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地方志工作简报(资政参阅专刊第51期)
关于进一步加强乡镇(街道)、村志编纂的建议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中共德阳市委党史研究室(德阳市地方志办公室)
编者按: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担负起“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会同中共德阳市委党史研究室(德阳市地方志办公室)在调研基础上,深入分析编纂乡镇(街道)、村志的意义,针对我省乡镇(街道)、村志现状,提出进一步加强乡镇(街道)、村志编纂的建议。
一、编纂乡镇(街道)、村志的意义
(一)有利于留存历史,保持中华文明的连续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国有史、地有志、家有谱”,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基因,是重要的文化基础事业,是“一方之全史”,乡镇(街道)、村志作为地方志诸多种类中的一种,是分门别类地记述一镇一村从自然到社会,从经济到政治等诸方面的历史和现状。农村是最基层的组织,乡镇是最基层的政权单位,村镇的变化是中国社会变化的缩影,是中国发展的直接见证,也是中华文明在各地绵延传承的生动体现。通过编纂乡镇(街道)、村志,记载国家体制中基层组织的自然条件、地理环境、社会变迁、生活模式、文化传统、民风民俗和风景名胜等,对保存和丰富乡镇(街道)、村的自然和社会史料,了解和研究中国历史与现状,保持中华文明连续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有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彰显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农耕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也是历史延绵至今给后人留下的宝贵财富。编纂乡镇(街道)、村志,深入挖掘农耕文化中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打造一地一域的“精神名片”,挖掘其中蕴含的地方文化内涵,是传承和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品味,体现时代精神风貌的重要举措。通过宣传弘扬,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彰显文化自信。
(三)有利于构建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助力乡村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正定、福建厦门、福建宁德、福建福州、浙江、上海等地工作时,就常常身边不离“志”。他说:“要马上了解一个地方的重要情况,就要了解它的历史。了解历史的可靠的方法就是看志”“一邑之典章文物,皆系于志。”地方志作为地情教科书,受到各级地方官员重视,不仅是加强个人修养、提升道德水准、提高执政能力的铺路石,而且是了解熟悉地情民风、教化育人、弘扬正气的助推器。编纂乡镇(街道)、村志,真实客观反映乡镇(街道)、村庄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演变历程、改革创新成果、资源产业优势、地域文化特色,是为现实工作服务的有力辅助手段,有助于党政领导作出科学决策。通过志书编纂,系统梳理和总结乡镇(街道)、村庄发展改革历程,展现地域文化特色,留下乡愁、传承乡俗,既能助力文化振兴,也能为产业振兴提供可供开发的资料,也为做好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助力构建新时代城乡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提供历史智慧和现实借鉴。
二、乡镇(街道)、村志编纂现状及原因分析
2021年5月底,省地方志办印发《四川省乡镇(街道)、村志编纂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正式启动乡镇(街道)、村志编纂工作。《通知》提出,按统筹谋划、分步实施原则,全省于2028年底前全覆盖编纂乡镇(街道)志,并鼓励有条件的村(社区)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开展村(社区)志编纂工作。作为民族大省、人口大省、文化大省,近年来也陆续编纂出版了一些乡镇(街道)、村(社区)志,其中《李庄镇志》《洛带镇志》《黄龙溪镇志》先后入选中国名镇志工程,但从数量和质量上来说,与发达地区还存在较大差距,实现2028年底前全覆盖编纂乡镇(街道)志的目标的难度还很高。乡镇(街道)、村志编纂存在量不多、质不优、推进缓慢等问题,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乡镇(街道)、村志编纂缺乏高层次系统规划,部分地区重视不够
2003年四川出台《四川省地方志工作条例》,这是全国第一部地方志工作地方法规,开创了地方志工作地方立法的先河。2013年11月28日,四川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6次会议对该《条例》进行修订,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条例》对省、市、县三级志书的编纂、出版等情况作了详细规定,但未涉及乡镇(街道)志书。2021年3月,四川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的实施方案》,提出优化乡镇机构编制资源配置、加强乡村规划建设、完善镇村便民服务体系、加强乡村基层组织建设等24项重点任务并逐一明确责任单位,其中提到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内容,但是没有涉及乡镇(街道)、村志修编。2021年,省地方志办印发《通知》,安排部署乡镇(街道)、村志编纂工作,部分地区对乡镇(街道)、村志编纂重视不够,整体进展缓慢。截至2022年底,规划编纂的2900余部乡镇(街道)志、1300余部村志,仅分别完成编纂出版330余部、60余部。
(二)乡镇(街道)、村志资料收集、出版难度大,编纂动力不足
志书编纂时间跨度大,资料收集难度大,特别是乡镇和村级历史文献资料欠缺,大多需要进村组、走田野、入农户,全方位、系统地搜集相关资料,需花费更多时间、精力在资料收集环节。加之近年来各级新闻出版部门无论是对公开出版还是内部出版,管控日趋严格,出版审核要求高、难度大,编纂单位编纂动力不足。从统计数据看,2022年全省规划编纂乡镇(街道)志430部、村志250部,出版乡镇(街道)志150部、村志70部,截至年底,实际出版乡镇(街道)志91部、村志40部,出版完成率仅为60.67%和56.34%,且出版的多为本身基础较好的乡镇(街道)、村,其余大多数乡镇(街道)、村考虑到资料收集和出版问题,推推动动、不推不动,甚至推而不动。
(三)乡镇(街道)、村志编纂推进困难,人财物保障不充分
2015年,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启动中国名镇志、中国名村志工程,全国多地掀起编修镇村志热潮。以浙江为例,据统计,截至2022年,浙江嘉兴镇村志覆盖面已达到80%,宁波、温州、湖州、绍兴等市也已接近50%;浙江村志的编修至2018年总量已超过700部。近年来,江苏、广东等地也陆续掀起编纂乡镇(街道)、村志热潮,这些地区大多对乡镇(街道)、村志编纂提供了相应的人、财、物保障。从前期调研情况看,资金筹措难、修志人员缺乏是镇村志编纂的难中之难,我省仅有自贡、泸州、德阳、乐山等地部分县(区)将乡镇(街道)志编纂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村志编纂经费则主要依靠当地村委、村民自愿编纂、自行筹资。乡镇(街道)、村未有专门从事地方志工作的人员,参与过志书编纂的人员更是凤毛麟角。
三、关于进一步加强乡镇(街道)、村志编纂的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顶层设计
建议省人大法制委员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开展将乡镇(街道)志编纂纳入《四川省地方志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可行性调研,适时组织对《条例》进行修订,将乡镇(街道)志编纂纳入修订内容,确立乡镇(街道)志编纂的法律地位。建议各级党委、政府办公厅(室)制发文件,进一步明确乡镇(街道)、村志编纂的重要性,将乡镇(街道)、村志编纂纳入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作为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内容加以推进。将乡镇(街道)、村志编纂出版情况纳入目标考核,以强有力的措施推进全省乡镇(街道)、村志编纂,确保如期实现2028年完成全省乡镇(街道)志编纂出版的总体目标。
(二)强化协同保障,破解经费难题
建议财政部门统筹考虑,将乡镇(街道)志编纂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对纳入规划乡镇(街道)志采取定额补贴方式予以支持。各地在认真贯彻落实地方志工作“一纳入八到位”(一纳入:把地方志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各级政府工作任务,八到位:认识到位、领导到位、机构到位、编制到位、经费到位、设施到位、规划到位、工作到位)要求的基础上,统筹各方资源,创新资金保障渠道,着力解决编纂出版经费难题。一是各级政府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将乡镇(街道)志编纂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也可实行以奖代补,对编纂质量高、公开出版发行的,进行奖补。二是动员本地成功人士和企业家捐赠。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各地涌现一批成功人士,他们大多心系家乡、热心公益,乡镇(街道)志编纂要积极主动寻求他们的支持,破解资金难题。三是借助社会力量。可借鉴政府“PPP”模式,引入有实力的文化公司,通过特许经营的形式,由社会力量出资编纂,出版物由社会力量公开发行盈利,筹措资金用于解决前期编纂费用,以此来推动编纂。
(三)创新编纂模式,充实修志队伍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工作纷繁复杂,乡镇(街道)未有专门从事地方志工作的人员,各地要因地制宜,借势借力,采取有效措施,化被动为主动,充实修志队伍,扩大影响力,切实解决修志人员短缺问题。建议各地建立市、县级史志人才专家库,组织动员专家学者、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乡贤及知情者、当事人参与编纂。建议与各类学会、历史文化协会等相关社会团体进行合作,吸纳专业史志人才,搭建一批文字功底深厚、熟悉历史、了解乡情的写作班子。结合实际,还可与高校、社会机构进行合作,拓宽编纂思路,寻求多方协助。
(四)加强借势借力,丰富资料收集
建议各编纂单位坚持开门修志的原则,整合部门资源,开展田野调查,进村组、走田野、入农户,全方位、系统地搜集相关资料,切实解决资料收集难问题。如充分利用民政系统、文旅系统开展的地名普查和文旅资源普查资料,组织部门、文化部门编纂的各地组织史、民间文学集成资料,结合本地乡土人情、地理风貌、地方特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就进行梳理,真实准确反映一方之全史。
请点击查看原文: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