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尽风烟归平淡——城厢纪‖潘东宁
阅尽风烟归平淡——城厢纪
潘东宁
当清晨的雾霭散去,川西坝子上那些葱郁的绿树、泠泠的溪水环绕着村庄,就小心翼翼地浮现在了大地深处。放眼望去,绿树成荫,沃野千里,小桥流水人家。早行的农人,匆匆的白领,赶早课的学生,繁忙而又紧张的一天就开始了……
城厢镇(图片来源:成都青白江企鹅号)
温和的阳光悄然地停留在那两三点深红浅红相间的红梅上时,它们在绿叶的掩映下更显温婉相宜了。这时,沱江的水依旧昼夜不息地流着。当沱江之水流经青白江时,冲击出了一个小小的平原,而这块平原上已俨然兴起了一座小镇——城厢镇。
大抵这镇之所以为镇,是它比城市更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遗产的缘故。或者说是,一座古镇浓缩了附近十里八乡的市井百态和风俗习惯。青砖灰瓦,古树参天,镇上的一切,没有不使你与历史与过往产生联想的所在。
城厢镇(图片来源:成都青白江企鹅号)
城厢镇有着百年的历史,奔腾的沱江水从这里经过时,又分为了毗河、绣水河,这些河道与城厢镇的护城河相连,又形成了怀抱城厢镇的水文体系。而城厢镇的历史,也随同这逝者如斯的江水流淌了百年之久。雕栏玉砌还在,只是朱颜变了。然古风犹存,宛然如初。明清时期的建筑保存尚好,魏长生、彭家珍、邓锡侯等蜀中名人淡化为城厢镇依稀的背景。放生会、观音会、川剧座唱等民风民俗在古人与今人之间薪尽火传。它们从未随时间的长河流逝,而是巴蜀文脉上的一片落英遗留在人间,成了城厢镇一道浓厚的人文景观。
彭大将军专祠(图片来源:成都青白江企鹅号)
城厢镇不大,却保存着许多明清时期的古建筑,东西南北四座古寺:文庙、武庙、三清观、寿佛寺。旺盛的香火,每逢年岁时节,虔诚的善男信女都会前来朝拜,或许他们都是城厢的过客,但却把内心的那一份敬畏与纯正留在了这里。卞之琳的短诗说,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于城厢,我也是一位匆匆的过客,我曾在城厢念了三年高中,老城厢中学的清代法式门楼总能勾起我无尽的遐想,而老校址内一间上了锁的毗卢殿也同样充满了传奇色彩。听老师曾说过:一次领导视察,打开大殿时发现,从未打扫过的大殿一尘不染,而大殿外却布满了灰尘和蛛网。或许这也正是禅宗那句“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吧。
城厢镇古街(图片来源:成都青白江企鹅号)
在一个暖阳斜照的午后,城厢镇上古树苍翠浓郁,这时,若给城厢镇一个特写,那一定是随河边而摆的茶座,竹椅竹桌随性地摆放,一个斑驳的大红壳保温壶,几盏盖碗茶,这便是城厢镇的下午。而真正打开城厢镇的最好的方式,是寻一条充满诗意的小巷。槐树街,错落的川西民居,青砖灰瓦。曾经的槐树早已没了踪迹,只有古朴的院落诉说着曾经的往事,兴许就是这间院落,是诗人流沙河笔下的那只蟋蟀唱歌的四川农村的院落。信步向前,看见几个中年妇女坐在自家门前织着毛衣,话着家常。而这些古朴的院落仿佛如同一台旧留声机,缓缓放着一首单曲循环多次的老歌。穿过槐树街便是西街。西街是城厢镇古建筑保存最为完整的古街,陈氏宗祠、三清观等建筑群都在西街。西街上的三清观里有座戏台,精美的木雕上布满了铁丝般的蛛网。曾记得年少时的我,也曾身穿戏服,脸画油彩,在这个戏台上唱上一段《登舟画梅》。而今戏台没变,只是戏台下古树的叶子绿了又黄,黄了又绿不知多少个春秋。
城厢镇西街(图片来源:成都青白江企鹅号)
出了三清观,落日的余晖已将天边染得绚丽多彩,这时的西街上多了那些行色匆匆的归人与无忧无虑的学生。我不禁哼唱起那曾在戏台上唱过的《登舟画梅》:
我听说是啊——要题诗我的心如榨撞
肚儿内无墨水怎做诗章啊
这一阵急的我无有法
想心儿里恨只恨丫头妙香
......
这声音远了,远了,忽而又近了,近了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潘东宁
配图:方志四川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