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政服务>资政参阅>详细内容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简报(资政参阅专刊第31期)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11-23 09:50:08 浏览次数: 【字体:

关于加快推进村史馆建设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建议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中共德阳市委党史研究室(德阳市地方志办公室)

编者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加强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指出:加强农耕文化保护传承,支持建设村史馆,修编村史、村志,开展村情教育。把乡土特色文化融入乡村建设,留住乡情乡愁。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落地落实,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会同中共德阳市委党史研究室(德阳市地方志办公室)在调研基础上,深入分析村史馆建设的意义,针对我省村史馆建设现状,借鉴兄弟省(区、市)有关做法,提出加快推进村史馆建设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建议。

一、建设村史馆的重要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建设村史馆是留住历史之根、熔铸文化之魂的重要载体,可以让人们故土留根、文脉传承、存留乡愁,更能为乡村振兴及乡风文明建设提供思想保障和动力支持。

(一)建设村史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村史馆,既能记录历史、传承文化,又能留住乡情、凝聚人心,提升村民道德水平和文明素养,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内涵与动力。

(二)建设村史馆是记录历史、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指出:充分发挥文化传承功能,全面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推动乡村成为文明和谐、物心俱丰、美丽宜居的空间。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加速,许多村落的历史与文化正逐渐变得暗淡、被遗忘甚至消失。四川是民族文化大省,乡风民俗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史料异常丰富。鼓励建设村史馆,通过挖掘整理反映乡村社会发展的老物件、老技艺、老照片及组织编纂村志,展示乡村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变迁,能及时拯救乡土文化,保护乡村历史,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用起来。

(三)建设村史馆是增强历史文化认同感的重要纽带。村史馆是开展村情教育的重要载体,在让村民享受美丽环境的同时,从内心深处把对故乡的热爱和认同建立起来,从而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一段历史、一件文物、一个故事,通过村史馆这一实体空间的收藏与展示,将村落的群体记忆以可观可感的方式呈现出来,有助于增强村民的归属感、认同感与爱乡之情,以及对地方文化的自豪感与荣誉感。村史馆所带来的对于乡村的地域认同与文化认同,又转化为村民投身或支持家乡建设的动力,从而促进乡村经济与社会发展。

二、村史馆建设现状及原因分析

当前,全国各地都在开展村史馆建设。2013年以来,首都文化中心联合北京市农委、市财政局在农村地区开展乡情村史陈列室建设,截至2022年7月,全市已建成乡情村史陈列室400个,成为留住乡愁、凝聚人心、传承文明的重要窗口。四川作为民族大省、文化大省,近年来也陆续建成一批村史馆,但从数量和质量上说,与发达地区还存在较大差距,村史馆建设存在量不多、质不优、使用率不高等问题,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村史馆建设缺少系统规划,村史馆数量较少。2019年,四川省启动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截至2021年底,全省乡镇(街道)减少1509个、建制村减少19078个,全省村级单位共35387个。2021年3月,四川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的实施方案》,提出优化乡镇机构编制资源配置、加强乡村规划建设、完善镇村便民服务体系、加强乡村基层组织建设等24项重点任务并逐一明确责任单位,其中提到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内容,但没有涉及到村史馆建设。截至2021年6月30日,全省村级单位包括立项、在建、建成的村史馆总计214个,仅占全省村级单位总量的0.6%。

(二)村史馆建设定位不清晰,村史馆质量不高。据统计,214个规划建设和已建成的村史馆中,建筑面积最小的仅12平方米,最大的有3000平方米,还存在露天村史馆;建设形式有独立建设,也有与党建阵地、文化阵地合并建设;管理单位有属县农业农村局、文旅局,也有属乡镇(街道)党委、政府,大部分属所在地村委会;展览内容涵盖村情村史、党组织建设、地方特色文化展示与传承、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家风家训、农耕文化、孝道文化等。村史馆的定位、建设形式、展陈内容均没有一个准确的规范,各地村史馆建设仅是自愿建设、自主设计、自筹资金、零星分布,建设率、使用率较低,质量不高。

(三)村史馆建设推进困难,人财物保障不充分。兴建村史馆起步较早的是北京市,目前已建成乡情村史陈列室400个。2013年,浙江、陕西、广东等省也陆续掀起兴建村史(博物)馆热潮。这些地区大多对村史馆建设提供了相应的人、财、物保障。四川系文化底蕴浓厚的乡村大省,从前期调研情况看,村史馆建设主要依靠当地村委、村民自愿建设、自行筹资,缺乏专项建设资金支持,在选址、展陈、管理、运用等方面缺少相关专业人才的指导、保障,选址困难或不恰当,用地也难以得到支持或保障。

(四)村史馆建设特色不鲜明,使用率不高。从全省已建成的村史馆看,展陈内容涵盖村庄发展沿革、党的建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农耕及器具、家风家训、孝道文化等,内容广泛。已建成的一些村史馆存在展陈杂乱无特色,如展板大同小异,展品布展混乱,展品中本村特色的少、全国通用的多等情况,对本村特色挖掘、展示不充分,“乡土味”“文化味”不浓。由于管理单位的不同或管理者本身素质能力原因,一些村史馆还存在管理混乱现象。同时,村史馆建设实用性导向有待提升,一些村史馆忽略了“村史馆为村民”的根本原则,有“只唯上”“功绩馆”的情况,村民不看不用,使用率不高。

三、建设村史馆的建议

鉴于村史馆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中大有裨益,为此,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协同联动推进村史馆建设。四川省人民政府印发的《四川省“十四五”文化发展和改革规划》提出:高质量建设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化院坝)、农家书屋和一批乡史、村史博物馆(纪念馆)。为更好地推进规划落地落实,建议省委宣传部或省精神文明办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村史馆建设管理指导意见,各市(州)根据实际情况,统一规划和设计村史馆建设。各县(市、区)细化本行政区域内村史馆建设的规划进度、建设标准、管理运行等工作;参照北京市等地做法,将村史馆建设经费按一定比例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县级发展和改革、财政、住房和城乡建设、自然资源和规划、文化广播旅游、党史、地方志等部门加强督促指导、协调服务和支持配合。

(二)明确建设导向和功能定位,突出主体性实用性。村级组织在村史馆建设中占主导地位,村民是村史馆建设与作用的主体,不能“只唯上”,成为村干部的“功绩馆”,或只是接待领导的“招待所”,要落地、扎根。要坚持“村史馆为村民”的根本原则,鼓励动员本村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等人员参与村史馆选址布展、日常管护,培养村民主人翁意识,使之成为村民发挥主体性的“实践之家”。村史馆的门要“常打开”,更要让村民“常进来”。村史馆一方面作为“村庄博物馆”,发挥呈现村庄、村民历史的“本职”功能,另一方面作为“村庄休闲屋”,承担起村民休闲娱乐的“附加”功能,通过休闲娱乐,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深入到村民心中。村史馆陈列内容要寓教于乐,规划空间要实用有效,要与村民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才能成为村民茶余饭后休闲放松的好去处,才能成为村民真正的文化中心。

(三)依托现有平台,抓好统筹规划。鼓励充分利用现有文化阵地、党建阵地、历史建筑、村民旧居、闲置公共用房等作为馆舍,但须符合国家规定的安全和消防设施要求。陈列布展应设置专用展厅(室);展陈内容以村史沿革、村规民约、民俗风情、乡贤名人、家风家训、发展成就等为基本内容;展陈方式以实物展陈、图文资料、视频影像为主,有条件的行政村可运用声、光、电、还原场景等现代展示手段。可以依托现有文化工作阵地,展现乡土文化和民俗风情,承袭和发扬传统文化遗产,从而增强人们的精神归属感,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进而发挥以文化人的作用。可以依托现有党建工作阵地,宣扬乡村社会中的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乡贤文化,讲好党的故事、传递党的声音、展现发展成就,为农村党员群众提供更为广泛且生动鲜活的学习教育材料。

(四)挖掘地域特色,打造突出亮点。每一个村庄都有自己独特的民俗传统和历史文化,“乡土味”和“文化味”是村史馆之魂,扎根乡土,才可以发展起“一村一特色”的村史馆。要突出文化特色,特别注重对村庄内部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的深度挖掘,尊重群众意愿,征求村民意见,精心设计能展示本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变迁过程、乡土文化特征、乡村产业品牌体系、村庄脱贫攻坚奋斗历程和乡村振兴未来规划的实物展陈及图文影像资料等。村史馆对内作为村庄文化传承的“桥梁”,对外是村庄对外交流的“窗口”,要充分挖掘当地资源,着力打造一批以传统文化、民俗风情、家风家训、历史典故、乡贤名人为主题的村史馆精品,真正把村史馆建成记录历史、传承文化的“博物馆”,留住乡愁、凝聚人心的“加油站”,体验民俗、发展旅游的“精品店”。

(五)加强开发利用,着力提升影响力。建议各地宣传、教育、文旅等部门加大村史馆使用开发力度,开展系列活动。如组织学生、留守儿童等到有特色的村史馆参观,在了解村庄历史、感受家乡变化和社会变迁的同时,激发他们热爱家乡、报效祖国的情怀。组织文艺爱好者,以村史馆为载体,常规性地策划开展诗词、书法、摄影等文化活动,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村民的自豪感和认同感,不断激发大家热爱故土家乡、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传统媒体和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宣传好村史馆。当地各相关部门也应综合统筹,将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村史馆打造成旅游景点,并做好周边旅游产品开发,让村史馆人气“旺”起来,展品“活”起来,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助力乡村振兴。


请点击查看原文: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简报(资政参阅专刊第31期)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黄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