊慈眉善目的菩萨,笑意填满了脸庞的沟壑。没有客套和寒暄,一句笑话就算打过招呼,朋友们的哈哈声缠绕林梢,滚进沟底。

防疫的要求老哥子今年分开待客,当天是我们几朋友。落座老哥子家旧屋堂屋时,回锅肉的香味已满屋乱窜,逗得大伙一个劲吞口水。血汤宴其实很朴素,几乎千篇一律,约定俗成的三荤、一素、一半荤。三荤是川菜之首的回锅肉和炒肉丝、炒肝片;一素为肉汤煮青头萝卜;半荤则血旺、豆腐煮白菜。且百家百味,烹艺参差。但,肉是农户自养的还有余温的鲜肉下锅,菜蔬是门前屋后菜园里现摘现用的原生态,配上乡村作坊酿的粮食酒,删繁去简又实实在在的血汤宴,在主客无拘,大块朵颐,大盏喝酒的浓酽乡土氛围下,味不勾魂,酒不醉人,那才怪事。

所以,家乡才有血汤宴的年年如约,百吃不厌。弥久成为一方一俗的冬之味,乡愁味,幸福味。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梁志友(四川省天全县作家协会作品散见《星星诗刊》《四川作家报》《新闻视野》《散文诗》《雅安日报》《青衣江》《二郎山》《大熊猫国家公园》等报刊)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