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学作品>详细内容

【散文】佛面菩萨心——郑光福先生印象‖唐雪元

作者:唐雪元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4-20 22:37:46 浏览次数: 【字体:

佛面菩萨心

——郑光福先生印象

唐雪元

“雪元,你和平哥都好港哟,文章发了一篇又一篇,真是‘嫩笋盖过千年竹’,了不得!了不得!我今年也想出一本书,书名就叫《岁月留痕》,怎么样?你可不可以给我也写篇文章,当年的‘八仙’我都打了招呼的。你不知道,尤其是贵哥,生前就给我写了篇《渐行渐远》的文章,如今文章是有了,可人却没了,掐指默一下,马上走了两年了,唉……”

郑光福肖像(温月 作)

致电之人是我们“八仙”中的大哥郑光福,电话中所提贵哥即李贵平。所谓“八仙”是在2015年9月,在成都均隆街罗家小院一包间的八仙桌上,当年八个意气相投的汉子聚在一个古色古香的雅间,举杯三盏相约为兄弟。“八仙”中,因光福年长称大哥,新锐作家李贵平,顺序在三;我顺序为七。那晚的桌子恰好是一张整洁大气的八仙桌,桌边围八人,几兄弟相称“八仙”。

“人成各,今非昨。梅花信时解不过,清光旖旎独别个。漫风流,恨如酒,醉谁说?”一晃7年过去,“八仙”中的老三李贵平,因突发心肌梗塞在青海抢救无效,不幸于2020年8月13日去世,享年59岁。余下的7兄弟,各自忙碌,聚少离多,其情其义,一度也似渐行渐远,但好在有光福牵线搭桥,不断邀约,酒没少喝,宴没少摆,从中协调斡旋,方有今日之和谐局面……

有幸认识光福先生时,我只是一个小编辑,可他已是成都文学与新闻圈的“大佬”级人物,与他比起来,我是“小萝卜头”。在德高望重的前辈面前,我有的是敬仰,是崇拜。用现在的话说,他是我的偶像,我是他的粉丝。不信的,可百度一下,跳出来的信息如下:

郑光福,1950年11月生,四川成都市人,汉族,大学文化。当过回乡知青、面房工人、教师、图书管理员、干部、记者等,获主任记者职称。著有《川西风情》《巴蜀留韵》《新闻采写三十年集》等专著。2006年为支持局台分设重大改革而提前退休,为成都市广播电视和新闻出版局副局级退休干部。退休后喜欢写诗歌散文,多在《西部观察》《锦西文化》《晚霞报》等报刊发表。

近两年创作的《怀念在大巴山里》《“五九”恋歌》分别在“音乐”中国——2011全国大型音乐展示选拨“活动”中荣获作词银奖,“2012音乐·中国杯”赛中荣获作词金奖,另有50余件新闻类作品获各级各类奖励。现为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四川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文艺传播促进会理事,成都市广播电视学会副会长,成都市老新闻工作者协会秘书长。

光福先生在我的大脑硬盘里刻下的第一印象是:弥勒佛脸、菩萨心肠,用通俗点的话说,就是“佛面菩萨心”——你无论什么时候见到他,他都是一副弥勒佛般慈祥的笑容,无论跟谁谈话,无论什么场合。他的经典语录是“三些”:“吃些耍些写些”;他的经典口头禅是:“要吹大家吹”;他的经典鼓励语是:好文章是用脚写出来的。

而这种专属于大哥独有的经典笑容,来源于他的心灵深处:无论是为官还是为文,始终都是朴实厚道之人,知恩记情之人,行善乐助之人。这样的秉性,是他快乐健康的源泉。

记得有一次,光福先生、贵平先生和我在东门大桥滨江路河边一个茶楼喝茶。闲谈之际,一个衣着朴素、年约20岁左右的女子拎着一个口袋走来,她挨桌推销什么产品,但不是被人婉拒就是被粗鲁地驱赶。女子一脸沮丧地来到我们桌,怯怯地问道:“帅哥,买支皮鞋油嘛,好用得很,擦一次,管半个月,锃亮锃亮的,能照出人影子来……”

贵平兄刚想吆女子离开,不想光福却接过话,柔声问道:“听你的口音,是自贡那方面的嘛?你的皮鞋油咋个卖,多少钱一支呀?”

“嗯呐,我就是自贡荣县的。皮鞋油66块一支。”女子一听有生意,赶紧回道。

“啥子油哟,喊那么贵!我买一支皮鞋油,几块钱的,还不是一样的擦!”贵平兄皱眉不爽起来了。

“帅哥,油跟油不一样的,要不,我给你擦下试试!”说着,女子蹲下身,从口袋中掏出擦鞋工具,挤出鞋油,抱住光福的脚就要现场操作演示。

光福脚一闪,笑着说:“你给平哥擦,平哥最讲究脸面和形象。”

于是,女子便捧着贵平兄脚上的皮鞋擦了起来……

鞋擦好了,贵平兄望着锃亮的皮鞋与一头汗水的女子,脸红了,语气也柔和下来。“是擦得不错,那30元买一支吧?”说着从椅子背后拿上小提包,“哧”地一声拉开拉链,准备掏钱。

“美女,这是两百,来3支!”说时迟,那时快。光福左手一把抓住贵平的手,右手已将2张新崭崭的百票递给女子。

女子一愣,继而连声说:“谢谢,我马上找你2块。”

光福回道:“美女,2块钱就不用找了,快收下。”

女子走后,贵平兄问光福咋要了3支,划不来,要知道,就算30元一支,她还是赚了嘞!

光福“嘿嘿”一笑,动容地说道:“平哥你说得对,这鞋油是买贵了。可是,你没有看到这女娃穿得那么孬,又是外地的,或许是才从学校毕业出来,挣几个钱,不容易啊!相对她们,我们到底要好些,翘起脚喝茶是一个人,弯身侍候人擦鞋也是一个人,我们能帮点就帮点吧!要3支,是我们仨兄弟,一人一支,算大哥请的!”

光福先生的这一席话,至今忆起,犹让人暖心。

我知道,光福先生也是苦出身,在他的作品《三根红苕》《我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成长》等文中都有所体现。一直以来,特别佩服光福先生这样的人,生活在他们猝不及防时挥刀相向,他们却能像断尾的壁虎,痛过之后又很快潇洒上路。正如有句话说的:向前看,不要回头,只要你勇于面对,抬起头就会发现,此刻的阴霾不过是短暂的雨季。

我还知道,光福先生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一度不得志,多年得不到提升。可他却不曾消沉,无论顺境逆境,一直淡然以对,他说:“管你把我甩到哪,我反正是一路写一路发,官大官小,算个毬!”——这种人生态度,又让我对他的敬佩平添三分,即便遭遇如此大的变故,仍能坦然接受命运安排。他笑笑说,人嘛,总是要向前看,只要不气馁,总能找到出路。他经常把自己比作荒野上的杂草,野蛮生长。可在我看来,他更像一株月季,即便梦想被拦腰斩断,也从未放弃芬芳。

我更知道,光福先生正是凭着“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竹石精神,走上了正处级领导岗位,以副厅待遇退休。他的人生经历,真正应验了这样一个道理:真正的强者不是不流泪的人,而是含着眼泪奔跑的人。人生沟沟壑壑,身处低谷时不抱怨、不放弃,能铿锵前行,那么往后余生就都是向上的路。

因为,一路走来,你我终究会懂,生命中最遗憾的事,并非是被谁抛弃,而是自我放弃。黑夜里的向日葵,只要不放弃希望,总能迎来第二天的太阳;人潮涌动中的你我,只要不丧失期待,总会遇见更神往的风景、更正确的人。

人,只有告别那段灰头土脸的过去,才能迎来那个闪闪发光的自己。花自向阳开,人要朝前走。余生,愿你我都有挥别过去的底气,更有无畏前行的勇气。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正因光福先生执有这样的修为,注定他一辈子“光福”——光明正大,快乐幸福!如今的他,退下来已多年,可仍然是“座中客常满,杯中酒不空”,人缘出奇地好。每次同他参加文学活动,在会场,在教室,在酒桌,大哥时刻都会被蜂拥而上的文友们请求合影、签名。而每次遇到这样狂热的“追星族”,光福先生的脸上都会露出他那经典的微笑,满足文友们的要求:为他们签好名,与他们拍照留念。

我最喜欢看光福先生被文友们围在中间的照片:一张张灿烂的笑脸中间捧着一张和蔼可亲的弥勒佛般的大笑脸,就像一朵朵盛开的月季花中间捧着一朵大大的牡丹花,画面充满了喜气朝气,充满了欢乐幸福!相信此时的光福先生,胸中跳动的是一颗跟文友们一样年轻、健康而欢快的心!

郑光福近影

每当这时,我都会恭敬地静静地伫立一旁,欣赏着这人间最天真无邪的心与心互动、情与情交融的幸福画面。心里不禁想,做人达到了这等境界,乃是上上之人。自己一定要穷其一生,向其学习,即使是望尘莫及,永远只能望其项背,也心向往之,终身追随之……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唐雪元(国防时报社记者部主任兼《国防时报·军民文艺特刊》主编,中国散文学会、四川省作家协会、成都市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散文学会、四川省文促会理事)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