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学作品>详细内容

【散文】脊梁——大将罗瑞卿故居游记‖邓四平

作者:邓四平(四川省蓬安县)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3-28 21:27:25 浏览次数: 【字体:

脊 梁

——大将罗瑞卿故居游记

邓四平

川北南充,自古以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丝绸之城南充不仅因其盛产绚丽的丝绸闻名遐迩,更因其近现代哺育了众多杰出的民族精英而蜚声中外。

南充是“三总”的故乡——红军总司令、开国元帅朱德,“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解放军总参谋长、共和国首任公安部长、大将罗瑞卿,以及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国家副主席张澜等都是南充这一方热土培育出来的民族的脊梁,中国人民最优秀的儿子。

罗瑞卿故居位于南充市顺庆区舞凤镇双女石村。站在故居坝子里,我回首望去,身后的不远处便是宽阔的嘉陵江,水面浩淼,波光潋滟,宛如一个巨大的弧形逶迤而来,极似天上的虹,玉带似的凭天而降,明晃晃的,明镜一般。远处河坝里人来人往,忙忙碌碌,有汽车“轰隆”的声音,有搅拌沙石刺耳的声音。回过头来,便看见一座牌坊式高大的门楼,正中悬挂着一幅匾额,上书:“罗瑞卿故居”五个龙飞凤舞笔力遒劲的毛笔大字,两旁的门柱上镌刻着:“大将风范”“高风亮节”八个大字,从落款上可知这些字是上世纪50年代初期时任川北行署主任的胡耀邦同志题写的,真乃墨宝也。因为一直敬慕耀邦同志的刚直不阿与清正廉洁,见字如见人,看到大门门柱上耀邦同志的遗墨,我不禁肃然起敬。

1906年5月31日,罗瑞卿就诞生在这里,并在此生活了20年,然后离家出走,参加革命。远看故居,貌似并无任何特别之处,典型的川北农村民居,三合院式木结构穿斗青瓦房,木板门,木板墙,房屋坐南朝北,正对嘉陵江,正中是堂屋,两侧是正房和厢房,西侧是将军以及将军父母的卧室、厨房及杂物间。与众不同的是,房屋的屋脊上一字排开竖着堆满了十余米长的青瓦,密密地覆压脊梁之上。我想如果没有铮铮铁骨般的脊梁,恐怕也难以承受长龙一般整齐排列的屋瓦之重吧。故居前院坝的正中,屹立着罗瑞卿将军半身铜像。将军面容慈祥,目光睿智,与其说那是一位曾叱咤风云的共和国开国大将,倒不如说那更像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村里常见的朴实无华的清瘦的教书先生,文质彬彬,目光睿智,和蔼可亲地打量着每一位前来参观的造访者。

仔细打量,故居的整个院坝十分宽敞明亮,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我们一家三口绕过故居正房,经过将军故居的接待室,里面正中的墙上悬挂着将军的大幅遗像,遗像下面摆放着一部大屏幕电视,电视里播放着将军1961年在全军大练兵比武时接受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检阅的录像,里面三面靠墙摆放的沙发上,坐满了观看录像的游人。

罗瑞卿故居( 陈堃 摄,图片来源:四川日报)

看了录像出来,步入西侧宽敞的陈列室,首先便看见一个玻璃橱窗,橱窗里悬放着罗瑞卿将军1955年被授于大将军衔的将军服,蓝绿色的布料,金黄色的肩章和绶带,袖口已有些磨损,看上去并不华丽,甚至有些朴素。尤其是旁边橱窗里陈放的将军生前穿过的一件白衬衫,多有磨损之处,还有很多补丁,即使较好的一床毛毯也是十分破旧。再往前走,陈列着罗瑞卿将军1950年担任共和国公安部部长时曾用过的沙发和办公桌,黑色的长沙发,有几处质地也已破损。淡黄色的办公桌也是油漆斑驳,桌上压桌玻璃的裂纹清晰可见。将军的生活竟是如此之朴素,为官竟是如此之清廉,为拯救天下苍生救民于水火之中,出生入死,历尽千辛万苦,这让我情不自禁地就想起了同是共产党人的方志敏写的两篇文章,一篇叫《可爱的中国》,另一篇叫《清贫》。是啊,正是这些真正的中国共产党人,他们用自己一生的浴血拼杀和努力奋斗,才换来了今天我们普通老百姓和谐安宁的幸福生活!他们理应值得我们尊敬和由衷的感恩!他们理应值得我们这些后来者景仰和历史永远铭记!

调皮的儿子一刻也不肯安静,在陈列室里蹦蹦跳跳。我害怕孩子惊扰了将军慈祥的英灵,我觉得作为家乡人的将军,更像是我逝去的慈父。其实将军并没离开我们,只是暂时到了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去了,也许不久就会回来,回到我们身边,而且世世代代活在我们心灵深处……

继续往前走,瞻仰了将军生前留下的大量珍贵实物和文史资料、文史照片及绘画作品。为找寻救国救民真理,将军1926年20岁时便离家出走,戎马倥偬一生,从此再也没有回来。“投身革命即为家,从此仗剑走天涯。”难道不是吗?罗瑞卿将军用一生的革命实践真正诠释了这些诗句的内涵。尤其是十年“文革”浩劫中,面对林彪、“四人帮”反党集团一伙的威逼利诱和残酷迫害,将军更是作了不屈不挠针锋相对的斗争,最后竟以死明志,以死抗争,从公安部的二楼上纵身跳下,导致终身残疾。陈列台上摆放着将军生前用过的轮椅,陈列室的门旁安放着淡黄色的骨灰盒,盒上覆盖着鲜红的中国共产党党旗。看到这里,我的眼眶湿润了,我的内心被深深地震撼了,这就是我们我们中国人的硬骨头,“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即使是死,也绝不与林彪、“四人帮”反党集团一伙同流合污!大丈夫死则死尔,何所惧哉!这就是我们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历尽风雨沧桑却又愈发筋骨强健的原因!

1978年8月3日,73岁的将军走完了他光明磊落无私无畏的一生,叶落归根,离别家乡52载后,终于回到了生他养他的故乡,回到了他梦萦魂牵的老家。青山肃穆,万众悲咽,将军的骨灰就洒放在故居门前右旁一株高大的雪松之下,化为一杯泥土,滋润年年春草绿染春风……

在离开将军故居前,面对将军半身铜像,我们全家人深深地三鞠躬,一鞠躬为将军的高风亮节,二鞠躬为将军的光明磊落,三鞠躬为将军的铮铮铁骨。正是这些铮铮铁骨,撑起了我们民族和国家伟大复兴的希望与梦想!

作者简介

邓四平,1974年5月生,四川省蓬安县人,西南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邓小平故居陈列馆馆员,蓬安全搜索、蓬安新文网、四川全网搜总编辑。1989年至今,在《中国教师报》《中国旅游报》《青年作家》《四川日报》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400余篇,多次获国家、省、市各级文学奖,众多散文被选入各种文学选本和中小学生语文单元考试测验试卷。其中,《醉忆故乡醪糟香》被选入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编著的现代文经典阅读教材。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邓四平(四川省蓬安县)

配图:方志四川(除特别注明外,其余图片来自南充日报)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