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学作品>《寻找东女国》>详细内容
2021-06-29 14:06:21

王怀林 ‖ 《寻找东女国——女性文化在丹巴到泸沽湖的历史投影》六 泸沽湖——母系社会活化石(中)

作者:王怀林 来源:《寻找东女国》 发布时间:2019-07-03 10:01:34 浏览次数: 【字体:

王怀林著《寻找东女国——女性文化在丹巴到泸沽湖的历史投影》2006年9月由四川出版集团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经作者授权,“方志四川”微信公众号及“四川省情网”自6月22日起连载,以飨读者。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寻找东女国—女性文化在丹巴到泸沽湖的历史投影》,2006年9月四川出版集团四川民族出版社书影

泸沽湖——母系社会活化石(中) 

摩梭女人是一家之主,是最辛苦和全能的,不仅要做家务管家,还要进行耕种,只有少数女人干不动的力气活,男人才插手,家务事上也有“舅掌礼仪母掌钱”一说,可见摩梭女性的勤劳及其在摩梭家屋里享受的尊贵地位。  

摩梭老人(图片来自网络)

摩梭是一个非常讲究礼仪的民族,尊老爱幼,在摩梭地区从未出现过“五保户”,老人们都是老有所养;火塘边坐位的安排含义丰富,呈现了摩梭母系文化女性为中心兼男女互补的深层性别结构模式。其礼仪繁多,是按性别及年龄排列,从火塘向外看男左女右,长者坐上位,幼者坐下位,火塘右边供女性坐,左边供男性坐,年老受尊敬者都坐在靠“冉巴拉”一边,摩梭认作上位,若有比自己年长者来到,年幼者须起身让上位,以示对年长者的尊重,特别是对喇嘛,祖母,舅舅,尊贵客人和残疾人更是如此。

摩梭人火塘(图片来自网络)

摩梭人在火塘边有许多规矩和禁忌:坐次要分明,不能当着家人特别是老人面说一切关于性的话题,不能从别人前面走过,不能用脚踏在锅庄石上,不能跨过火塘或在火塘前脱鞋,不能向火塘吐口水,吃饭时不能背对火塘,不能脚踏门槛说话,不能说脏话粗话, 给人盛饭时不能用反手而且必须盛两勺 (一勺是给神吃的),向火塘添柴时先烧大头等等,不能戴着帽子进母屋,进了家门不能骑在马上,怀孕的妇女晚上不能出门等。

摩梭姑娘(图片来自网络)

摩梭人是按照母系家屋的形式来安排经济社会运作的。在同一个大家庭中,每人各有分工,钱物由母亲统一安排,食物平均分配,老人和病人可以得到多一些照顾。生产劳动安排也井然有序,男人或外出经商,或干粗活,重活,女人操持家务和料理一般农活,十分协调。 

摩梭老人(图片来自网络)

摩梭人的宗教信仰和人生礼俗也带有浓厚的母系社会遗风。

摩梭人信奉两种宗教,藏传佛教和原始的达巴教。在喇嘛教传入摩梭地区前至今,摩梭信奉一种原始宗教:达巴教,达巴教和纳西族的东巴教、彝族的毕摩教一样,都是一种原始自然神教,与横断山走廊中的其它土生宗教有诸多联系,不过其中有着浓厚的母系文化因素。

泸沽湖风光(图片来源:四川日报)

随着藏传佛教的强势进入,摩梭人的宗教信仰中喇嘛教逐渐占据统治地位,比达巴教更为普及。大约在公元13世纪(1276年)藏传佛教传入永宁地区,永宁泸沽湖地区主要信奉黄教,现在藏传佛教已经摩梭本土化,与藏传佛教不同,喇嘛们平时只住在自已家里, 逢有佛事时才到寺里去。摩梭人家里都有一个经堂,供家人日常朝拜。过去摩梭大家庭中如果有两或三个男孩,必送一个进寺院当喇嘛,终身供奉佛主。一般喇嘛是不能走婚的,但也不是一成不变。永宁泸沽湖地区黄教寺院主要有扎美戈寺、里务比寺等。在上世纪末期,在美丽的谢瓦娥岛上出生了摩梭人自己的活佛―――西藏第三大寺哲蚌寺的第五世转世措钦活佛――洛桑益西活佛,还有很多摩梭藏传佛教弟子到拉萨甚至到印度去学到“格西”等高位, 摩梭人是最尊敬喇嘛的,每家以去拉萨为向往,以有喇嘛为荣,喇嘛在摩梭的日常生活和重大节庆仪式中起着重要作用。

座落于泸沽湖西岸格姆女神山脚下的云南省宁蒗县永宁乡里格村,村里居住着72户摩梭人(蓬州闲士 摄)

目前喇嘛教和达巴教在摩梭人的重大节庆活动中都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他们共同存在,互相渗透,友好相处,两者都已本土化。但达巴无论从人数还是出席活动的机会及经济上,都有无法与喇嘛相比。

摩梭人信奉喇嘛教,也同样信奉母湖,神山,祖先等自然之物,这实际是达巴教义中祖先祟拜和自然祟拜的内涵扩展。诸如留下了每逢初一上山烧香,逢十五转山转海的遗风,各个季节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祭祀活动,每年一次的只有妇女参加的“斋月节”,每日几餐前的“处度”祭祖先,以及各种独特的节庆。

泸沽湖风光(图片来自网络)

最有代表意义的是农历七月二十五的转山节(“格姆呱阿”, 又称朝山节),是摩梭人朝拜格姆女神的日子。摩梭人对格姆山的崇敬由来已久。他们在狮子山脚为格姆女神建立神龛,将她视为众神之首,狮子山是格姆女神的化身,格姆女神是摩梭人的最高保护神。每逢农历七月二十五,附近村寨的男女老少,特别是青年们,穿上节日的盛装,带着食品,有的还骑着骏马,同到狮子山朝拜。人们到山上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烧香磕头,悬挂彩色风马旗,敬献供品,祈求女神福佑, 除了祭祀格姆女神外,还要举行规模盛大的赛马、摔跤、对歌等活动和野餐,青年男女也可借机结交走婚伴侣。  

2018年9月3日泸沽湖摩梭人转山节开幕式(图片来源:新浪网)

在人生礼俗方面,摩梭人一生最重要的仪式是成丁礼和葬礼,其中既有藏传佛教的影响,也有许多古老的包括来自母系社会的遗风。摩梭人认为未成年的男女还没有灵魂,不能参加社交活动,所以摩梭人的孩子到虚岁13时便要举行成丁礼,女孩叫“穿裙礼”(“图给”),男孩叫“穿裤子”(“细给”);成丁礼一律在大年初一早晨举行,地点在自己母亲家的母屋火塘下方的两棵柱子下,左柱为男柱,右柱为女柱,两柱必须取自同一棵在向阳坡上生长的古树所制,树的顶上一节作男柱,根部一节作女柱,象征女性是家屋的“根根”,男女同根同源,互补互助,平等和谐。

摩梭人成丁礼(图片来源:央视网)

摩梭人行成丁礼时,女孩在女柱旁行仪式,脚踩大米,代表耕作劳动,料理家务;男孩在男柱旁行仪式,脚踏猪膘,象征出外狩猎,闯荡江湖。女孩由母亲为其穿上漂亮的衣裙,盘发和配戴饰物,还可以分得一间属于自己的花房;男孩由舅舅穿上摩梭成年男装并佩上腰刀。成丁礼过后,就算是大人了,可参加各种社交活动,理论上就可以走婚了(但实际要到18、19岁才开始走婚)。摩梭人的成丁礼,是给灵魂的仪式,表示行仪者的灵魂参加到全家人的集体灵魂里,行仪者从此也就拥有灵魂。成丁礼代表摩梭小孩正式进入成年世界,享有成年人的权利与义务。这种仪式在许多古代族群中都或多或少存在,当来自一种远古遗风。 

摩梭人成丁礼(图片来自网络)

摩梭人认为死亡并非生命的终结而是生命的解脱与轮回再生,死亡代表着再生的释放与喜悦,故整个葬礼过程的嚎啕哭泣时间极短,加起来也不超过一两小时,因为相信亡者投胎转世,日后会在每天的“处度”仪式中再聚,若在限定时空外哭泣,那是对亡者的侮辱不敬,令亡者得不到释放和解脱。

泸沽湖风光(蓬州闲士 摄)

摩梭人认为未成年的男女还没有灵魂,未成年人死后,因为他没有灵魂,不能变成祖魂,因而葬仪不用火葬,用土掩埋;由于车祸及疾病等不正常死亡的人,也不能进村,不能举行这么盛大的仪式,只能在村外匆匆火化掉。对摩梭人来讲,女人与生育有关,关系到家屋的繁衍,不能沾染死人的晦气,所以葬礼中无论主厨还是各个环节,主要由男人来承担主角,这并不是歧视妇女的作法,反而是对妇女的尊重和照顾。

泸沽湖摩梭人转山节(图片来自网络)

(未完待续)

来源:《寻找东女国》(王怀林著),2006年9月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

作者:王怀林

配图:方志四川

方志四川部分图片、音视频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图片、音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

来源: 《寻找东女国》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