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访李劼人故居 品成都市井生活‖袁征
访李劼人故居
品成都市井生活
袁 征
初夏的一场磅礴夜雨,把蓉城的天空洗得干干净净。
翌日清晨,一轮艳阳冉冉升起,朵朵白云随风飘浮,清新空气浸人肺腑。
早饭后,我和夫人等驱车来到位于成都市上沙河堡的锦江区菱窠西路70号。这里,坐落着一个著名景点——李劼人故居纪念馆。
李劼人故居纪念馆入口(徐文河 摄)
李劼人(1891.6—1962.12),生于四川成都,祖籍湖北黄陂,原名李家祥,常用笔名劼人、老懒、懒心、吐鲁、云云、抄公、菱乐等,中国现代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学大师之一,中国现代重要的法国文学翻译家,知名社会活动家、实业家。代表作有《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被称为“大河三部曲”。另外,发表各种著译作品几百万字。
李劼人中学时代大量阅读中外文学名著,擅长讲述故事。1912年发表处女作《游园会》,1919年赴法国留学。23岁任《四川群报》主笔、编辑,《川报》总编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成都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四川省文联副主席等职。
根据《李劼人故居简介》以及朋友提供的资料,我们得知,1939年,为躲避日机轰炸,李劼人在成都外东十里沙河堡买下了菱角堰旁边的2亩多地。他自己设计、修建了3间简易的“疏散房”。房屋坐北朝南,东边是客厅,西边是卧室,中间是书房。屋顶盖的是麦草,院墙用篱笆围成。为方便邮递,李劼人取“菱角堰边的窝”之意,将这里称为“菱窠”。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谢无量在门楣上题写了“菱窠”二字。
抗战胜利后,李劼人将菱窠扩建为二层楼房,增加了附属房屋。
1959年,李劼人用自己的稿费再次对菱窠进行了大修,将房顶上的麦草换成黛瓦,土墙换成砖墙,篱笆院墙改成红砖墙。李劼人一直居住、工作在这里,直至1962年12月去世。
1963年,李劼人的家人将菱窠连同李劼人生前收藏的4万多册中外书籍、千余幅字画等,全部捐赠给国家。
1983年,成都市人民政府对李劼人故居进行了大规模修葺。1987年,成立李劼人故居文管所,以专门机构和专门人员对李劼人故居加以保护管理。
1987年6月,李劼人故居正式对外开放。
1989年,在《成都晚报》开展的“蓉城新景”评选活动中,李劼人故居被评为“蓉城八景”之一。
1991年,李劼人故居文管所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李劼人故居文管所更名为李劼人故居博物馆。
2012年,更名为李劼人故居纪念馆。
李劼人故居导览总图(高香云 摄)
如今的菱窠占地约4.95亩,主屋及附属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一道约一人高的围墙,忠实护卫着幽静、雅致的院落。庭院里的亭台、轩阁、小桥、溪水、曲径、假山、奇石、绿树、花草,井然烘托着故居的主楼。
楼前伫立着一尊李劼人先生半身汉白玉塑像,这是雕塑大师刘开渠的杰作。
李劼人塑像(袁征 摄)
李劼人是一位爱国实业家,他主持的嘉乐纸厂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为我国文化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提出设立“文化事业补助费”,无偿资助大中小学、孤儿院、慈善机构、贫病作家、文化团体。
李劼人故居主楼(徐文河 摄)
李劼人在文学上可谓成就显赫。巴金先生说:“他(李劼人)是成都的历史家,过去的成都活在他的笔下。”郭沫若先生说:“(李劼人)凭借着各种各样的典型人物,把过去了的时代,活鲜鲜地形象化了出来。”
李劼人故居客厅(高香云 摄)
李劼人的文学创作体现了一个“活”字,他是“成都日常生活的观察者和发现者”,他的文学作品提供了“清末民初社会的一个横切面”。
李劼人故居卧室兼书房(高香云 摄)
李劼人的作品以磅礴的笔触,书写了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社会现实,是具有时代和地方色彩的民族史诗,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唯一成功书写了四川保路运动和四川辛亥革命的长篇历史小说系列。
李劼人被誉为“成都真正的历史家”“川西民俗的百科全书”。
李劼人故居厨房(袁征 摄)
在李劼人研究学会和四川各大高校努力下,《李劼人全集》(17卷共20册,600余万字)于2011年9月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
李劼人生平事迹展厅(徐文河 摄)
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参观了李劼人生平事迹展厅。
李劼人生平事迹展厅入口(高香云 摄)
该展厅展现了李劼人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所从事的社会活动。
李劼人生平事迹展厅一隅(徐文河 摄)
展厅还通过大量文献资料、珍贵图片等,展示了李劼人从中学时代到1962年去世前50余年的爱国社会活动,记载着李劼人为社会发展和进步作出的贡献。
李劼人生平事迹展厅一隅(徐文河 摄)
李劼人虽然离开我们半个多世纪了,但他的事迹依然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如今,成都的艺术家们在李劼人故居纪念馆门前打造了一个颇具特色的街区——东门市井。
东门市井集锦(徐波 摄)
有人说,读李劼人的作品就是读成都的市井文化。李劼人通过多部文学作品,生动描绘了清末民初老成都的生活场景。
东门市井的设计者和建设者以李劼人作品为线索,通过打造公馆建筑群、下沉集市广场、铺板小馆、老式茶铺、凉亭水榭等,再现了充满浓郁老成都风情的市井生活。
东门市井集锦(徐波 摄)
在李劼人笔下,掌柜卖酒,百姓买酒,牛拉货车,居民赶场,掏耳朵,钉马掌,点花灯,放火炮,看川戏,喝盖碗茶等鲜活的民俗风情,栩栩如生,脍炙人口。东门市井给人们的感觉是,老成都就活在这里,李劼人亦活在这里!
东门市井集锦(袁征 摄)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袁 征 (1955年生于北京,祖籍四川阆中,现居成都。退休前为四川省人民检察院副巡视员)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