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学作品>详细内容

【散文】追寻红色足迹‖周洪明

作者:周洪明(四川宜宾)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3-17 20:49:49 浏览次数: 【字体:

追寻红色足迹

周洪明

睡梦中醒来,浅紫色窗帘缝透漏出微光,随即传进隐约鸣笛和车轮碾过路面声响。定定神才意识到,自己不是躺在四川家里的大床上,而是远在千里之外的江西省黎川县城宾馆里。

洗漱完毕,走出房门,见住走廊对面的同路人涔洪兄房间敞开着,便踱步过去。见到我,他停下整理行李的手,笑吟吟地说:“洪明,是不是该把背包带上,放到县史志办?”我想了想,建议道:“昨晚安排今天要下乡,怕不带背包哟。只不过应收拾好,真要走,再回来拿。”他答:“好!”

我俩是受市、县政协委派,沿着红军骁将张锡龙的足迹,到达他牺牲的这个地方。之前几天,先后考察他的出生地永联村牛栏湾,读过书的庆符镇高等小学堂、叙府联中和重庆中法大学遗址,参观时任排长参加八一南昌起义的江西大旅舍,与纪念馆专家进行交流、探究。终于要亲临英雄倒下的地方,自然要考虑细节、周密为要。

在《宜宾市一中校志》中收录了张锡龙的相关事迹

涔洪兄手拿公文包,我将工作笔记、圆珠笔和照相机分放西服左、右口袋。走出旅馆厅堂,沿着人行道向县委、县政府方向走去。不远处,见一个宽敞、干净的早餐店,便相继进去。店内没有川内常见的面条,只卖黎川米粉。端放桌面,见粗实、白洁,羊肉汤香也灌满鼻穴。伸筷进食,顿觉醇口舒畅。心中不禁暗自慨叹:真是一方一俗呀!连早餐也变了品种与味道。想起昨晚接风宴上的家常菜墨鱼蛋汤、美食小吃蒸子糕,这位于江西中部偏东的江南鱼米之乡,依然魅力无限呀!

黎川米粉(图片来源:CCTV-7《乡村大世界 》)

在办公大楼前台阶下坐上公务用车,向目的地团村进发,80后美女江主任坐副驾驶室。她和司机用江西本地话交谈时,简直令我们两个四川人坠入迷雾、不知所云。那种话口气像打机关枪,子弹粒粒呼啸而出,直接砸到硬石头上。当时想,要想学会那种话,只有当江西人的女婿。但我和涔洪兄早已成家立业,怕永远没有那样的机会了。好在主人家不时用普通话像我们介绍——这是新县城,这是陶瓷工业园区。

也许是才见面兴奋的缘故,江主任竟然忘记了要去的地方。小轿车穿过团村,抵达第二个村庄邓家。直到在一处筑路段停下,她才恍然发现。掉头回转,在团村村公所与前来陪客的潭溪乡便民服务中心江璐主任碰面。两车逶迤向前,停在一处开阔的田野旁。

团村村长已等候多时,于是我们一行5人踏着布满小鹅卵石的田埂向里走去。跟中国大部分农村差不多,脚旁的大部分田地没人耕作、长满野草。小溪沟与田埂交汇处,有棵长势茂盛的大榕树。村长在树下停下来,手指东边有移动信号塔的山埂说:“这就是当年张震打仗的地方。”我问:“叫什么名字?”回答:“桐树排。”

时令刚过中秋,树叶青翠,整座山峰显得绿油油的。江主任补充道:“1999年4月,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张震上将,专程亲临团村战斗旧址凭吊。他久久伫立在公路旁,手指这座山说,这就是当年团村战斗时,我打阻击的地方。”

站了会儿,队伍开始回转。我连忙问走在后面的村长:“张锡龙牺牲的山头在哪里?”

他反身指着西北方向,村公路相隔的山埂,说:“在那里。”

我记得资料上的名字,立即加以证实:“叫撮箕寨?”

“嗯,外形像个撮箕样。”他说。

坐车继续向前,来到移动信号塔的背面。大家脱下外套,准备上山。山坡上栽满树苗,一条几尺宽的泥路弯曲至顶。可能昨晚刚落过夜雨,踩在上面便留个脚印,稍不留神还会滑倒。前面的人都登顶了,而腿脚不太方便的我还在半山腰。走在后面的江璐主任转头见状,笑着说:“周老师,你就随便看看,不必跟我们去了。”

控制着脚底的溜滑,我还是紧跟在队伍的后面。爬上埂脊,看见高大的枞木树下面,长满半人深的蕨草。一条若有若无的路,指引人们扒开蕨草向前去。很快,前面的人们在视野中消逝。实在挪步困难,我只好给落在后面的涔洪兄说不去了。折转身,沿着山脊观赏两面风景。西边不远处是人烟稠密的黎川县城,东北方山头有团村战斗总指挥彭德怀指挥所,而西北方向有我们正追寻的张锡龙牺牲的地方……

事后,涔洪兄告诉我:桐树排山顶尚存几十米长的战壕,里面长满了蕨草。江主任问要不要派人扯去,他嫌麻烦说算了。随即将手机里的照片翻到,细细讲解他上去后见到的情形。尽管我没亲眼看到,但也同样感觉到了旧战场遗迹的味道。

在江主任带领下,我们沿着一条组道盘旋而上,到达彭总的指挥所。一座佛教徒们烧香拜佛的小庙,还保持着当年的模样,门楣上横书“华峰盖庙”4个隶体大字。据说,团村战斗开始时,彭总正打摆子。战斗进行激烈时,病症竟然好了大半。各种感触涌上心头,竟然出乎意料地吟诵出一首诗来:“猛虎扑群羊,硝烟弥漫;人海翻腾,杀声冲霄汉。地动山摇天亦惊,疟疾立消遁。狼奔豕突,尘埃冲天;大哥未到,让尔逃生!”。

从目前能查阅史料得知,这是彭德怀在战争年代写作的唯一一首诗。在共产党的高级将领中,有一些既能指挥打仗又善写诗的所谓智勇双全者。但彭德怀一生戎马生涯,不属于那类人。在团村战斗后,彭德怀却留下了一首诗作,由此可见,这场战事是何等的紧张和惨烈,他当时的心情是何等兴奋和复杂。

涔洪兄、我都好像心有灵犀,故意躲避团村战斗这个沉重的话题。和江主任缓步漫行在修竹掩映着的青苔石阶上,摆谈着曾经到著名风景区旅行的快乐。但每个人的心底,都一直念想着另一个地方。主人自然是了解我们的心思,回程车迅速拐进另一条小土路。与先期到达的江璐主任、团村村长汇合,向撮箕寨开去。

黎川团村战斗旧址(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原来,撮箕寨是那个地方的总称。连接不断的几个山丘组合成三方高、中间抵的山形,取其形状命名。车路沿山垇偏左掘进,而右手渐次堆砌几个大方水塘。这里已建设为黎川县水站,成了替县城居民和周边老百姓日常生活谋福祉的泉流之地。

在正在装修的办公楼前站立,灿烂阳光喷射出难得的炽热。来不及栽培草皮的绿化带,新翻的泥土在阳光照耀下亮丽红橙,像烈士们流淌的鲜血浸染。我的心顿生伤感:这就是张锡龙为国捐躯的地方!正值青春勃发、雄才大略的年龄,他倒在远离老家1千多千米的异乡。没有坟茔、没有墓碑,甚至没有一张遗照、一件遗物。山风为之呜咽!流云为之落泪!江河为之伤悲!

到潭溪乡政府吃过午饭,江主任带我们回到县城中心的烈士陵园,参观纪念碑、纪念塔和团村战斗群雕。群雕高3余米,长5余米。最中间塑像是胸前挂有望远镜的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紧挨着那个手臂高举、挥手作冲锋状指挥的神似红四师师长张锡龙。

看着栩栩如生的群雕塑像,我的思绪顿时穿越时空隧道,回到烽火连天、硝烟弥漫的战场。仿佛看见红军骁将张锡龙回到眼前,指挥若定、英勇就义的背影……

张锡龙,又名张希铭,四川高县庆符镇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1月,被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录取。8月1日,参加八一南昌起义,时任排长。起义失败后经中央军委安排,到苏联高级步兵学校学习。1930年回国后,到中共中央军委长江办事处工作。年底被派到中央苏区工作。

1931年后,任红军学校第三期学兵团训练主任、瑞金训练学校校长、红一方面军师政治部主任。1932年3月,任红五军团第十三军参谋长。年底,任第三军团第七军军长。1933年6月,任红军三军团第四师师长。戎马倥偬,屡立奇功。12月12日,在黎川县团村战斗中不幸中弹牺牲,年仅27岁……

坐城际公交车到南城高铁站,踏上回川路途。望着车窗外倏忽后退的风景,起伏心潮久久不能平静。追寻张锡龙的红色足迹,是我生命中一次特殊的历练。像他那样的无数先烈用生命换得今天的和平环境与幸福生活,每个人除珍惜现在、快乐拥有外,还更该时刻心存奠念与感恩。

作者简介

周洪明,出生于四川宜宾,就职于教育系统。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长期写诗歌为主,兼创散文、小说。作品散见《星星》《青年作家》《散文选刊》《诗潮》《散文诗》《绿风》等期刊。已出版新诗集《情感高原》《春梦》、长篇小说《坠落与升腾》、纪实长篇《文坛泰斗阳翰笙》《宜宾白毛女罗昌秀》《红军将领张锡龙》等。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周洪明(四川宜宾)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