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理论研究>理论成果>方志研究>详细内容
2024-05-15 15:34:13

论志书在抗击自然灾害中的价值

作者:张华 发布时间:2011-07-19 08:28:20 浏览次数:1154 【字体:

黄辛建 胡红娟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区域广、极易受自然灾害袭击且受灾最重的国家之一。志书,是各地区发展延续的百科全书,作为我国历史文化延续的独有载体,对历史上发生的自然灾害有较为详实和全面的记载,值得我们学习、总结、借鉴和传承。

    一、志书对自然灾害的记载

    我国历朝历代盛世无不修志。初步估算,在我国约10万余种古代典籍中,地方志就占近1/10,约9000多种。据1985年出版的《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统计,我国现存、编纂于解放前的方志达8264种,共计11万卷以上。[1]这些志书中记载自然灾害的门、目很多,数量很大,大凡在建置沿革、城池衙署、桥梁津渡、田赋食货、庙宇寺观、园林宅第、职官宦绩、人物古迹、灾异杂记、艺文金石诸门、目中都有记载,其中,在灾异(或称“祥异”、“灾祥”)中系统而集中地记载了从古到修该地方志书时的自然灾害史料。不过,由于旧时的人们对地震等自然灾害认识不足,还无法解释许多自然灾害的成因,所以往往在旧志中将自然灾害看作“奇事”、“怪事”进行著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修志工作在各地迅速开展,不论是修志地区的广泛性和普遍性,还是志书内容的丰富性和深刻性,都是历史上任何一代的修志所不能比拟的。新志书非常注重对自然灾害的记载,许多地区还大量编撰了专门的自然灾害类志书,在记载内容上对旧志书加以批判地继承,充分体现了新观点、新方法,具有科学性和鲜明时代特点。如《抚顺市志》(气候、气象灾害),就完整地叙述了抚顺的历史与现状,资料系统、翔实,对有关天气、气候条件和气象灾害记载全面。[3]于2002年12月出版的《新疆通志》就专设《地震志》系统记述了新疆境内公元1600年到2000年发生的重大、重要地震事件和地震灾害,不仅是新疆有史以来第一部全面、系统、详细记述新疆地震和新疆各族人民与地震灾害斗争的专业性史书,而且也是几十年辛勤战斗在新疆地震战线上的各族地震工作者的真实写照。[4]

广东省地震史实记载统计表(288—1949)[2]

     文献数量

历史时期

民国

小计

正史

2

2

2

4

7

17

实录

56

3

59

通志

1

24

25

府志

1

47

58

106

州县志

263

414

23

700

乡志

7

38

45

报纸

14

36

50

调查报告

4

4

其他

6

7

合计

2

5

2

401

534

69

1013

       二、志书在抗击自然灾害中的价值

    在浩如烟海的志书中,保存着极为丰富的自然灾害史料,对认识和了解各地自然灾害状况、把握自然灾害发展规律,研究不同历史时期自然灾害在空间上的分布和时间上的变化规律及相关现象间联系,防灾减灾,趋利避害,指导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具有无可比拟的价值。

    (一)志书中对自然灾害的详尽记载,是了解各地自然灾害情况的第一手资料

    志书对自然灾害记载,既有时间、地点,又有具体情景的描述,即使在相距久远的今天,仍然可以根据各地志书的详细记录,全面了解和把握当时自然灾害的总体情况。如,1815年10月22日山西平陆发生的6级地震,《虞乡县志》记载道:“乡老有识者谓淫雨后天大热宜防地震”。“牛马仰首、鸡犬声乱,即震,验也”。“鸡敛翅贴地,犬缩尾吠声怪诞至人情震怖”。“有声逾迅雷”、“有井水溢出者”。“弥月后或日一震,或数日一震,今犹每年数震”。[5]而且,一次大的自然灾害,波及的各处志书也往往都有记载,如同当时派出了许多观察员在各地同时观察记录。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四川“五月初六日地大震”,《天全州志》记载到:“磨西面(今在泸定县境)山嘴崩陷,将大河(即大渡河)塞断十日,水淹至泸定桥。”“一连十日皆震,至十五日复大震,冷碛(今泸定县冷琐镇)停水忽决,势如山倒,沿河民居一扫俱尽。”[6]地处下游的乐山先后记到:“一日一夜至嘉定府(今乐山),“祟朝而至,涛头高数十丈,如山行然,漂没居民以万计”[7];“十六日,府城东门城上观水人众,墙崩,落江者不计其数。”[8]历代志书对自然灾害的翔实记载,为我们认识和把握各地自然灾害,了解各地自然灾害发生、发展总体情况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二)志书中有关自然灾害的记载,是认识自然灾害现象,把握自然灾害发展规律,防灾减灾、趋利避害的基础性工具

    各地志书对自然灾害现象的描述非常详尽。如中国较早的地方志,宋朝罗愿编纂的安徽《新安志》就记下了1100年2月黄山附近地震的地下水异常:黄山“第四峰下有泉沸如汤,出香溪中,号朱砂汤”。“元符三年正月(1100年2月)休宁、太平县民来浴,凌晨水变,赤如流丹,惊相视,不敢发言。顷之,地势倾动,波沸涌、声如雷,屋舍皆震”,这不仅写了黄山的水异,同时描述了地震前的水化学变化。[5]再如《隆德县志》、《银川小志》等志书则对地震前地下水、气象、地声、地光、动物异常等各种地震前兆现象进行了精辟的总结。志书对本地区自然灾害的记载还具有连续性。如乾隆《平阳府志》,就记有本地的地震史料一百零一条,几乎册册有记,卷卷俱载。[5]在四川,据不完全统计,自公元前26年(汉成帝河平三年)至1949年,志书共记录四川内陆地震的资料569条之多。[9]志书中也记有前人对自然灾害现象的独特见解,如“水出地动”(公元前7年陕甘晋大震)、“水变赤如流丹”(1100年安徽歇县地震)、“一夜有火光,地乃震”(293年成都地震)、“有声如雷,声止地震”(474年山西地震)等等。这些宝贵的原生态资料为我们追溯、探讨和了解我国自然灾害活动的历史、现状和未来提供了系统、全面的宝贵资料,对开展防灾减灾、抗灾救灾工作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使用价值。

    (三)志书中关于自然灾害的记载,能够指导我们的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

    在志书中,对于人们在自然灾害中遭受的创伤有较多记载,“饥”、“大饥”、“人多逃亡”、“十室九空”、“饿俘遍野”、“人自相食”等词在志书中较为常见。而且,志书对抗击自然灾害中的惨痛教训的记载也非常注重。如《陇县志》记载,在陕西陇县1974、1975、1976、1978年雹灾发生时,该县用土炮、空炸炮、土火箭防雹时,发生事故21起,死5人,伤26人;1975年春,根据山西省地震测报机构的通知,预报可能发生4~6级地震,陇县“盲目向外疏散,影响了生产”,结果当时并未发生破坏性地震。[10]志书中也有人们在抗灾救灾、灾后重建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成功举措,这些能够指导我们的防灾抗灾和灾后重建工作,有的举措和方法甚至可以直接加以利用。1668年山东大震时,古人总结出“大抵床之下,门户之侧,皆可赖以免”、“卒然闻变,不可疾出,伏而待定,纵可覆巢,可冀完卵也”避震、防震等经验。[11]1739年1月3日平罗、银川发生8级大地震,“地如奋跃,土皆坟起”。《银川小志》的作者汪绎辰,多次调查访问亲历这次大震的“刘姓老火夫并二三故老”,详细地记录了这次大地震的灾难,总结出宁夏人民预防地震的经验:“每岁小动,民习以为常,大约春冬二季居多。如井水忽浑浊、炮声散长、群犬围吠,即防此患,秋多雨水,冬时未有不震者”。《隆德县志》亦载有“地震之兆”的归纳总结:井水忽浑如墨汁,泥渣上浮,池沼之水无端泡沫上腾;海面无风忽然波涛汹涌,夜半昏暗无光忽然闪光,天晴暖忽见黑云如缕,横亘空际久而不散,盛夏酷热挥汗如雨,忽然清凉冷气袭人。清康熙三十四年四月初六(1695年5月18日),山西临汾附近发生8级地震。乾隆《平阳府志·宦绩》就记载了时任平阳府(今临汾市)知府王辅所采取的加强法治以安定社会,处理伤亡以消除影响,招徕他乡人员占田地恢复生产以发展经济等抗震救灾的政策和措施。[5]《陇县志》则直接把灾害记述重点放在总结灾害规律上,如记述各类灾害的周期、最大值,各季、各月灾害发生状况,各类灾害对不同农时季节的影响,对农作物的危害等,这些带规律性的总结,使使用志书者能更准确地把握自然灾害最易发生的节令、强度、时间,从而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指导生产,趋利避害,这也就是让志书更好地发挥资治功能。[10]台湾是中国、也是世界上著名的多震区,工程抗震颇有特色,据嘉庆《台湾县志》记载,安平镇赤嵌楼,“以搪水糯米汁捣蟹灰叠砖为垣”,“频年地震,屋宇倾尽”,“催周垣完好如故”。[5]

    三、余论

    志书以大量翔实的第一手史料,记载了历史上各地发生的自然灾害,反映了各地人民千百年来与自然灾害抗争的历程和英雄壮举,有宝贵的经验,也有惨痛的教训,不但是我国浩如烟海的志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抗击自然灾害史的真实重现,是本地区自然灾害和抗击自然灾害的百科全书。因此,人们很早就开始挖掘志书在抗击自然灾害中的价值,纷纷利用志书编汇自然灾害文集。如四川省内江市在1981年遇到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后,专门研究了以方志为主的历史上的洪灾记录,决定调整市政建设的布局,改变了沿江建设的方案。国际知名地理学家陈正祥还曾统计各地志书中记载的雹神庙、祭祀蝗虫的八蜡庙、祭祀驱蝗神的刘猛将军庙,从他们的位置和数量来研究我国雹灾、蝗灾的分布地区和分布规律。[1]在自然灾害文集汇编方面,《古今图书集成》首开采撷志书内容对自然灾害进行记载的先河,该书所载明朝地震史料180则,就采用了17种省志,5种府州县志。法国传教士黄伯禄于1909年在上海出版的《中国地震志》所引的各种方志就达400余种。[12]新中国成立之初编成的《中国地震资料年表》,就利用了5600余种方志。[2]由周恩来总理主持整编的自1470年至1979年间全国近500年的约200万字旱涝史料,其来源同样包括大量的府县志。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张丕远教授整理的气候资料,所依据的史料不但包括内地所存各地方志外,还补充了包括散藏台湾及美国国会图书馆在内的近1000种方志。[13]中国人民大学李文海教授于1985年牵头成立的“近代中国灾荒研究”课题组编写成的《近代中国灾荒纪年》和《近代中国灾荒纪年续编》同样查阅了大量地方志书。

    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志书中有关自然灾害的记载还存在较多缺憾。如,由于科学水平和时代因素的限制,旧志书中还充斥着大量的迷信思想和封建思想;大量志书特别是旧志书,主要侧重于自然灾害发生时间、地点等事件的一般性描述,过于宣扬抗击自然灾害的功绩,缺乏对抗击自然灾害经验教训的归纳总结,对防灾、减灾、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中采取的措施和措施施行效果等的记载相对薄弱。因此,要充分发挥志书在抗击自然灾害中的作用,需要批判地继承以往志书在自然灾害上的优缺点,积极科学地做好志书对自然灾害的记载传承工作,在志书中注重对防灾减灾、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的总结和录载,尤其是对教训的反思、措施和经验的归纳,深层次发挥志书在防灾减灾、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中的指导功能,从而增强人们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不但发挥志书的存史功能,更发挥志书的资世、治世、警世作用。

参考文献

1]周迅:《中国的地方志》[M].上海:商务印书馆,19918月。

2]姚梅尹:关于方志中历史地震研究的若干问题[J].东北地震研究,第7卷第1期,19913月。

3]抚勤:《抚顺市志》(气候、气象灾害)通过评审[J].气候与环境学报,1992年第2期。

4]庄茂良:《新疆通志·地震志》正式出版[J].内陆地震,2003年第1期。

5]齐书勤:中国历史文献中地震科学的某些成就及其特点[J].山西地震,1986年第2期。

6]民国《天全州志》[M]卷八。

7]同治3年《嘉定府志》[M]卷四十七。

8]民国23年《乐山县志》[M]卷十二。

9]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四川省志·地震志》[M].第4586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四川省水利电力厅编:四川省水利志(内部资料)[M].第六卷,1989年版。

10]郭鹏:人与灾害抗争的实录——读《陇县志·自然灾害》[J].中国地方志,1995年第3期。

11]卢振恒:编纂具有中国特色的地方地震志[J].国际地震动态,1989年第7期。

12]贺树德:略论地方志中地震史料之价值[J].北京历史与现实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13]汪志国:20世纪以来安徽自然灾害史研究综述[J].池州师专学报,2006年第1期。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