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学作品>《寻找康巴》>详细内容
2022-11-29 23:59:45

【方志四川•文学】王怀林 ‖ 《寻找康巴》第二章 横断山 梦断山(三):打箭炉——汉藏走廊第一城

发布时间:2019-05-07 10:52:49 浏览次数: 【字体:


跑马溜溜的山上

一朵溜溜的云哟

端端溜溜地照在

康定溜溜的城哟

         ——藏族民歌

这首曾广为传唱的民歌不仅使人们的目光投向这遥远的边陲,也使康定早早为世人所知。

康定跑马山(图片来源:甘孜州旅游信息网)

 如果说,春秋战国以前沿着横断山脉的走向形成的由北到南的西部游牧走廊,是以羌人的迁徙和西南少数民族的形成为主旋律的话,从汉朝以后则是由东到西的西部民族和中原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导,即所谓“汉藏走廊”的形成。

这条走廊在汉以后即开始,唐以后逐渐形成。主要有三条:

一条可概括为川藏走廊:西起成都,途经雅安、泸定、康定、里塘、巴塘、昌都而达拉萨。在康定和昌都之间又分两路,一路为南线,从康定—里塘—巴塘—昌都—拉萨;二路为北线,从康定到道孚—炉霍—甘孜—德格—江达—昌都—拉萨。今天的川藏公路南线318国道,北线317国道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建成的。

318国道局部(图片来自网络)

  第二条为滇藏线,从今天的云南大理起,经丽江、中甸、德钦、盐井到昌都,再往西到拉萨。这条道由大理往南还可到达产茶地普洱一带,将滇茶运销西藏。

第三条为青藏线,从今西安—兰州—西宁—湟源—共和—兴海—石渠—玉树—那曲—羊八井—拉萨。该线为文成公主进藏故道。

以上三线又以川藏线为主,为清代历次驻藏大臣进藏路线。我们透过该线第一城——康定的历史,可以略窥汉藏交流的端倪。

据史料记载,康定在宋以前还是一条荒谷,元代仅为一个小村,明代茶马互市,汉藏商人汇集于此,才形成一个市场,清代已成为闻名四方的重镇。康定是清以后的名称,清以前叫打箭炉。为何叫打箭炉呢,这里有一段有趣的传说。

今日新康定(赵文光 摄,图片来自网络)

相传,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军师诸葛亮率大军南征孟获路经雅安时,曾派遣一个名叫郭达的将军到今天的康定城一带为军队造箭。据说郭达将军造箭技术十分高明,他一人每天能造出数千支箭。这使当地百姓感到十分惊奇,于是将其当作神灵的代表,并把这个地方取名为打箭炉。后来又专为郭达将军修建一座寺庙,并把寺庙后的高山命名为郭达山。据此,解放前每年的6月15日康定城内的还要举行隆重集会,抬着郭达将军的神像游行,然后娱乐数日,成了当地一个有名的节日。

还有一种说法是,诸葛亮南征时,为向该地头人借道,要求对方退“一箭之地”,头人同意。于是聪明的诸葛亮急令郭达将军带一支特大的铁箭星夜兼程背负康定,在临近康定之时郭达累死,而箭头却牢牢插进石头。于是汉藏以此为界。据说,至今郭达山顶还插者一根粗粗的箭杆呢。

据史料记载,三国时蜀汉政权执行的是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的政策。诸葛亮南征西昌、昆明等“夷越”时,是从泸定、汉源一带经过的,由于其以“和”“抚”为主的策略(如对孟获的7擒7纵),给西南少数民族留下了良好印象,于是人们自愿将当地与诸葛亮联系起来。其实,打箭炉来源于藏语“打折多”,意即折河和多河会合之处。后人以此附会,说明蜀国和中原文化对该地区已有较深厚的影响。

康定风光(蓬州闲士 摄)

唐宋时期,吐蕃和中原的联系主要通过青藏线进行。宋神宗时,由于和西北发生战争造成茶马道阻塞,便开始把茶马互市的重点转移到西南地区来,在雅州(今雅安)和黎州(今汉源)开辟交易市场,以便于控制。

在元代,由于元朝设置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下面把全国分为若干行政区,称“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这样的行省元代有11个。1262年,元朝把四川省和陕西省合并为一个行省,称“陕西四川行省”,并规定西康之地包括汉源、雅安、天全等地的土司头人、宗教领袖朝贡皆由陕西官府管理,于是大批的汉藏官员在陕西和西康之间来来往往。元朝占领康区,也为陕西的商旅大开了方便之门。此外,四川自元代起因战乱百业凋敝,陕西商人又有经商的传统,于是乘虚而入,逐渐垄断了这一地区的商业贸易。康定自元代开为市场后,许多陕西人就聚居于此,成为康定的第一代汉商和汉族居民。他们习惯上都居住在同一区域,形成“老陕街”,到民国年间,这里的陕西人已达7000余人,成为商业上的霸主。直到解放前夕,康定城仍保留着“老陕街”的名称。

康定作为康区重镇和商业中心,是从清朝开始的。当时清政府认为打箭炉是康边唯一重镇,于是在清初修建了城墙,设官管理,驻扎了军队,并修建了大渡河铁桥,使这一地区实际上由清朝政府和土司联合执政。

由于出此城后便是藏区,该城便成为西康第一城,出城便成出关。驻藏大臣进藏时也由此开始计算在藏时间,于是往往生出“去国怀乡”之感。清雍正时果亲王从此去泰宁留下诗句:“万里遨游,西出炉关天尽头”正表达了这种感伤情绪。

果亲王画像(图片来自网络)

改土归流以前,这一带由明正土司管辖。明正土司与清王朝的关系非常密切,数次派兵协助清朝平定金川等叛乱,还协助清军征服尼泊尔廓尔喀人对西藏的入侵,受到清廷的赏识,赐二品顶戴。但清初,由于清利用蒙古和硕特部管理西藏,蒙古统治者和藏族统治者之间经常发生冲突。1699年,和硕特部派驻康定的营官昌策集烈杀害了明正土司丹珍扎巴,引起双方的军事冲突。1700年,清廷派兵征讨并处死了该营官,推明正土司的妻子出来,封为土司,主持政务,并乘胜招抚了康区的土司50余个,统归明正土司管辖,使明正土司成为康区四大土司之一。

打箭炉以茶叶贸易为主,其他各业因茶而兴,有清一代,逐渐在该城形成了三大行业,即锅庄业、缝茶业(为茶叶运输进行包装)和皮房业(加工牦牛皮)。其中锅庄业为打箭炉所特有,是兼有土司头人、经纪人、旅店、借贷、储存等多种职能的行业。最初,他是明正土司的下属头人受命在城里设置的办事处,以为传达政令,落实差务等,后发展成为以经济为主的综合性行业,清末锅庄达48家。除茶叶以外,各种土特产品交易也十分兴旺。仅在清代的嘉、道、成、同年间,康藏土特产交易高峰时,每年交易黄金8000两、白银5万两,麝香1250斤、虫草2万斤、贝母3万斤、知母3.5万斤、鹿茸1200斤、羊毛50万斤、高级皮张300张,行销打箭炉的茶叶每年达1300余万斤。经过清政府和当地土司的共同经营,这里商业兴盛,汉藏杂处,来往客商众多(清末坐商都有3000多人),时人称“小成都”,成为康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甘孜新都桥风光(图片来源:甘孜州旅游信息网)

清末,各国传教士蜂拥而至,在此建立教堂,强占土地,招收信徒,进行经济和文化侵略。如法国人设立的“真原堂”,有教民100余人;美国人设立的“安息会”,有教民30余人。天主教堂教民400余家,在康定占地400余亩,在泸定占地万余亩,教堂每年收租粮2000余石,租率高达50%以上。

辛亥革命后,康定府改为康定县。1938年成立西康省,康定成为西康省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