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心系大地‖杨夏雨
心系大地
杨夏雨
我国首辆火星探测车“祝融号”成功登陆火星时,网友们热烈讨论的一个话题是“火星上能种菜吗?”“中国人对于种菜的执着是刻在基因里的”,这样玩笑间的言语,也实实在在地透露出了中华民族的一个特性。
中华文明是建立在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几千年来,广袤的大地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清明前后,种瓜点豆”“高粱熟,收稻谷”。这些谚语由大人教给小孩,农耕文明也在无形之中传承。小时候,每当看到大人们在田间地头耕作,随着汗水洒下谷物种子,我心里总是有着一份期待,因为我知道这些小小的种子将会在土壤里生根发芽,结出饱满的果实。
中国人对土地的牵挂与执着,是远超于其他国家的。土地孕育出了瓜果的甘甜,稻米的软糯,蔬菜的清新,那一捧泥土承载的不仅是希望,也是一份安心。在农村长大的孩子,一定深切地感受过泥土的力量。春天播种,小小一粒种子在泥土包裹中长出嫩绿脆弱的芽,在春光与春雨的沐浴下肆意生长。夏季暴雨如注时,泥水交汇,土里的根却是完好无损。泥土将水分藏进身体,在烈日炎炎时无私地奉献。那一片片翻着绿浪的田地,在秋天都成了农民最大的财富。即使是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人们对泥土的热爱也丝毫不减。阳台上摆放的花盆里总是被妈妈种了几根小葱,或者找一个泡沫箱子,填上泥土,煮面时的几片青菜就有了着落。
捧起一捧泥土,仔细闻闻,它是带着一点说不出的腥气,其实并不好闻。但是雨后青草的清新,花朵怒放时的甜美醉人,或是山坡上的瓜果飘香,这一切都离不开土在底层的支撑,一切的美丽背后都有一个默默奉献的角色。在农民眼中,它是黄金,是宝贝;在城市居民眼中,它是生活的点缀,是农耕生活的寄托;在游子眼中,它长着家乡的根。“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饷”,早在古时候人们就意识到土地充满了孕育新生命的无穷活力,现在的人们却淡忘了泥土的作用。
我国农业人口每年都在下降,农村的荒地也越来越多,现在固然有蔬菜基地、粮食基地以解决供应问题,但农耕的文明又将由谁去传承呢?我担忧,再过些年份,恐怕没有人会种田啦?倘若以后的小孩分不清稻谷与小麦,认不出野草与青菜,这对一个农业文明繁盛的民族来说是多么可悲!社会永续发展,只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千万不要忘记了对优秀传统文明的继承。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杨夏雨 (宜宾学院文艺学部2021级4班,蒋德均书剑创意写作工坊成员)
配图:方志四川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