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游三苏祠‖张学东
游三苏祠
张学东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对于中国的文人学子甚至普通百姓来说,一旦吟咏起这流传千古的词章佳句时,总会在脑海里勾画出一个睿智机敏、才情四溢的老人,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苏轼像(梅凯 作,四川省方志馆 藏)
愧我晚生千年,未能与心仪的圣人学士神交,亲身感悟您的魅力与才华。当我在五月春光明媚、万物茂盛的季节,虔诚地前来拜谒您的灵光之所时,您还站在那棵挺拔葳蕤的银杏树下,两眼惠光,象呵护任何一个神情惶惶而求学心切的青年学子,赐我一见您的尊颜么?
三苏祠,我仰望多年的圣地,今天,我终于穿过千年风雨,涉过万水千山,前来谒见您了。车下成乐高速公路,逐渐进入眉山地境,推开车窗,扑面而来的风是清新朗润的;周遭的树木,似乎也更加温婉清丽;忽闪而过的乡人,温文尔雅更多携带着圣人之乡的丰姿。车进眉山,我翘首古城的建筑、古树、行人,甚至于街牌、栏杆、雕塑,连街心花园翩翩飞舞的几只蝴蝶,我都以尊崇的目光,去细细解读,浸心感受,似乎圣人清瘦的身影,正在街边的那棵玉兰树下踟躇,吟咏又一篇瑰丽的词章呢!
眉山东波湖与远景楼(蓬州闲士 摄,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供图)
在悠然迷恍中,汽车驶向了城市西南方向的城郊,三苏祠,就那么古朴苍然地环绕在一屏红墙之内,郁郁苍苍的丛丛古树在红墙里峭拔挺立,茂密的树叶间传来一阵阵清脆的鸟啼,真是一个清幽典雅的所在啊。还未走进三苏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便向我阵阵袭来。
我凝神屏息,伫立三苏祠大门口,只见大门为三檐歇山式屋顶,筒瓦屋面,门楣上悬挂朱底金字横匾,上镌清代大书法家何绍基所书“三苏祠”,大门外的门柱上悬挂着一幅非常有名的对联:“北宋高文名父子 南州胜迹古祠堂”,为已故四川大学国学院院长、著名教授向楚撰文,四川省文史馆副馆长刘孟伉手书。大门被郁郁葱葱的古榕覆盖着,益发显得古朴端庄。
进入三苏祠前厅,但见门枋上挂对联一幅:“一门父子三词客 千古文章四大家”,这幅对联精当地概括了三苏父子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三苏父子以其辉煌的文学成就,同登“唐宋八大家”之列,千古文章辉耀古今。“三苏”在文学上造诣极深,既同出一源又各具特色,人称“凝炼老泉,豪放东坡,冲雅颖滨”。“三苏”之中,尤其苏轼,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代巨擘,他以多才多艺的天才和无比的创造能力,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旷世无比的多面手,完成了宋代文学改革,使宋代文学成为继唐代文学之后的又一个高峰。站在厅前两株百年银杏树下,仰望古树笔直耸翠巍然挺立,细细揣摩对联的深远韵味,高山仰止,让后人感慨系之。
漫步三苏祠,徜徉于这座精美的古典园林之中,但见绿水萦绕,荷池相通,小桥频架,曲径通幽,堂馆亭榭掩映在翠竹浓荫之中,错落有致,有“三分水,二分竹”的“岛居”之称。美景与美文同在,让游人尽情饕餮这精美的文化盛宴。
穿前厅,入飨殿,见正中檐柱上,有清代云南的丽江县拔贡杨庆远任眉州州判时于光绪十九年(1893)撰写的长联:“宦迹渺难寻,只博得三杰一门,前无古,后无今,器识文章,浩若江河行大地;天心原有属,任凭他千磨百炼,扬不清,沉不浊,父子兄弟,依然风雨共名山。”此联形象地概括出了苏门父子沉浮宦海和浸淫文学的失意与得意。“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苏门三父子,在官场屡屡失意,特别是苏轼和苏澈两兄弟,更是屡遭贬谪,受制于封建皇权规定的谪宦之身不能回乡安葬,两人竟不得落叶归根,客死异乡。但就是这种官场失意,让他们少了许多官场迎合,而更多率真灵性,更多人生感悟,使得文才斐然,光华万丈,成为壁立文学史上的绰然高峰,为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三苏祠内,除了许多文化的濡染,也颇有人性化的萍踪。绕飨殿后房廊,顺石板路前行十余步来到了启贤堂。启贤堂原是苏家供奉祖先神位的祭堂,喻意承前启后,让有德有才的人济济一堂,也许,这种对文化的尊崇、对才德之士的渴盼,激荡着苏氏父子追随先贤、成就功名的人生理想,为此孜孜不倦、奋斗不止。
家学渊源,天道酬勤,就在启贤堂前一个环境幽雅的庭园里,我见到遗存的苏宅古井一口,传说此井源头与眉山历史上著名风景区蟆颐观山中的老人泉水相通,井水清爽甘美,长年都不枯竭。饮此井水,使人耳聪目明,若勤于攻读,必成大气,当地传说“三苏”父子在文学上的卓然成就得益于此井水的浸润。
紧邻苏宅古井,一株古黄荆树盘曲出枝,虽树大中空而枝叶茂盛。相传原黄荆老树为苏洵所植,并与苏家家教有关。俗话说:“黄荆条子出好人”,苏洵在程夫人的劝勉下闭门读书,学问大进,为约束自己,激励苏轼、苏辙两兄弟勤奋攻读,立大志而不辱苏门以报效国家,亲手在苏宅古井傍植下此黄荆树,作为苏氏家教而留存于世,被后人所仰慕。
留恋徘徊于三苏祠内,一步一道风景,一步一阙词章。多少游人如我,走在古朴的青石道上,吟咏着一首首千古绝唱,隔着千年的时空,感受着文学圣光的照拂。当我依依不舍走出凝重端庄的大门,再回望夕阳下苍然霭然的银杏古树时,在悠然飘忽而起的暮霭中,我似乎看到一个睿智的老人,正充满豪情地仰天吟咏:“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张学东(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高县作家协会第一届主席,供职于高县文广旅游局。发表文学作品近百万字,公开出版散文集《爱在家园》《这方水土》《且行且歌》《风景在远方》)
配图:方志四川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