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30 00:00:09

田闻一 ‖ 血战——川军出征:三十七 魂兮归来

作者:田闻一 来源:《血战——川军出征》 发布时间:2019-06-28 11:08:40 浏览次数: 【字体:

 田闻一著《血战——川军出征》,2019年3月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

三十七 魂兮归来

沧海桑田。几经沉浮,现今高大雄壮的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矗立在成都市中心寸土寸金的人民公园大门前。

像高2米,连底座高为5米。塑像为一名出川抗日士兵,瘦削而坚毅,脚蹬破烂草鞋,穿短裤,身着旧式军单衣,打绑腿,胸前挂两只木柄手榴弹,背上背一把大刀和一只竹编斗笠,手上端着一支上了刺刀的老旧步枪,身子前倾,果敢的面庞向着前方,两眼喷射着仇恨的怒火,似乎正在冲锋,高喊杀敌,给人相当的震撼。

位于成都人民公园东门的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图片来自网络)

看到这座纪念碑,当初川军出川在人民公园宣誓的悲壮场面、场景油然而生:四川安县王者成老人,上台展开一幅自己手书的送儿王建堂上前线的“死”字旗。当中一个大大的“死”字,右侧是一行字是:“我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分上尽忠。”大大的“死”字左侧,是这样几排字:“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分。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

陈列于建川博物馆川军抗战馆内的死字旗 (复制品,来源:四川日报)

抗日军人王建堂上台从老父王者成手中接过“死”字旗,台下四周、出征川军将士和前来送行的川中市民,一致振臂高呼:“打倒日本!”“我川军一日不逐出日军,我川军一日誓不回川”等口号,呼声震耳欲聋,气氛热烈悲壮。之后,第22集团军总司令邓锡侯在台上将手一挥,大声命令:“出发!”十数万川军经东大路第一站万年场,火速出川援晋。那是1937年深秋时分,场面大有杜甫《兵车行》诗中展现出的悲壮。

成都老东门大桥附近川军出川抗战雕塑《壮行》(图片来自网络)

《壮士出川》剧照(图片来源:四川日报)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成都老东门大桥附近川军出川抗战雕塑《送别》(图片来自网络)

成都老东门大桥附近川军出川抗战雕塑《难舍难分》(图片来自网络)

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是我国著名雕塑艺术家刘开渠先生,当年背负全川人民的希望,呕心沥血,费时经年完成的杰作。过后一直矗立成都万年场。

有个传说,相当程度上反映出世道人心。

1945年冬天,在万年场,庆祝胜利的欢笑声随着鞭炮的硝烟刚刚散尽,那晚,茶馆夜场散了,是一个相当寒冷的深夜。卖汤圆的王二爸最后一个离去,他穿得很厚,挟个烘笼,佝偻着身子,踢踢踏踏地回家去,思绪还沉浸在刚才说书人酿造的意境中氛围中,这晚,说书人说的是王铭章率部血战滕县!

1945年8月15日的重庆,人民脸上都洋溢着胜利的喜悦,热烈庆祝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图片来自网络)

突然,一个小川兵出现在他面前,让王二爸不禁一惊一怔,小川兵十六七岁,面黄肌瘦,衣衫单薄褴褛,背一个竹编斗笠和一把大刀,肩扛一枝老掉牙的步枪;好象走了很长的路,满面尘土,又冷又饿。

王二爸误以为是下场口的眯娃子,说你妈等你回来,一直等你到死,都没有等到你!这么冷的天,就穿这么点衣服?

“大爷,冷我倒不怕。”小兵说的却是一口川北话,“我就是肚子饿,饿得遭不住了,我现在就想吃一口我们四川的汤圆。”

       王二爸带着小川兵进了门,要正在熄火打烊的儿媳妇赶快煮碗汤圆给这个小兄弟吃,他饿坏了。玉兰猛抬头,看见站在面前的这个小川兵,不禁悲从中来,她想起了她哥。八年前,他哥当兵出川抗日,可是至今未回,让她在乡下的娘哭瞎了眼睛。

       2015年11月28日,96岁的抗战老川军张文治在成都去世。他是四川最后一名亲历过淞沪会战的川军老兵。16岁那年,张文治在南充嘉陵中学念书,听校长张澜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后,他决心弃笔从戎,杀敌御侮。之后,他考入川军20军。1937年,作为首批出川抗日的川军,20军将士在淞沪会战中打响了川军出川抗日的第一枪(图片来源:华西都市报)

        一碗碗热腾腾的汤圆很快煮好,端到了小川兵手里,可是,小川兵的肚子简直就没有底。王二爸正要劝小川兵适可而止,可是,哪里有人?冷风嗖地一吹,将挂在门前的那盏红灯笼吹得忽闪忽闪的,烛液顺着灯笼中的那只大红腊烛流下来,在寒风中迅速凝结,像是一颗颗凝固的泪,其状很惨。

       自此以后,小镇上每一家茶楼酒肆,饭馆旅店汤圆铺等等服务业,每晚都留着门,为的是接待在前线牺牲了的几十万川军英灵的回归。

       2015年10月10日,95岁川籍抗战老兵常紫光因心力衰竭去世。1940年,在成都念高中的南充人常紫光,得知母亲和妹妹被日军飞机投弹炸死,发誓要为亲人报仇,他投笔从戎,奔赴抗日前线。1944年,常紫光辗转加入暂编第54师,参加了中日双方伤亡最多、时间最长、空前惨烈的城市保卫战——衡阳保卫战(图片来源:华西都市报)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

       见到这尊塑象,我止不住一次次流泪。周围的一切,反差是这样强烈,现代化的气息扑面而来,包括人们的穿着打扮。然而,有的人从他身边经过却熟视无睹。细观那站在高处,手持一枝相当低劣上了刺刀冲锋的川军战士,却是安之若素,完全没有一点世俗。

 位于成都人民公园东门的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雕塑(图片来自网络)

终于,我明白了我流泪的原因,诚如大诗人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全书完)

作者:田闻一

配图:方志四川

方志四川部分图片、音视频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图片、音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

来源: 《血战——川军出征》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