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理论研究>理论成果>方志研究>详细内容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续志编纂

作者:张华 发布时间:2011-07-20 08:28:20 浏览次数: 【字体:

郭安林

 

    在首轮社会主义新方志编纂中,无论是统合古今,还是上限于清末民初,其下限大多是1985年,涉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内容,就那么几年时间,载入志书的仅是改革开放初期的一些变革。而第二轮地方志工作的启动时段,正是我国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经济快速增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日益提高,成为新时期的主流,也是续志的主体。我们在看记述好主流的同时,也要看到支流,在看到改革开放和快速发展带来的累累硕果的同时,也要如实反映改革开放和快速发展过程出现的许多新矛盾、新问题。在续志编纂的实践活动中,如何处理好这些成与败,得与失,新发展与新矛盾,新成效与新问题,是每个续志编纂者都无法回避的一个现实问题。要解决好续志编纂中的这些问题,首先要解决编纂人的认知问题,要解决认知问题,就离不开理论指导,只有正确的理论才能指导其正确的实践。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在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和不断扩展理论视野的基础上,不断作出新的理论概括,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这―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规律,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这些理论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必须坚持的指导方针,地方志编纂无疑是地方文化建设的范畴,科学发展观也无疑是地方志工作的指导方针。因此,我们每个地方志工作者务必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续志编纂,力求编纂出反映时代特点、符合时代要求的志书来。

    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续志编纂,就必须首先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实质与内涵,并使之成为解读一方之全史的金钥匙。我们史志工作者都知道,发展在历史长河中是―个不变的主题,也是一个具体的历史过程,大到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小到一个地方或某项事业的发展状况无一不是如此。党对发展问题的认识,也是随着社会发展实践的一步步推进而逐步深化的。至党的十六大大致历经三个思想进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在正确判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主要内容的基本路线,制定了一系列推进发展的方针政策,确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党的十四大后,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实现了改革开放的新突破,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的前提下,再次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根据现阶段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又明确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并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而确立下来。由此可见,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指导我们续志编纂的理论武器。

    科学发展观揭示了发展的本质和内涵,是我们地方志工作者认识发展、记录发展的根本观点。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把经济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前提,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的观点。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观点。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既要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要遵循自然规律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人口、环境相协调,保证一代接―代地永续发展,注重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事物之间普遍联系、辩证统―的基本原理。如前所述,第二轮地方志书的入志内容,主体是改革开放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在记录发展历程的编纂活动中,从拟订篇目、收集资料到初稿编纂,编纂人员往往会遇到两难处境,在众多的地方建设和重大历史事件面前,总是要作出自己的评判,究竟是推动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还是阻碍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是短期行为?还是阶段性发展?是单一地向自然索取,追究高额利润?还是和谐相处,永续利用?科学发展观正好给了我们一套正确解读发展历史的金钥匙,使我们在编纂活动中,既能忠实于历史事实,又能运用辩证统一的基本原理反映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本来面目。

    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续志编纂,就必须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这一续志重点,充分展现断限内经济发展的新成就,各项经济建设的新成果。在我国的旧方志中,多是重人文、轻经济,广大农村和农民是处在自给自足的封闭的自然经济条件下,除了老百姓应交的皇粮国税之外(含贡品之类的实物),其他经济活动多没有记载也无载入志书的必要。在首轮的新方志编纂中,把经济提高到了应有的地位,各地在编纂实践中,亦相应加大了地方经济建设的记载份量,确定了经济建设在地方发展中的基础地位。本轮的续志编纂,各地均处于快速发展的态势中,断限内的经济建设日新月异,突飞猛进,要载入续志中的内容十分丰厚,这就要求我们从一开始构架续志篇目时就要考虑周到,根据经济领域各行业的发展实情,让断限内经济发展的新成就、各项建设的新成果各有所属,属有所归。农业、国土上,要有新技术推广、土地整理、基本农田保护、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业上,要有技术改造,节能降耗,新产品开发与认识;水利上,要有小流域治理,找水打井,农村饮用水安全,微水池建设;交通上,要有高速公路建设,省县乡村道路公路整治与建设,通畅、通达工程建设;城镇建设上,要有旧城改造,拆迁安置,小区建设,新区开发,物业管理;林业、畜牧上,要有基地建设,品种改良,退耕还林还牧,生物多样性保护;信息产业上,要有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电信、移动、联通、网通、铁通的网络基站建设;环境保护上,要有污染治理,生态环境建设等等。任何地方要想解决现实所面临的问题都离不开发展,“发展是硬道理”,所以,我们在续志中―定要一如继往地坚持好经济建设这一时代中心和续志的重点。

    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续志编纂,就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大续志中人文部类及人的活动的记载份量,充分反映人民群众在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以及共享发展成果给人民群众带来的诸多实惠。自阶级社会产生以来,人民群众就构成社会的主体,也是社会最底层的庞大群体。“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这虽是历史上统治阶级及帝王对人民力量的正确估价,但没有哪―位帝王能够做到放权于人民,让人民当家作主,更谈不上施惠于人民了,就是遇上天灾人祸,皇恩浩荡赈灾救济,也仅是杯水车薪,到头来还是饥魂遍野。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始终站在人民一边,并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谋取利益,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人,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国家日渐富强,人民群众享受的实惠也随着愈来愈多。又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把民生、民主问题提到兴党兴国的高度,制定了一系列富民惠民政策和措施,使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更多,权益更大。我们地方志工作者应义不容辞地把人民群众的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作用以及他们因此而获得的切身利益按时段如实地记录下来,同时把党和政府一系列的富民惠民政策措施寓于其中。在民生上,要有农民人均纯收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负担及管理、扶贫攻坚工程实施、孤寡老人救济、灾民赈济、失地农民安置、城镇青年就业、取消农村税费提留、粮食直补、农村低保、农民医保等事关老百姓生计的志载内容,并且做到应有尽记;在民主上,要从人大、政协的角度去充分体现人民当家作主、参政议政的民主权力,要有“村两委”直选,县、乡换届普选,议案提案及办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接待等事关人的权益、价值和自由的全面反映,真正把以人为本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贯彻落实到续志的编纂活动之中。

    四、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续志编纂,就必须充分掌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在续志编纂中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政府与市场的各种关系。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必须做到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在续志编纂活动中,我们在突出记录经济建设、经济发展的同时,一定不能忽视经济建设与发展是否兼顾了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要求,是否实现了经济社会各构成要素的良性互动,是否是在统筹协调中求发展,以发展促进更好的统筹协调;是否是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在面临断限内众多经济社会发展新成果、新成就的史实史料面前,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多种关系,看是否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看是否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既遵循经济规律,又遵循自然规律,做到了经济社会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相得益彰;看是否立足全局,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看是否既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又充分发挥政府宏观管理和调控作用。编纂者有了正确的思想认识,就有了评判史实史料的标准。

    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续志编纂,就必须运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续志中全面、准确地反映改革与发展给地方带来的巨大变化,同时又客观公正地正视改革与发展中凸现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矛盾。众所周知,在续志断限内的20多年里,是我国改革开放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20多年来,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国有企业改革到宏观管理体制改革,从所有制结构改革到分配制度改革,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到实践的深入推进,从经济领域改革到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全面改革,在中国大地掀起―波又一波的改革大潮。是改革极大地解放了我国社会生产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四位,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日益增强,高速公路纵横交织,三峡电站横卧长江,青藏铁路顺利通车,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捷报频传。是改革,改善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人分别增长了30倍和24倍,老百姓告别了商品短缺,扔掉了各种票证,时尚的“三大件”不断翻新,住房、汽车、电子通信、高档家用电器逐渐进入百姓家门,旅游、休闲和艺术享受正渐成消费热点。是改革,改变了世界对中国的认识,使我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升,20多年来,在我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社会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因改革使利益调整的层次较深,力度较大,涉及面广,也随之产生了一些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在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同时,收入差距、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又呈拉大的趋势;在经济快速发展、企业科技含量不断提升的同时,下岗、失业实难避免,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在人们教育、健康需求不断提高的同时,又在一定程序上出现了上学难、上学贵及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在城镇化进程加快的同时,又出现了拆迁难、房价高、买房难等一系列新的问题。续志编纂如何正确评价各地的改革,如何正确认识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是每一位续志编纂者都必须面临的编纂实践问题。一般地说,要正确看待改革,就必须立足大局、全局,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采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分清主流和支流,把握大方向。只讲成就,忽视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是不客观的,反之,只看到问题,对取得成就视而不见,也是不公正的。话又说回来,2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对于我们大多数地方志工作者也感同身受,对此也不难有着各自的正确认识。

    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续志编纂,就必须运用正确的政绩观,在续志中正确认识和处理历届地方党委和政府做出的政绩,力求公正准确地体现他们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领导者和决策者的作用。通俗地讲,所谓的政绩就是地方官履行职权取得的实绩。“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句戏剧台词,可以说是老百姓对地方官为官之道的写照,从古到今,民间都有“父母官”的叫法,可见,百姓对一方为官者的期盼与依赖。尤其是今天,人民群众对党的地方领导干部期盼更高,要求更严,既要执好政,用好权,服好务,当好人民的公仆,又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多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由此可见,追求政绩本身并无不妥,关键在于为官者追求政绩的出发点和目的。作为共产党的地方领导,在“权为民用,利为民谋,情为民系”的要求下,追求政绩必须要有鲜明的价值取向,那就是要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需求为目的。

    在续志编纂活动中,我们用什么尺度来衡量入志的政绩?是我们地方志工作者能否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续志编纂的关键所在。从一定意义上讲,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有什么样的政绩观,在现实中,各地曝光的形形色色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牛皮政绩”屡见不鲜,还有“豆腐渣工程”、“挖前绝后工程”不时出现。这些要在续志中如实加以反映,续志编纂者就必须运用科学发展观来正确衡量历届地方党委和政府所做的政绩,具体从以下四个方面去加以评判。

    一是看其政绩是否体现了全面发展,是否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共同进步。在编纂实践中,既看经济指标,又看社会指标、人文指标和环境指标;既看当时经济的发展情况,又看对后来经济发展的影响。如果仅只围绕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而转圈子的政绩是片面的、不科学的。二是看其政绩是否体现了协调发展,是否坚持了统筹兼顾,相互促进,那种只管局部不管全局,只管城镇不管农村,只管经济不管社会事业,只管人的眼前利益不管自然生态的政绩,虽然一时的经济效益是上去了,到头来还是得不偿失,有害无益。三是看其政绩是否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是否注重了发展过程中的持续性、连续性,能否保证一代接一代永续发展。只有那种既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又避免了只管建设与开发,不管治理与保护,挖潜尽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的错误做法,这样的政绩才是可靠的,才经得住现实与历史的检验。四是看其政绩是否体现了以人为本,是否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官者也大多一样,往往认为自己在任期内是立下汗马功劳的,创下了如何如何的政绩,作出了如何如何的贡献,大会小会上讲得激昂慷慨,总结汇报材料上记得淋漓尽致。我们在续志的编纂实践活动中,决不能照抄照搬,就事论事,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来评判,用人民群众的最终评价这一最科学、最公正、最无私的“天平”来称量,力求做到既不以偏概全,因功讳过,又恰如其份,实事求是。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