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学作品>详细内容

【清明特辑】祭文三篇‖魏伯良

作者:魏伯良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4-04 19:40:11 浏览次数: 【字体:

祭文三篇

魏伯良

又是清明时节雨

听风听雨听心音

祭 母

公元2007年4月22日20时41分,农历丁亥年三月初六戌时,我们慈爱的母亲杨彩云,在上海市海军四一一医院消化内科与世长辞,享年102岁。

追忆老人一百多年的人生历程,我们的母亲确实是一位苦难的母亲,一位善良的母亲,一位勤劳朴实的母亲,一位十分幸福的母亲。

2005年8月,上海市老龄委授予魏伯良将军母亲杨彩云“百岁寿星”(刘玉莲 供图)

我们的母亲从小父母双亡,只能跟着兄嫂苦度时光。由于家境贫寒,母亲小小年纪就跟大人一样,不论洗衣捡柴、烧水做饭,样样都得干。冬天手脚冻肿了,夏天皮肤晒破了,只能咬紧牙关坚持下去。就是后来与父亲结了婚,也未能过上几天稍微好一点的日子。特别不能令人忘记的是公元1941年,那年母亲36岁,姐姐12岁,伯良我6岁,这一年农历八月二十八日,父亲由于劳累过度,得了重病,医治无效,撒手离开了人间。那时我们家真像天塌地陷一样,一下子就掉进了万丈深渊,一下子就没有了方向。我们母子3人,抱着父亲渐渐冰凉的遗体,泪雨滂沱,嚎啕痛哭,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但是,人总是要活下去的,路总是要向前走的,在乡亲们的帮助下,料理完父亲的后事,母亲擦干眼泪,强忍悲痛,带着我和姐姐,艰难地一步一步向前走去。也就从这时起,辛劳的母亲成了姐弟二人的唯一靠山,年幼的姐姐成了这个家庭的主要劳力,无知的我就成了这个家庭未来的希望。

为了生存,母亲带着姐姐长年累月上山锄地,下田栽秧,常常是不分昼夜,不避寒暑,一心把这个困难重重的家支撑起来,好使我们一家三口能和别人一样有吃有穿,也好使我们孤儿寡母在别人面前伸得起腰杆,更好使我们母子3人经得起任何困难的考验。

同样为了生存,母亲总是带着姐姐熬更守夜,纺线织布,为的是能赚几个钱养家糊口,能赚几个钱供我读书。她们说只有我读好书,有出息,我们这家人才有希望。现在回想起来,在那种艰难困苦的年月,我能从私塾读到初中,又能凭着这些知识走上工作岗位,真应该万分感谢我们伟大的母亲,万分感谢我敬爱的姐姐。在亲友们的眼里,我们的母亲不仅是一位历尽苦难、坚强不屈的母亲,更是一位心地善良、乐善好施的好人,她对人处事宁可亏了自己,也不让别人吃亏;对待穷人,就是自己只有一碗汤,也要分给别人半碗;对待亲友,只要人家有点困难,都要全力相帮;对待儿女,既要严格又慈祥,使我们这个曾经面临破碎的家庭重新充满着温暖的阳光。特别是儿媳李伍云来到这个家庭后,婆媳二人朝夕相处,互敬互爱,同甘苦,共患难,整整52年,从来没有拌过一次嘴,从来没有红过一次脸。在许多人看来,她们不是母女胜似母女。

还经常听到有人说,我们的母亲是很幸福的。是的,幸福就在于我们母亲能在失去父亲的沉重打击下,带领我们姐弟二人挺起腰板,闯过难关,赢得了乡亲们的尊重;幸福就在于母亲能在极端贫苦的情况下,坚持供我读书,从而改变了家庭的命运;幸福就在于50多年来,家里始终有一位亲闺女一样的好儿媳嘘寒问暖,精心伺候,平安度过晚年;幸福就在于1971年随军之后,全家团聚,其乐融融。特别是老人家能活到102岁的高龄,还身心健康,耳聪目明,最后无忧无虑,无牵无挂,毫无遗憾,毫无痛苦地回归仙界,更是许多老年人可望不可及的。这是上苍对老人的褒奖,也是儿孙们为老祖宗的祈福,是伟大母亲的幸福,也是我们后辈儿孙的幸福。

亲爱的妈妈,伟大的母亲,安息吧!

儿:伯良 媳:伍云 跪拜

公元2007年5月2日岁次丁亥年三月十六日

谷旦

补记:母亲于公元1905年9月4日农历乙己年八月初六生于仁寿县龙桥乡(2019年12月已撤销,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龙马镇管辖)杨家沟,于公元2007年5月2日将骨灰送回仁寿县曲江乡冷家沟安葬。

祭 妻

爱妻李伍云于公元1932年11月22日14时,农历壬申年十月二十五日午时出生。于公元2012年9月16日7时05分,农历壬辰年八月初一卯时,在上海市海军四一一医院去世,享年80岁。于公元2012年9月18日,在上海龙华殡仪馆火化。2013年4月6日,将骨灰送回老家安葬。追忆爱妻80年的人生历程,大家都称赞她是一位勤劳朴实、尊老爱幼的贤妻良母,是一位忠诚坦白,克己奉公的共产党员。

爱妻李伍云生在一个贫苦的佃农家里,从小随父母过着颠沛流离的动荡生活。后来在乡下过不下去,全家人就搬到曲江靠小饭店小买卖为生。

1983年冬,魏伯良与结发妻子李伍云在北京天安门合影留念(刘玉莲 供图)

记得1950年我们结婚时她只有17岁。由于从小在街上长大,对乡下的一切活路都很陌生。但她硬着头皮,咬紧牙关,样样学,样样干,没过多久,不论栽秧打谷,犁田踩水,件件洒脱,事事在行,终于使自己脱胎换骨,变成了真正的农民。当上了村长、高级社社长、入了团、入了党、并多次当选县乡两级人民代表、劳动模范,还被县人民法院聘为人民陪审员。

1953年夏天,我被组织批准参军。我连夜从县城赶回家去报告喜讯,同时又生怕她和母亲不同意。但是没想到当时她二话没说,第二天一早就和母亲一起把我送到县城,然后又在当天下午摸黑回到了家里。后来我才知道,在这来去往返的送别路上,她们的脚步是多么的沉重,她们的内心是多么的酸楚哇!她们是怀着一种茫然无助和担惊受怕的心情把我送进城里的,又是含着眼泪,顶着夜色深一脚浅一脚地回到家里的。从此以后,这个家里就只剩下一老一少两个女人相依为命,还不知道将来的结局怎么样,还不知道哪一天能熬出头来。

魏伯良将军母亲杨彩云,102岁时去世(刘玉莲 供图)

从1953年我入伍当兵开始,到1971年家属随军的18年里,家里无论遇到了多少困难,发生了多大变故,她从来都是守口如瓶,从没对我叫过一声屈,从没向我诉过一次苦。记得1962年,由于战备形势紧张,我三年没休过假,就在这时,我们唯一的大儿子得了重病,她始终没有告诉我。后来形势缓和,等我休假回家时,我那出生3年还未见过面的儿子已经没了。按照常理,夫妻见面她会痛哭一场,但她怕我伤心,对儿子的事只字未提,却把痛苦深深埋在心里。后来我们有了3个孩子,她的负担更重了,既要早出晚归劳动挣工分,还要侍奉婆婆,喂养3个儿女。特别是3年自然灾害,真不知她是怎么熬过来的。1971年5月,我们全家被批准随军搬到海南,生活条件虽然好了许多,但她保持劳动妇女的本色始终没有变。随军不久就当了家属连的连长,带领广大家属积极支援部队建设。

爱妻李伍云,在家不愧是好儿媳、好妻子、好母亲,在外是好邻居、好同事、好党员。她和婆婆朝夕相处57年,婆媳二人从来没有拌过一次嘴;她和我结婚62年,夫妻二人从来没有红过一次脸;她随军到部队41年,左邻右舍,同事领导,没有人不赞扬她的为人,不称赞她的好处的。

公元2004年10月,爱妻您不幸得了肺癌,在8年的生死抗争中,您坚强不屈,受尽了折磨,今天,您已经很累了,终于离开我们走了。我们永远想您、念您、爱您、敬您!衷心祝愿我们家的好奶奶、好母亲、好妻子一路走好,一路平安!

驾鹤归仙境,妈妈只管放心去;报恩无尽时,儿女等您托梦来。亲爱的伍云,安息吧!

愚夫伯良率众儿孙 叩拜

公元2003年4月6日岁次癸巳年二月二十六日 谷旦

备注:仁寿县曲江乡冷家沟李伍云之墓上的碑刻对联,为李伍云丈夫魏伯良将军亲自题写,内容如下:

茅庐深居

雨过青山松柏翠

花开野径禾黍香

祭汝岱书记

噩耗今夜至,相思泪涟涟。

深情同手足,相知几十年。

教我学做人,身正影不偏。

教我会处事,心细腰不弯。

教我爱人民,冷暖挂心间。

我本农家仔,受诲始成年。

及至从军后,书信常相牵。

你本一县首,心挂军属难。

一怕无劳力,二怕受饥寒。

下乡明察访,上门问寒暄。

派人送医药,解儿一命悬。

大恩不言谢,真情在人间。

相继退休后,逐年两鬓斑。

回首当年事,心潮逐浪翻。

主政天之府,情系黑龙滩。

农业大增产,百姓皆欣然。

西蜀美如画,何急撒人寰。

而今吾亦老,相会在那边。

1990年11月,时任东海舰队副政委魏伯良将军与中央政治局委员,四川省委书记杨汝岱(右)合影

挽联两幅:

饮水思源 一滴龙泉垂千古

鞠躬尽瘁 百世英魂上九天

一双草鞋留青史

两袖清风启后人

1992年秋,杨汝岱与孙子、魏伯良与孙女一起在峨眉山疗养院合影留念(刘玉莲 供图)

备注:新华社北京2月24日电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我国农业和经济建设战线的杰出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共四川省委原书记杨汝岱同志,因病于2018年2月24日17时2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2018年2月24日,魏伯良撰《祭汝岱书记》文(刘玉莲 供图)

公元2018年2月24日,闻讯涕泪久坐无眠,深夜撰写于上海市虹口区黄渡路有容轩书斋。2月28日,携夫人刘玉莲、儿媳宿琳等赴京吊唁,对汝岱书记的夫人谭小英、子女亲属杨刚、杨勇等表示慰问,并书相赠。3月2日上午,作为汝岱书记生前好友在八宝山殡仪馆参加老书记的遗体告别仪式。3月3日返回上海。该诗联被老书记生前好友及乡亲们广为转发共缅。

- END -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魏伯良(1935年生,四川省仁寿县人。海军少将,原东海舰队副政委,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著名书法家 )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徐高芳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