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领导讲话>详细内容

王伟光同志在“南海主权与地方志论坛”上的讲话(2017年1月14日)

来源:中国地方志网站 发布时间:2017-01-18 19:36:00 浏览次数: 【字体:

王伟光讲话

同志们:

今天在美丽的“椰城”——海口召开“南海主权与地方志论坛”,这是全国地方志系统围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服务中心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海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本次论坛的举办,论坛还得到了全国地方志系统和有关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在此,我代表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向有关方面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问候!

我国一贯致力于维护南海地区的和平稳定,坚定维护自身在南海的主权和相关权利,始终坚持将南海建设成为和平之海、友谊之海、合作之海。论坛的举办,目的是通过整理、挖掘历朝历代和当代关于南海的史料,以志书为载体,全面梳理中国人民发现、开发利用、管辖南海的资料,用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铁证如山,神圣不可侵犯。同时,也是进一步明确地方志事业发展在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文化自信,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的信心和决心,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地方志如何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一次重要研讨会议。

当前,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支持下,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新时期的地方志事业发展,最显著的成就是转型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最鲜明的特征是更加富有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数千年的积累沉淀,留存了汗牛充栋的地方志成果;前赴后继的方志人,创造了不可磨灭的文化财富。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留存的古志有8000多种、10万多卷,约占现存古籍的十分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推出了数以百亿字计的地方志成果,打造了我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社会科学成果群,成为中华文化弥足珍贵的地情资料宝库。新时期的地方志工作,必须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和“一纳入、八到位”的要求,牢牢把握优势,找准定位,创新方法路径,让地方志这一独一无二的文化宝藏,迸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坚定自信,明确方志文化的“五个定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你方唱罢我登场”。除了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外,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文化战略不仅走向历史的前台,而且越来越进入国家政策的中心,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我们党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和高度的文化自觉,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地方志作为中华民族绝无仅有的文化瑰宝,理应以更加清晰的定位、更加积极的姿态、更加坚定的信心,在文化强国建设中发挥更加突出的作用。

一是要进一步明确方志文化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定位。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薪火相传,代代相承,成为国人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地方志反映了不同地域的自然地理、风土物产、民风习俗、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追求等,记录了中国人民自古以来自强不息的奋斗历程,留存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在博大精深、浩如烟海的中华文化中,作为传统文化的精华,方志文化独树一帜,价值卓著,承载着传承中华文明、弘扬历史传统的重任,是中华民族延续文脉的重要载体。

二是要进一步明确方志文化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定位。当前,国家发展正处于大变革时代,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步入新常态,站在新起点。党中央审时度势,推出了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如“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各地、各领域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主体框架已经基本确立。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的“百科全书”。今天的发展,需要向历史学习,从历史中汲取营养,吸收智慧。经世致用,是方志文化的价值取向。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要充分发挥好智库的作用,以服务全国和各地的改革发展为目标,不仅要当好各级党委政府的宣传员、服务员、记录员,还要当好参谋和助手,让地方志成果成为最好的历史教科书和营养剂,为治国理政提供源源不断的历史智慧。

三是要进一步明确方志文化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定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为最高追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实现目标,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代表的是国家、民族的理想信念和精气神。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传统文化。方志学家章学诚说:“史志之书,有裨风教者,原因传述忠孝节义,凛凛冽冽,有声有色,使百世而下,怯者永生,贪者廉立。”不论是古代志书,还是当代方志,不仅蕴含着尊士、崇德、向善、忠义、孝亲等传统价值,还旗帜鲜明地弘扬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反映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品格和崇高的价值追求,应该成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肥沃土壤。

四是要进一步明确方志文化在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中的定位。“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地方志作为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载体,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包括美国国会图书馆、哈佛燕京图书馆、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等世界各国图书馆大量收藏地方志。而作为资料性文献,志书以其横排门类、纵述史实、述而不论、生不立传等本质特征和体例规范,述、记、志、传、图、表、录等多种体裁运用的编纂形式,客观、全面地展现了事物的全貌,成为反映事物发展过程与现状的信史,体现了鲜明的继承性和真实性、全面性,为社会各界和国际社会所广泛接受。利用方志文化服务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用地方志成果发声,展示中国智慧、讲好中国故事,事半而功倍。

五是要进一步明确方志文化在宣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权中的定位。我国幅员辽阔,疆界绵长。因为历史的原因,在部分地区出现了边界争端。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坚决捍卫主权,老祖宗留下来的基业我们不能丢。任何侵犯中国主权和相关权益的行为,中国人民都不会答应。任何指望我们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指望我们吞下损害主权、安全、发展利益苦果的企图,都只会破灭。地方志自古以来就是“官修”,是一种政府文化行为,也是一种软实力。作为权威的历史文献,通过文化搭台、志书唱戏,用传统文化载体发声,用软实力宣示我们对边界行使国家主权和行政管辖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让历史说话并传至后世最好的介质。因此,编修地方志不仅是文化工程,更是政治工程、战略工程、固边工程。

二、放大格局,强化地方志的“三种意识”

地方志资源极为丰富,但从现状来看,社会影响力还不够大,还处于有资源没开发,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广大地方志工作者不能“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要走出深山看世界,面向社会出成果。开发利用好地方志资源,关键是要方向正确。真正做到有所作为,重点是要强化发展地方志应秉承的“三种意识”。

一是要有政治意识。“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不能迷失方向,不能丢失灵魂,要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敏锐的政治观察力和鉴别力,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持理论同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了解地情,用实事求是的态度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做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真正做到深入基层、扎根百姓,让方志文化产品有感召力、吸引力、亲和力,形成地域文化品牌,让最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方志文化成果。

二是要有学术意识。地方志成果要真正做到堪存堪鉴,推得开、叫得响,关键在于学术质量。“为学之道,必本于思。”“不深思则不能造于道,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一部部地方志,不仅仅是资料性文献,更是一部部信史。强本才能固基,成果的学术质量,决定了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力、生命力。因此,对于地方志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有敬畏之心,要有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优良学风,要有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价值追求,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执着坚守,要把学术思考、学术品味、学术精品等内化为价值追求,以学术为本、质量求胜。

三是要有服务意识。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不到位,开发水平较低,归其一个重要原因还是服务意识不足,服务手段单一,服务面较窄。要实现地方志事业的转型升级,关键是要实现方志文化公共服务的转型升级。新时期地方志事业发展,必须自觉将各项工作纳入国家和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当中,纳入本地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当中,提高服务意识,加强顶层设计,转变工作作风,创新服务方式,拓宽服务领域,把服务作为推进地方志事业发展的本能动力。要以问题为导向,查找薄弱环节,深入分析症结所在,拉伸长板,补齐短板,转被动为主动,全面提升方志文化的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

三、拓展功能,坚持利用地方志“五个拓宽”

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是一篇大文章。最近几年,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紧紧围绕“存史、资治、教化”功能,努力构建和完善开发利用模式,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新时期的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要以改革图发展,以创新为动力,不断提高思想认识,不断提升服务水平,不断拓宽开发路径,建立起真正适应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的资源开发利用体系。

一要拓宽资政辅治路径。地方志要为治国理政服务,其服务的主体是党和国家、各级党委和政府机关。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要紧紧围绕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围绕各级党委政府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建设的重大决策,提供资政辅治之参考,推动方志成果进机关,让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在决策时了解历史,从当地发展历史中汲取智慧,紧扣地情,符合规律,以便做到科学决策。

二要拓宽地情教育路径。“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地方志资源,不仅全面系统记述了本行政区域方方面面的历史和现状,还记录了本地的名人贤士、公序良俗、民风民情等。读史使人明智,鉴往才能知今,爱乡才能爱国。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要通过推广干部读本、乡土教材,开展地情培训等,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小学生中开展地情教育,让他们了解当地历史之厚重、山水之迤逦、人物之贤达、民风之淳朴,用真实的历史教育人,用身边的榜样感召人,让当地的名特优势、传统的道德礼仪、先进人物的事迹功业等入脑入心,培育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追求。

三要拓宽社会服务路径。当前,以方志馆、报刊、简讯等为平台,通过举办地情展览、提供咨询服务,围绕重大活动、重大节庆开展地情宣传,赠送地方志成果给部队、企业、社区等,已经成为地方志服务社会的多种路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要继续坚持。但还应看到,这些服务手段还比较单一、比较碎片化,受众面还不够广泛,还没有形成成熟的服务体系。需要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发出不同的文化产品,以不同的服务形式、服务手段吸引更多的受众,不断拓宽社会服务领域。

四要拓宽科研利用路径。从记述内容看,地方志资源包罗万象,不论是对于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还是社会学、法学、人类学等社会科学学科研究,甚至是对于自然科学研究,都有基础性作用,都可以在地方志中找到素材和依据,可资利用。但目前,地方志还存在对科研利用工作重视不够、学术能力和水平不高、人才储备不足等问题,总体为科研服务能力还较弱。要拓宽地方志资源的科研利用路径,一方面,要勤修内功,在地域文化研究、方志学学科建设等方面出成果、出精品;另一方面,要提高地方志资源的学术质量,让学界能用、爱用,才能吸引更多的专家、学者,才能受到更广泛的关注。

五要拓宽数字化开发路径。当今社会,数字化、网络化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近几年,“互联网+地方志”“微信公众号”“地方志数据库”等数字化建设成果成为推介、宣传、普及方志文化十分重要的媒介。但相比于社会需求和数字化发展步伐来说,地方志数字化开发工作才刚刚起步,资源整合力度还不够,社会效益还不够明显,结合地方志特性开发的数字产品还不多,社会影响力还不够大,还应进一步加强。

同志们,拥有数千年历史积淀和独一无二的地方志资源,是中华文明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深厚底蕴和坚实根基,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已经整装待发,一定要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早日形成完善高效的开发利用体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新贡献。最后,希望大家高度重视此次论坛的举办,紧紧围绕党中央关于南海的战略部署,深入挖掘南海诸岛及其海域的史料,为把南海建设成为和平之海、友谊之海、合作之海,为维护好我国的主权和相关权利建言献策,提供历史智慧。预祝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来源: 中国地方志网站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