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家风家训家谱>家风家训>详细内容
2024-07-08 15:41:10

【历史文化】跟着总书记学历史 | 苏门三父子:文章传千古 家风润神州

来源:眉山发布(据成都高新) 发布时间:2022-06-12 22:05:17 浏览次数:3154 【字体:

苏门三父子文章传千古 家风润神州

“生命不是一个可以孤立成长的个体。它一面成长,一面收集沿途的繁花茂叶。”罗曼·罗兰的这段话,至少包含着这样一层意思,环境对一个人言行品格的塑造和思想情绪的感染。好的家风像一粒种子,遇到合适的温度、阳光和空气,你种下的幼苗就有可能长成参天大树。

“诗书传家门毓秀,博爱处世人长久”,纵览中国历史,没有哪一家,能像苏氏家族一样,在唐宋八大家中占据三个席位,传为千古佳话。除天资禀赋外,苏氏一脉代代相传的家风,无疑也是他们成长的重要基石。

一、最好的家教是父母的言传身教

子女是父母的影子,从子女身上,总能看到父母曾经的模样。

三苏家学源远,祖籍赵郡(今河南赵县),后迁至河北栾城,唐朝武则天时期,宰相苏味道被贬为眉州刺史,其后代遂定居于眉山。至苏洵出生(1009),已历三百余年。

三苏祠(图片来源:四川日报)

苏轼的曾祖父苏杲,善于生产经营,但他从不聚敛财富,一直到死,他家里的田地不满二顷,房屋破旧了也不修葺,始终过着简朴的生活。可他帮助别人毫不吝啬,经常拿出粮食、衣物救济贫困乡邻,且做了好事从不张扬。

苏氏家族再度兴起的重要人物,是苏轼的祖父苏序。明郑瑄《昨非庵日纂》记载,苏序曾言:“吾欲子孙读书,不愿富。”意思是希望子孙读书做官,而不希望子孙经商致富。后来苏洵的哥哥苏涣24岁高中进士。在其影响下,苏洵“窃有志于今世”(苏洵《上富丞相书》),晚年也凭荐举踏入仕途。苏轼兄弟于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双双高中进士,达到了苏氏家族科举求仕的顶峰。苏涣子孙辈、苏洵的孙子辈进入仕途者也不在少数。

苏序为人仗义,性情上还多了几分疏达不羁的豪侠之气。有一年饥荒席卷眉山,苏序开仓无偿地救济饥民,使他们免除饥饿之苦,颇受乡民们称赞。

读诗论史的家风,就这样一代代传承了下来。到了苏洵这一代,其妻程氏更是发挥了出色作用,作为贤母,后世将其与孟母、岳飞母亲一起并称为“三大贤母”。

苏东坡的母亲程夫人出生于眉州青神县一个名门世家,父亲程文应进士出身,官至大理寺丞。在优渥家境长大的程夫人不仅生活富足,而且自幼喜读诗书。程夫人知书达理,端庄贤淑的性格,在将苏轼、苏辙两兄弟培育成才上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三苏祠“程夫人教子”场景(图片来源:眉山市纪委监委)

宋史《苏轼传》,开篇就讲了一个程夫人育子的故事,寥寥几笔,却极为传神,“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若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翻译成今天的大白话,就是说苏东坡十岁的时候,父亲外出游学,母亲程夫人亲自担任老师,教苏东坡读书,凡是听说古今成败之事,总是能说出其要害本质。一天程夫人在读到东汉史《范滂传》时感慨不已,在一侧的苏东坡说:“我如果成为范滂(范滂字孟博,东汉时期党人名士,被称作“江夏八俊”之一,在汉灵帝刘宏对党人的诛杀中牺牲,死时33岁),母亲会同意赞许吗?“程夫人听此言后说:“你如果能成为范滂这样的忠臣义士,我难道不能成为范滂的母亲吗?”从那时起,苏东坡就发奋进取,博览群书,心怀天下,连母亲程夫人都不无自豪地说:“我有个像样的、有志气的儿子了!”

三苏纪念馆启贤堂内清人冯会所作的《三苏图》木刻画碑(新华社记者 金勖琪 摄,图片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在苏轼兄弟回忆母亲的若干文章中,满满都是母亲教育儿女的生动案例,比如《记先夫人不发宿藏》《记先夫人不残鸟雀》和《异雀》中,都记载了程夫人教育他们兄弟姊妹的故事。有一次,家中的花猫捉到了一只小鸟,苏轼兄弟将小鸟从猫爪下救出后,就不知道下步该如何办了。正好程夫人见到了,教育兄弟俩要以仁爱宽厚之心对待万事万物,兄弟俩听后,将小鸟救治后放回了巢穴。另一个讲的是苏家故宅发生过的一件奇事:一天,两个丫鬟熨烫绸缎,一个丫鬟突然大声惊叫了起来。她的双脚陷进地下的泥土里。原来泥土下面,有一个瓮。众人很兴奋,猜测瓮里可能装有金银珠宝,想打开看看。程夫人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命人用土将陷下的坑填好,告诉大家那东西是前人埋下的,不属于苏家,谁也不准去挖取。

这些成才过程中点点滴滴的小事,传达的不仅仅是女性美德,更是一种廉明公正人生观的身教,对苏轼兄弟的做人、做官和为人处世影响至深,终生受用。苏东坡踏上仕途的第一站,担任陕西凤翔签判时,一天晚上,所住的公房一处塌陷后露出了一个瓦罐,苏东坡好奇地想把它挖出来看个究竟,夫人王弗阻止了他,并用婆婆当年教育丈夫的方式将塌陷处埋好。苏东坡在《前赤壁赋》中写到的“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看来是源于生活的历练和心得。

苏轼《赤壁赋》

程夫人不仅教子有方,激励丈夫的方式方法也可圈可点。

苏洵年轻时好外出游历,二十七岁才发愤读书,大器晚成,他的这种转变与其夫人程氏的善诱和鼓励是分不开的。苏洵二十七岁时,程夫人对他说:“子苟有志,以生累我可也。”并且说到做到,不仅包揽了全部家务,还操持了全家生计,让苏洵专心读书治学。

所以司马光在程夫人墓志铭中由衷赞美说:“妇人柔顺足以睦其族,智能足以齐其家!”并进一步指出,程夫人不仅以其辛劳贤德和智慧成就其夫,还成就其子,成全父子三人共同跻身唐宋八大家之列,令司马光惊叹道:“兴衰无不本于闺门!”

二、最好的“学区房”是家里的书房

今天的父母在培育子女问题上,往往舍本逐末地盯着天价学区房,却忽视了最根本的内涵——家中的书房建设。君不见这样的场景比比皆是:父母在家“葛优躺”,看电视耍手机,义正辞严地喊:“儿子,你要好好学习!”自己在打牌闲侃,却振振有词地说:“女儿,一边做作业去!”

“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在教训孩子、命令孩子的时候才是教育,你们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场的时候,也是教育”,这是乌克兰一个叫马卡连柯的教育家的忠告。

眉山三苏祠披风榭(图片来源:眉山发布)

北宋时的西蜀眉州是名副其实的诗书之乡,这里民风淳朴,男女老幼都好学习,都好读书用礼,眉山城里有一处藏万卷书的“孙氏书楼”闻名天下。“万卷书楼”始于唐玄宗开元年间的眉山读书人、藏书人孙长儒,从开元到唐僖宗光启年间,在长达168年的时间里,孙家的藏书楼越建越大,成了全国最大的私人图书馆,唐僖宗亲题“书楼”褒奖孙氏。北宋印刷术发达,眉山因为诗书之风很盛,成了全国三大雕版印刷之乡(杭州、建阳和眉山)之一。

苏东坡在《眉州远景楼记》中,记录了家乡的好学民风:“吾州之俗,有近古者三。其士大夫贵经术而重氏族,其民尊吏而畏法,其农夫合耦以相助。盖有三代、汉、唐之遗风,而他郡之所莫及也。始朝廷以声律取士,而天圣以前,学者犹袭五代之弊,独吾州之士,通经学古,以西汉文词为宗师。方是时,四方指以为迂阔。至于郡县胥史,皆挟经载笔,应对进退,有足观者……”在苏东坡求学迎科考的年代,眉山城中的学子、士子有上千人。同年赴京赶考的学子50多人,考中进士的有13人。两宋时眉州出的进士上千人,有名有姓者达886人。难怪宋仁宗皇帝会如此惊叹:“天下读书人皆出眉山”。大诗人陆游对眉山的诗书奇观油然称赞:孕奇蓄秀当此地,郁然千载诗书城。

今日眉山东波湖与远景楼(蓬州闲士 摄,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图)

在家乡如此浓厚的学风影响下,眉山的苏东坡家族自然顺应时代潮流,对培养孩子们读书成长尤为用心。苏洵的二哥苏涣、岳父程文应都是进士出身,为世家书香门第,自己家里藏书甚丰,得天独厚的环境,使苏轼兄弟自幼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心智得到很好的启蒙。

苏洵引导两个儿子看书学习的方法总是不走寻常路,却往往会收到奇效。比如藏书,对一些好书奇书,自己看后有意识藏起来,故意营造一种神秘气氛,引得苏轼兄弟因为“猎奇”而“偷”来看。或者以“奖励”的方法,鼓励兄弟俩读书并提问。又如抄书,苏洵坚信,“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他让苏轼兄弟以抄书来读书,规定古籍经典须抄阅,抄一遍阅一遍。这种学习的方法,苏东坡日后也用在教育自己的三个儿子身上。年少时的抄阅,为苏东坡打下了深厚的史学功底,陈寅恪曾这样评价他:有宋一代,以苏轼史学功底尤盛。还有就是游学。苏洵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坚定践行者,喜欢通过游学的方式来增长见识、结识名流、锻炼品质。他也经常带着两个儿子走访名师高仕,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尽管自己屡考不第,但在教育两个儿子写文章上,苏洵却颇为得法,他知道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在大力改革文风,而自己也不喜欢华而不实的风格,将自己的写作经验倾囊相授:“写文章要有自己的真知灼见,切不可因袭他人;要‘言必中当世之过’,像五谷能充饥、良药可治病一样,能解决实际问题。”并且,经常和两个儿子一起搞同题作文比赛,以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并通过大家看问题不同视角的探讨交流,来达到共同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放在现在,该是多么生动富有创造力的教学场景啊。现存的三苏同题《六国论》十分值得一读,可谓各有千秋,各抒己见。而他们的《南行集》和《南行后集》,同题材的诗作也不少。

儋州载酒亭 (图片来源:眉山发布)

贬谪儋州,让苏东坡身心最受煎熬的不是生存环境的恶劣,而是身边无书可读!在黎人朋友黎子云家中发现《柳宗元集》数册如获至宝,像久渴的人忽然遇到一股甘甜的清泉一样兴奋,借回家后终日诵读不止。苏过到海南后,先抄《唐书》一部,后抄《汉书》一部,东坡兴奋地给朋友程儒写信说,“儿子到此,抄得《唐书》一部。又借得《前汉》欲抄。若了此二书,便是穷儿暴富也。”后来惠州友人郑嘉会(靖老)用船先后两次寄送了一千余册书籍,成了东坡父子度过苦难岁月的精神支撑。书到后,父子俩忙着将书编排整齐,向友人道谢时说,“诸史满前,甚有与语者也。”

三、最好的家训是有规可训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考察苏氏家族五代,可知其皆有仁爱家风。

苏氏一门笃厚的家训家风,既有一代代润物无声的传承,也有一代代先祖苦心孤诣的经营和引导。

苏轼祖父苏序在王小波、李顺起义围城之时,仍然依照丧礼,为父亲苏杲举办丧事。这样的忠孝,对苏洵影响至深。

对东坡兄弟俩的取名(当时两兄弟都是先有小名,及至读书时才正式取名),父亲苏洵颇为用心良苦,根据两人的性格特征,在《名二子说》讲明赋予的深意:“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意思是说,对一辆车来说,车轮、车辐、车盖、车轸都有各自实际的用途,只有车轼好像没什么实际的用处。但若去掉车轼,也就不再是完整意义的车了。而辙是车轮碾过的痕迹,大家说起车子的功劳,不会想到车辙,如果有了翻车之祸,罪责也算不到车辙的头上,车辙很妥当地处于祸福之间。知子莫如父,从苏洵的“取名说”,就可以看出父亲对二子性格的精准把握:苏轼性格外露,父亲担心他在社会上生存口无遮拦,不会隐藏自己的锋芒;苏辙性格沉稳,却是十分让人放心的。

父母始终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一个开明、有爱又有趣的家庭氛围,对一个人性格的塑造和滋养十分重要。苏轼被后世文人誉为“人格完美者”,和他早期的家庭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三苏雕像 (图片来源:眉山发布)

不仅如此,苏洵苏轼苏辙三人皆留下了大量与家风家教相关的文字、诗词。

苏洵撰有《苏氏族谱》一卷,包括《谱例》《苏氏族谱》《族谱后录上篇》《族谱后录下篇》《大宗普法》《苏氏族谱亭记》6篇,概述了苏氏家族的起源发展,记述了苏氏先祖的嘉言善行,教育后代不忘祖宗先人,孝悌忠信、和睦友爱,继承和发扬先辈优良传统。比如关于孝慈仁爱方面,苏洵在《苏氏族谱亭记》中写道:“少而孤则老者字之,贫而无归则富者收之。而不然者,族人之所共诮让也。”意思是说,如果有年纪幼小的孤儿,那就由族中成年人来抚育;如果有贫穷而无家可归的人,那就由族中富有的人来收养。要是有不这样做的人,那么全体族人都要来谴责他。在为人处世方面,苏洵在《族谱后录下篇》中这样忠告后人:“事父母极于孝,与兄弟笃于爱,与朋友笃于信……薄于为己而厚于为人。”意思是说,侍奉父母要尽到最好的孝心,兄弟之间要互助关爱,与朋友相处要坦诚守信……对自己要严格要求,而对别人要宽宏大量。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小家的修为,族亲的家传,到兼济天下的义举,就这样一代代传承了下来。

厚德载物(蓬州闲士摄于四川大学中华传统文化研究院,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图)

苏轼兄弟和妯娌对父母亲的孝顺也可见一斑。

嘉祐二年(1057),母亲程夫人病逝,刚刚进士及第的苏轼兄弟,即刻随父亲一起返回眉山,为母亲守孝。嘉祐六年(1061),苏东坡以京官大理评事的身份,到陕西凤翔任签判,本来苏辙也要外放任职,因不能让老父亲独自在京,苏辙索性辞官不做,与妻子史氏留在汴京照顾父亲。

治平三年(1066),苏洵病逝于京师,苏轼兄弟又立即辞去官职,将其灵柩运送回眉山,为父亲守孝。

兄弟俩的仁爱和孝心,子孙辈给予了很好的回报,苏东坡在被贬黄州惠州儋州,尤其是“乌台诗案”发生时,三个儿子均在不同时期紧紧陪伴在其身边,给予了他很好的心灵慰藉,陪他度过了艰难的时光。

苏轼也非常重视总结家族优良家风,他不仅在前文所述中讲述了母亲程夫人的教子事迹,弘扬仁厚、不贪财的道德理念,还通过书信、诗文的形式,教育自己的3个儿子和弟弟苏辙的几个儿子,甚至还要写信问候苏辙孙子的学业情况,给他们传递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比如在《与侄孙元老四首之三》中流露出的殷殷期盼,“侄孙近来为学何如?想不免趋时。然亦须多读史,务令文字华实相副,期于适用乃佳。勿令得一第后,所学便为弃物也。海外亦粗有书籍,六郎亦不废学,虽不解对义,然作文极峻壮,有家法。二郎、五郎见说亦长进,曾见他文字否?侄孙宜熟看前、后《汉史》及韩、柳文。有便,寄近文一两首来,慰海外老人意也。”即使自己被贬到蛮荒之地海南,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仍然没有忘记对侄孙们学习的建议和忠告,对做得好的,及时给予赏识教育。

眉山三苏祠内苏东坡盘陀坐像(汪毅 摄,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图)

苏东坡终其一生,内心都激荡着浩然正气。他同时又是一个感情细腻之人,热爱亲人,热爱朋友,热爱人民,热爱生活。

苏东坡的后人深得其风范。他的三个儿子苏迈、苏迨和苏过,皆恪守做官先做人的道理,风骨卓然,没有辱没先人。苏东坡送别长子苏迈走上仕途时,曾赠子一方砚台,砚底刻有铭文:“以此进道常若渴,以此求进常若惊,以此治财常思予,以此书狱常思生。”苏迈没有辜负父亲的厚望,史载其“文学优赡,政事精敏,鞭扑不得已而加之,民不忍欺,后人仰之”。

在许多诗文中,苏轼还注意向子侄们传授做学问的心得。苏东坡要他们多读史书,从中得到教益;要他们为学不要“趋时”,不要只是作为取得功名的手段。

今天,在湖北黄冈武穴市,人们发现了苏东坡留在武穴的一支遗脉。有一段刻在武穴苏家祠堂的苏氏族规,据传是苏东坡留给后代子孙的家训:

“凡吾子孙,必讲文明。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正妇顺,内外有别。老小有序,礼义廉耻。为人豪杰,处事必公。费用必俭,为官必廉。非义不取,救死扶贫。敦亲睦族,敬老尊贤……”

一字一句,温暖人心,恍若看到东坡先生的音容笑貌。

苏辙之孙苏籀曾撰录苏辙语录一卷,取名《栾城遗言》“以示子孙”,也是苏氏一门家风家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最好的家风是两袖清风

“公生明,廉生威”,清正廉洁的家传,对苏氏家族而言,有着很好的传承,他们祖祖辈辈都乐善好施,以义为利,非义不取。

在苏东坡遭遇“乌台诗案”之前,因锋芒太露,因才华太出众,因立场鲜明,因猛烈反对王安石变法,实际上已被小人盯上一盘了,而小人以为的瑕疵,竟然与苏东坡的父亲苏洵的去世有关。

话说英宗治平三年(1066),苏洵在京病逝,苏轼兄弟带着父亲的灵柩回眉山丁忧。感于三苏的大名,朝廷中的同事纷纷凑出份子钱,以示悼念,英宗皇帝赠银一百两,宰相韩琦、副相兼恩师欧阳修各赠银三百两,其他官员所赠不一,但加起来,至少也是两三千两的大数字(当时一两纹银,大约相当于眼下的三百元钱)。但苏轼兄弟意见高度一致:坚辞不受。唯一提了个要求:希望皇上能给父亲追授官爵,以了老人未竟之心愿。英宗准奏,诰封苏洵为光禄寺丞,官六品。

早在苏东坡兄弟刚科举入仕以来,他们的叔叔苏涣就谆谆教导他们,亲口传授为政之方,苏辙在《伯父墓表》中这样深情写道,“其为吏长于群起令而以仁爱为主,故所至必治,一时称为吏师。”苏涣作为皇帝认可的循吏,就成了子侄们从政的榜样,在他们身上播下了以民为本的种子。

后来,苏东坡在《六事廉为本赋》中写下了八个字:“功废于贪,行成于廉。”他认为,功业毁废于贪婪,德行养成于廉洁,为官从政以廉为先,为官之道以廉为首。

早在入仕之前,苏洵便把宋朝的开国皇帝宋太祖称之为“圣人”。三苏父子把理想中的北宋前三任皇帝的政治模式作为自己终身为之奋斗的目标,在承认和维护皇权的前提下,也真诚地关注民生和他们起码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他们希望通过统治者推行“仁政”,缓和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实现大宋王朝的长治久安,也让庶民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生存状态不断改善。从总体上考察,三苏父子一直以顺民和忠臣自居,努力把“忠君”和“爱民”有机结合起来,协调起来。

儋州东坡居士像 (图片来源:眉山发布)

晚年,苏东坡离开贬谪之所儋州北归途中,面对众多朋友的各种馈赠,也一如既往地拒收。唯一收下晚辈钱世雄送的“和饮子”和“蒸作”(饮料与点心),也要做谢片酬谢说,“切望止此而已”。

关于苏东坡兄弟从政路上发生的事,我们都耳熟能详,尤其是苏东坡的美政理念以及爱民忠君情怀,千百年来,人们依然津津乐道:杭州治理西湖,勇战疫情;密州捕蝗抗灾,收养弃儿;徐州抗洪守城,寻找煤炭;惠州引泉入城,化缘建桥;儋州改进民风,教化民众;八任太守三次贬谪,无论是经手大工程大项目,还是面对老百姓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等具体细微的生计问题,均不见苏东坡兄弟的贪墨之处,反之更多的是自己慷慨解囊,拿出私人的俸禄办百姓的事……这些徐徐展开的人生画卷,不仅仅是对苏东坡政绩的高度概括,更是苏东坡道德风范的绵延——苏东坡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事例不胜枚举,屡遭贬黜而无怨无悔勇于担当的品质为后世景仰。

五、最好的恩爱是兼济天下

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站着一个坚强的女人。纵观三苏父子各自的一生,陪伴他们的都是可圈可点的优秀女性,正是他们在大是大非前的冷静、家庭教育中的温情、日常生活中的担当,才成就了三苏父子的辉煌成就。

程夫人不仅理解丈夫的游学行为,还在丈夫长期游学的漫漫日子,无怨无悔地担当起教育子女和打理全家生计的重任;在家庭遇到困难,丈夫希望程夫人回娘家寻求帮助时,她鼓励丈夫和自己共同面对渡过难关,做顶天立地的汉子,不为家族轻视。这样的女性,焉有不值得尊重的道理?

广东惠州东坡像(图片来源:眉山发布)

至于苏东坡背后的三名王姓女性,更是对东坡的艺术成就起着功不可没的作用。原配王弗颇有文化,聪明而又沉静,苏轼读书,她就陪着“终日不去”;苏轼偶有遗忘,她往往能从旁提醒;苏轼问她其他书,她也“略皆知之”。她还经常劝苏轼不要同那些脚踏两只船,完全根据苏轼的意思说话的人交往。对那些急于同苏轼亲近的人,她常说“恐不能久”,因为与人交往快的人往往抛弃朋友也很快。继室王闰之也十分贤惠,她对王弗所生的苏迈和自己所生的苏迨、苏过完全一视同仁,“三子如一,爱出于天”。最著名的当然还数苏轼的侍妾朝云了,她是苏轼的知己,很能把握苏轼的特点,知道苏东坡“一肚子不合时宜”。

广东惠州西湖苏东坡与爱妾王朝云塑像(图片来源:拾贝者的美篇)

苏辙之妻姓史,比苏辙还晚五年去世。苏辙《寄内》诗说:“与君少年初相识,君年十五我十七。上事姑章旁兄弟,君虽少年少过失。昏晨定省岁月短,五十还朝定何益。忧深责重乐无几,失足一坠南海北。身居穽中不见天,仰面虚空闻下石。丈夫学道等忧患,妇人亦尔何从得?”史氏一生随苏辙升沉浮降,时谪筠州,时谪岭南,“忧深责重乐无几”,也是患难夫妻啊。

西湖苏堤(图片来源:眉山发布)

更难能可贵的,苏轼乐善好施的举措,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不管是妻子还是兄弟,甚至弟媳,都能十分理解并鼎力相助以促成。在杭州任太守时,遇到瘟疫,那时俸禄还可以,孩子也小,家境尚可,苏东坡主动带头捐黄金50两,以建成中国第一所公立医院安乐坊,王弗二话没说就答应了。即使放到一千年后的现在,恐怕也没有几个官员的太太会支持丈夫如此慷慨。在贬谪惠州时,苏东坡不能签署公文,他却见不得当地居民出行不方便,主动策划、筹款募捐修建了两座桥,不但自己捐,还发动了弟弟一家捐。苏辙的爱人史夫人主动把朝廷以前赏赐的物品、黄金捐献了出来,这需要多么高尚的情操才能做到啊!苏轼《西新桥》诗自注云:“子由之妇史,顷入内,得赐黄金钱数千,助施。”

陪伴三苏父子一生的几位优秀女性,难道不能启发当代女性深思一个亘古永恒的问题:怎样为人母?怎样为人妻?很显然,与三苏父子生死相伴的几位女性,有这样一些共同之处:都很“正能量”,都有诚实做人、诚实做事,决不投机取巧的优秀品德;都能吃苦耐劳,无论丈夫、儿子顺境逆流,都相依相伴不言弃;知书达理,唯其知书达理,才明智、才坚定,才不以顺逆改变对丈夫、儿子的态度,因为她们相信自己的选择,无悔自己的命运。

广东惠州西湖苏东坡爱妾王朝云塑像(图片来源:拾贝者的美篇)

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这个道理很简单。一个家庭,无论男女,如果其凝聚力完全受利益支配,受利益左右,那所谓“和”,也是没有多少根基的利益之“和”,一旦利益发生变化,家庭就会松散,会支离,甚至破碎。因此,景仰三苏,远不仅仅是品他们的诗、读他们的文,更重要的是,要学习他们的为人,同时也不妨景仰那些成全了三苏、具有高风亮节的女性。

六、最好的牵挂是兄弟同契

北宋是文人辈出,星河灿烂的时代,曾经有本杂志做过这样的问卷调查:如果可以穿越,你愿意回到哪个朝代?北宋无疑高居榜首。在北宋的历史星空中,有好多“双子星座”兄弟,他们在某一方面的成就都一样耀眼夺目,一样永垂史册,比如程颢和程颐、曾巩和曾布、蔡京和蔡卞、王安石和王安礼、王安国,他们都有着骄人的成绩,也有着鲜明的个性,但兄弟俩发自心底的政见相同,同进退共患难,兄弟情谊深厚弥坚,却没有哪一对能超过苏轼苏辙兄弟。无疑,东坡与子由是“兄弟怿怿”理想的典范,亲密无间的楷模。因此有人这样说:古来兄弟相亲相爱相知相念之乐,未见有过“二苏”者。这对被称为“千古第一兄弟”的才子,用“夜雨对床”的守望,将兄弟情分演绎得前无古人。

《峨眉三苏》(中国画)薛磊 作(图片来源:四川日报)

更有意思的,兄弟两人的性格,按我们固有的思维,却发生了错位:哥哥东坡个性鲜明、旷达洒脱、嫉恶如仇又不拘小节,颇具浪漫情怀;而弟弟子由却性格内敛沉稳,思多言少,为人随和练达。从行事的方式与为人的性格上看,苏东坡更像是弟弟,而老练深沉的苏子由倒像是哥哥。终其一生,在经济上,往往是勤俭节约的弟弟子由帮助花钱大手大脚、且醉心公益的哥哥。

在苏轼与苏辙一生的亲情友情中,角色定位十分有趣:一方面,苏辙自认才情才华输于兄长,对哥哥永远只有景仰的份,在一生的兄弟交往之中,他从来都是附属,是随从,或者说是听众是观者,是学习者和追随者,哥哥是高山是大海是难以企及的榜样。另一方面,性格决定着命运,苏轼豪爽洒脱不羁的性格,常常让妒忌他才干的人欲置之死地而后快,而沉稳拘谨、内敛淡定的弟弟就成了上帝特意派来守护哥哥的使者,即使哥哥惹了祸,当弟弟的不但没有什么抱怨,反而搭命相救。

三苏祠文峰 李勇绘(图片来源:眉山发布)

青少年时期一起在老家眉山度过的无忧无虑的时光,在苏辙的眼中是这样的:“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蹇裳先之。”苏轼不仅是兄长,还是老师。

苏氏兄弟中第入仕后,只有为父母丁忧的近6年和当京官的几年时间在一起,可谓聚少离多。但在各地为官的其他岁月中,两兄弟从未中止过联系,诗文唱合伴随着他们的一生,他们兄弟一生仅诗词交流就达二百多首,哥哥写得多弟弟合得相对少,并且哥哥唱和的诗,一不留神就写成了脍炙人口流传千年的诗篇,那些诗词佳句,是他们兄弟情深的明证,也是研究中国宋代历史的宝贵资料。

兄弟俩的第一次分离,是在苏东坡刚入仕时的1061年,苏轼被任命为陕西凤翔府签判,苏辙被任命为商州军事通官,为陪伴在京城为官的父亲而辞职不就。子由为兄嫂送行,送了一程又一程,直到离开开封一百四十里的郑州,兄弟二人才生平第一次分开。东坡在郑州城西门外,看着年少的弟弟在雪地上骑着瘦马孤独而返,百感交集,直到弟弟的身影消失在古道尽头,东坡才启程动身。

距离产生思念,思念诱发情思。苏氏两兄弟由此拉开了诗书唱和的帷幕,那时从陕西到开封的信件要走很长时间,得到一封家书是要“抵万金”的,是让人欣喜万分的,就像木心说的,“从前的月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在这三年的信件往来中,苏东坡不经意间写出早年的千古名作:“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苏轼《寒食帖》

也是在兄弟俩的第一次分离中,苏东坡第一次在诗句中提到了两兄弟毕生的追求和向往——“夜雨对床”: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从嘉祐六年(1061)兄弟俩初次分离,到建中靖国元年(1101)东坡去世,在以后长达40年的岁月中,“夜雨对床”无时无刻不萦绕在苏轼、苏辙的心中,成为他们在人生沉浮中一直念念不忘的人生之约,甚至变成了向往的目标和终生不渝的追求。有人做过大数据统计,苏东坡两兄弟一生有13次大的分离,在诗词唱和中,共提到过16次“夜雨对床”的欲念。为什么最终这一简单纯粹的夙愿成了梦幻呢?也许和他们兄弟俩始终怀抱着“致君尧舜上”的政治理想有关。

最能体现兄弟俩坚如磐石的兄弟感情的,莫过于“乌台诗案”带来的严峻考验,弟弟子由从驸马王诜差人送来的情报得到消息后,派人快马加鞭赶到苏轼刚上任的湖州通风报信。与此同时,积极展开营救,他向朝廷请愿:只要能为兄长赎罪,愿免一身官职。在监狱中,自感来日不多的苏东坡心情十分低落,给子由写了两首诀别诗,把一家十口都托付给弟弟照顾,“与君世世为兄弟,再结来世未了因。”苏轼出狱以后,苏辙前去接狱,特捂其嘴,以示三缄其口。最终,苏辙的处理结果是被贬为监筠州盐酒税务。

在两兄弟被贬黄州与筠州的4年多时间,诗文往来不断,也是佳作迭出的高产期。苏辙在筠州因为喝酒过度犯了肺病,苏轼写诗相劝说,你小时肺部就不好,现在更要注重身体,好自保养。你看几十年过去,老朋友们还有几个活着的。并告诉了一个治喘的偏方,劝苏辙少饮酒。听说苏辙在筠州与官长不和,恐要被革官,苏轼写诗劝苏辙不必太委屈自己,哥们是有抱负的,实在不行,回黄州,兄弟俩一起在东坡耕地。苏氏兄弟在艰难的时局中,就这样相互支持与勉励,渴望守得云开见天日。

苏轼在杭州3年任期届满后,即请调至密州,就是因当时苏辙正任职济南,两兄弟可以多多联系走动。密州是贫穷之地,与富庶的杭州无法相比。到了密州,想起不能见面的弟弟,心中感触万千,公元1076年中秋之夜,子瞻由于怀念子由,想起在弟弟家曾经度过的中秋节,发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喟叹。

纵观苏氏兄弟一生,苏辙的宦迹和苏轼几乎一致。由于政见一致,遭贬流放的时候,都被流放;进京得到火箭般提拔时,都位居高职,苏辙元祐元年入京,历任户部侍郎、尚书右丞进门下侍郎(相当于副宰相),官衔比苏轼还高。

苏轼《赤壁赋》

公元1097年,苏轼被贬谪于海南儋州,苏辙被贬谪于广东雷州。农历5月11日,兄弟二人相遇于广西滕州,苏辙送苏轼出海,6月11日诀别于海滨。苏轼作诗云:“劝我师渊明,力薄且为己。微疴坐杯酌,止酒则瘳矣。”这是苏氏兄弟的最后一次相聚。此后的岁月,两兄弟在相互倾诉中鼓励对方面对逆境,走出人生低谷。其后直至子瞻病卒于常州,他们再无缘相见。子瞻卒前亦以不见子由为大憾。依苏东坡的遗言,由子由给其撰写墓志铭,款款深情可见一斑:“扶我则兄,诲我则师。”苏轼亦在写给好友李常的一首诗中说:“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吾少知子由,天资和且清。岂是吾兄弟,更是贤友生。”还常常说他实不如苏辙,“至今天下士,去莫如子由”。

苏轼苏辙兄弟,经历了五代帝王,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一生宦海沉浮,颠沛流离,好在二人甘苦与共,忧伤时相慰藉,患难时相扶持,彼此魂牵梦萦,写诗互赠以通音讯。《宋史·苏辙传》称赞苏轼兄弟的情谊说:“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

这让我想起一对同样个人才能优秀的同学:春秋战国时的李斯与韩非子。因为政见不同,因为对权力的贪恋和对同学可能崛起的后怕,身为宰相位高权重的李斯,用手中的权力毒死了可能对他的权力造成威胁的韩非子,同窗之谊在权力前如此轻如草芥,让人不寒而栗。因此,后世人们对苏东坡兄弟的仰慕,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才艺,而是他们穿越岁月而依旧熠熠生辉的人格魅力和高尚情操。

东坡两兄弟关系如此之好,除了彼此在性格上欣赏,政治上共进退外,还都彼此把对方家人视为自己家人,真真切切做到了融为一体:“乌台诗案”后,苏东坡一家二十几口人,投奔经济并不宽裕而人口众多的子由一家长达几个月而子由夫人史氏毫无怨言;东坡置变田产、贬惠州生活无着落,子由慷慨解囊;子由子女的婚姻,东坡积极张罗,还推荐自己儿子的家庭老师做了侄女婿;东坡去世后,子由不仅将王闰之的灵柩迁来完成“与子合穴”的遗愿,还让侄儿苏迈、苏迨、苏过全部迁到颍川,与自己比邻而居……

“苏氏文章擅天下。”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皆为北宋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三人在文学上造诣极深,虽同出一源又各具特色,人称“凝练老泉,豪放东坡,冲雅颍滨”,同登唐宋八大家之列。三人的立身操守也都光明磊落、清廉正直、循理无私,关心国家命运,同情民间疾苦。苏氏父子三人为文、为人、为政,都被后人推崇为理想的标杆。我们一直在追问:是什么能让他们都有如此高的成就?也许,他们高度一致的家风家训作为传家宝,是回答这一疑问的最好诠释。

清代《三苏全集》眉州刻本( 三苏祠博物馆 供图,图片来源:华西都市报)

古人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随着时间的流逝,苏氏家风家传,早已超越了一宗一脉的意义,已经载入中国人的口碑。抑扬顿挫的吟诵,大量的圣贤遗迹,至今仍然鲜活的传说,深深地融入了中华文化,传扬着历代传承的道德精神。

来源:眉山发布(据成都高新)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眉山发布(据成都高新)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