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理论研究>理论成果>方志研究>详细内容
2024-05-15 15:34:13

论四川方志人物志的时代特色与地方特色

作者:张华 发布时间:2011-07-21 08:28:20 浏览次数: 【字体:

    

 

    人类社会是人的活动组成的,构成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人类变革社会和变革自然的活动史。人类社会的历史是循着―定的规律前进的,有它自身发展的必然性。但是,“历史必然性的思想也丝毫不损害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因为全部历史正是由那些无疑是活动家的个人的行动构成的。”(《列宁选集》第一卷第二十六页)在中外史籍中,描写活动家在历史上的各种人物传记,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从我国史志界来看,远在二千年前,司马迁撰写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通史《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人物传记共计一百一十二篇(即《本纪》十二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一千六百多年前,我国第一部地方志专著《华阳国志》,是东晋江原县(今崇庆)人常璩撰写的,十二卷中,就有七卷为人物志。人们常说:“古来方志半人物”,被誉为“志中艺志”、“书中之髓”。从明至清,四川共修通志九次,人物志均占很大比重,流传最广的清嘉庆《四川通志》,二二四卷中,人物志占了四十卷,为该志的近六分之一。

    但是,旧方志是为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而编撰的,旧方志中所收的人物都是忠臣、显宦、达官、名流、义士、孝子、烈女等,以及封建阶级的其他闻人。偶有传写农民起义领袖、民族人物,则为歪曲或猎奇,对于劳动人民中的能工巧匠和能人,是不屑一顾的。

    今天,我们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新观点、新方法、新材料编修社会主义的新方志,充分发挥其“存史”、“资政”、“教化”的作用,把它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新方志中的人物志,虽在篇幅上的比例较之旧方志减少了,但新方志人物志所收人物具有广泛性与代表性,反映了广阔的历史生活。“广泛性”就是要从“总体”上反映一定的历史时期中,社会各阶级阶层的社会关系,反映历史人物的广阔面。我们选择人物,并不是单纯以地位职务为标准,主要看这个人物对社会历史的作用(推动或阻碍)、影响及贡献的大小,反对英雄史观,因此入志立传的人物具有广泛的社会性。“代表性”则是针对一定历史时期各职业届别中的“个体”而言的,承认个别人物的历史作用,选择各行各业各个方面的出类拔萃的人物,或被历史湮没的确有贡献的人物。所以,不论历史人物职务的高低悬殊,不论历史人物职业届别的不同,不论历史人物是好是坏,不论历史人物的复杂性(或先好后坏,或先坏后好,或好坏参杂),只要视其对历史发展的作用——是推动或阻碍社会进步,视其在本专业本界是否出类拔萃。总之,只要对本省本地有过影响、对桑梓有显著贡献的已故的各方面的近现代人物,均应入志或入传。人物志是以地域为范围、以人物为主的专志,人物传是以时年为经,以事为纬,记述历史人物变革社会或变革自然的生平事迹,所以反映了广阔而丰富的历史生活,涉及面广、影响大。人物志在整部书中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光彩的部分。要提高人物志的修志水平,为了使所收历史人物具有广泛性与代表性,增强其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人物志的时代特色与地方特色,是个根本性的问题,我们应着重研究各地人物的时代特色与地方特色。下面就四川近现代人物的时代特色与地方特色作一些探讨。

    四川近现代历史和全国近现代历史有着共同的历史发展规律,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社会性质和社会基本矛盾等,和全国近现代历史发展是一致的。全国近现代的历史,历时近一个半世纪,中华民族经历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苦难,经历了由旧民主主义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斗争,经历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伟大变革。

    四川的近现代史,除了与全国近现代历史相一致的基本方面,即共性,也有着它自己的特点,即个性。在其特点和个性的基础上,产生了许多具有时代特色与地方特色的历史人物。

    四川地处祖国西南,高山环抱,除了长江与外界沟通外,三面与外界很难相通,自古有“蜀道难于上青天”之说。从鸦片战争以来的近代史中,四川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有其内地特色,即半殖民地化比沿海缓慢,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也比较缓慢,到辛亥革命时期,全省范围的封建经济结构仍基本完整地保持着。四川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全国发达地区相比,有明显的后进性。这使四川近现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想都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因而产生了许多具有时代特色与地方特色的近现代人物。

    一、四川近现代的革命人物多

    由于四川近现代民族矛盾、阶级矛盾错综复杂,社会激烈变化,斗争尖锐,革命人物多。

    1.鸦片战争至义和团运动时期反帝反封建斗争中的历史人物

    鸦片战争后,四川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化十分缓慢,自然经济在广大农村完整地保持着,人民群众的斗争主要是反封建压迫和剥削的斗争。中日甲午战争后,以传教士为“先锋”,外国侵略势力渗入四川。在《辛丑条约》后,四川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确立①,四川黎民既要遭到帝国主义的侵略,又要继续遭受本地封建主义的根深蒂固的盘剥与压迫,加上清廷为庚子赔款每年给四川分摊赔款银两二二○万两,层层加码搜括民脂民膏,再加之连年遭灾,民不聊生。

    在反封建的斗争中,四川人民群众中的代表人物有:领导蒲江起义的白莲首领张老八,领导达县人民围城斗争的李占元、伍庆义、刘尔锡,震撼全川的李永和、兰朝鼎农民起义,领导东乡人民抗粮抗税斗争的袁运蛟等。统治阶级内部的代表人物有:查办东乡民变实情的两江总督李宗羲,有残杀东乡人民的提督李有恤,镇压李兰起义和入川太平军的四川总督骆秉章、提督唐友耕。

    反帝斗争的著名人物有:领导大足人民“灭清、剿洋”斗争的余栋臣、张桂山、余翟坪,有川西义和团首领廖观音、曾阿义,永川的义和团首领陈福兴、唐木匠,资阳的义和团首领李刚中,起义于川黔边境的李俊秀等。从1901年到1911年义和团起义遍及全川数十州县,义和团的斗争起到了辛亥革命的先导的作用。

    2.辛亥革命前后的历史人物

    辛亥革命前,康有为、梁启超在北京变法,宋育人在川办报、兴学,给四川文化思想界带来了新思想。但川人杨锐、刘光第在北京的壮烈牺牲,使四川有志之士大为震动,改良幻想破灭,起来推翻清王朝。

    在辛亥革命前作思想发动的,有写《革命军》的邹容,有造舆论的卞鼎、雷昭性,搞宣传的唐廉江等。

    同盟会成立初的两年中,计有会员九百六十人,川籍会员一百二十七人,为各省中同盟会员最多的省份之一。在保路运动前,同盟会在四川领导了多次武装起义。在革命派中,有不少杰出人物:如有闻名全国的邹容、喻培伦、彭家珍三位“大将军”,有勇炸摄政王的黄复生,有在四川运动起义的熊克武、但懋辛、谢奉奇、佘英、张百祥、李绍尹,有组织保路同志军的王天杰、龙鸣剑,有开全国起义之首,组织荣县独立的吴玉章等,有主持重庆党人密谋发动起义的杨庶堪、张培爵,有率重庆新军起义的夏之时,有粉碎赵尔丰成都兵变的尹昌衡,有在四川军政府中起重要作用的董修武,还有参加广州起义的黄花岗烈士饶国梁、秦炳等。

    四川资产阶级政治代表的右翼立宪派,较之其他省的立宪派为突出,倡导了四川的保路运动,头面人物是蒲殿俊、罗伦等。四川的保路运动斗争之激烈,杀了清廷的官员端方和赵尔丰,实行武装起义。四川的保路运动是一次有广泛群众的爱国运动,是武昌起义的导火线,起到了“中华革命先”之重要作用。

    辛亥革命失败后,袁世凯的走卒胡景伊窃取了四川的革命果实。四川经历了“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四川是护国战争的主要战场,云南的蔡锷组织护国军讨伐袁世凯,熊克武、卢师谛等川军参加护国军作战,朱德、刘存厚、邓锡侯等在泸纳鏖战。

    3.中共党史人物密集

    四川建立党团组织较早,在中国共产党四川地方党的领导下,选送优秀干部到广州农民讲习所和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学习,在四川发动和参加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和兵变起义的人为数不少。红四方面军建立了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川陕苏区(历时两年多,极盛时期军队八万人,苏区人口五百万),加之红军长征经过四川,在人民中播下了火种,影响大,所以四川党史人物密集。

    远在1921年11月,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王佑木在成都组织了四川的第一个团组织,恽代英、萧楚女广泛地进行革命工作,为建立四川党团组织和培养干部作出很大贡献。1925年10月,四川最早的地方党组织——中国共产党重庆地方执行委员会建立(代行省委职权),杨闇公、冉钧、吴玉章任领导。以后担任四川省委历届领导有:傅烈、刘愿庵、周贡植、张秀熟、穆青、程子健、邹凤平、王维舟、罗世文、廖志高、于江霞、任白戈等,他们在四川党组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川建立了地方党组织后,领导了多次武装起义,举行了多次兵变,工运农运蓬勃开展,计有朱德、刘伯承、陈毅等参加的顺泸起义,王维舟领导创建的川东游击军,曹狄秋等领导的广汉兵变,于江霞等领导的升钟、保成起义,钟善辅、程子健、萧凤阶等工人运动的领导人,黎贯英、曾莱、郑佑之、刘远翔、曾海云等领导的农民运动。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人和红军军事领袖有万涛、邝继勋、邓萍、罗南辉、董朗、李家俊、李光华、熊寿祺等,群众斗争领袖袁诗尧,擅长于统战工作的张曙时、车耀先、杨伯恺等,早期党员梁华、李宗林等。著名烈士有漆南薰、许建业、陈然、王干青、于渊等。四川杰出的妇女人物有:在东北搞抗日武装斗争的赵一曼,党的宣传工作的开拓者之一的李伯钊,在华莹山搞游击斗争的江竹筠,封建家庭叛逆者杨汉秀,参加武装斗争的游曦,打入敌特心脏为党的情报工作献身的张露萍等。在川籍革命者中还有参加五卅运动的刘华,参加广州起义的陆更夫等。

    二、四川的留日学生运动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为四川造就大批人材

    四川的革命人物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清末的四川留日学生运动与“五四”时期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

    1.清末民初的留日学生运动

    晚清时期,张之洞、丁宝桢等重视近代教育。清末锡良任四川总督时,在川实行的几项“新政”,其中有两项就是设近代学堂和选送留日学生,周善培也积极聘请日本和外国教师来川办学。至1907年,留日的官费、私费学生逾千人。②四川青年抱着教育救国、军事救国和实业救国的理想到日本留学,许多青年加入了同盟会。留日学生回川后,不少人又成为新学堂的骨干,继续创办新学校,又成为革命党人发展和活动的据点,杨庶堪将革命党人的支部设立于重庆府中学。这些,皆与锡良等推行新政维持清廷统治的主观愿望相悖。

    清末民初的留日川籍学生中,后来有不少名人: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吴玉章,我国杰出的文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和社会活动家郭沫若,马克思主义先驱者王佑木,著名社会活动家、教育家张澜,和平老人邵从恩,国画大师张善子、张大千,著名学者史学家吴虞,经济学家陈豹隐,我国近代报业的全才胡政之,报人漆南薰,早期话剧活动家曾孝谷等。

    2.“五四”时期的“少年中国学会”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

    “五四”时期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出现了许多进步革命的刷团,“少年中国学会”历时七年,是影响最大、历史最久的一个重要社团。四川知识分子在其中发挥了很大作用。该团7个发起人中,有5人为川人,即王光祈、曾琦(后来分化,成为青年党首领)、周太玄、陈遇生和雷宝菁。120名会员中,川籍会员有38人,除5位发起人外,还有李劫人(成都分会书记)、何鲁之、卢作孚、李璜(后成为青年党头目)、康白情等。

    四川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为吴玉章所发动和倡导。“五四”前夜,吴玉章与蔡元培等相继发起组织全国性质的华法教育会、留法俭学会。在四川,经吴玉章倡导,与知名人士朱莆煌、沈与白、黄复生、赵铁桥、刘天佐等发起四川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在成都、重庆两地皆开办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由成都留法学校去法国的,有陈毅、程秉渊(子健)、李畅英(大章)、金满成等;由重庆留法预备学校去法国的有邓希贤(小平),冉钧、周钦岳、江克明(江泽民)。江津是赴法最多的一个县,有聂荣臻、钟汝梅等二十余人。省内自费赴法的也不少,如有何鲁之、李思纯、孙倬章、闵达、吴振环、王潞、黄乃渊、陈昭亮等。刘伯坚在吴玉章的帮助下赴法。京、津、沪等地的四川青年,经华法教育会而赴法的有北京的赵世炎、杨道融(伯凯)、吴大章、熊天祉、熊天锡、宋德章等。四川留法勤工俭学学生在1921年冬达到492人,占全国留法勤工俭学总人数一千五、六百人的三分之一弱,为全国之冠。③赵世炎、刘伯坚、陈毅、邓小平、聂荣臻等成为川籍留法的先进分子。

    在十月革命后,中国青年知识分子到马克思主义的故乡寻找革命真理,留德的也不少。其中有一批先进分子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朱德、孙炳文在1922年9月远涉重洋赴德找党。终在这年11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留法、留德勤工俭学性质的这种变化,正如法帝国主义者所预感到的:“中国政府把它的国民交给我们,难道是为了使他们成为布尔什维克吗?”④

    留法、留德勤工俭学运动,为中国革命培养了不少栋梁之材,其中川籍的有:我党我军的早期重要领导人赵世炎、刘伯坚,革命家孙炳文,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朱德、陈毅,我们党和国家、军队的领导人邓小平、聂荣臻。在法国入党的还有程子健、冉钧、钟汝梅、周贡植、穆青、李大章、邓承常、林修杰、秦青川等,他们大都回川工作,成为四川地方党和军队、农运的领导骨干。留法、留德勤工俭学为四川培养了一批科学文艺人才,如数学家何鲁,科学家周太玄,文学家李劼人,学者李思纯,报人周钦岳,作家金满成等。“五四”时期以记者身份留驻德国的王光祈,成为音乐学家。

    三、四川军阀、地方实力派人物独具特色

    辛亥革命后,军人掌握了省一级的权力。四川交通不便,物产丰富的地理经济条件有利于军人割据。以1911年到1926年间,四川旅以上的军官达数百人之多,从1918年实行“防区”分治,征粮征税。截至1932年“二刘之战”前,仍有刘文辉、刘湘、邓锡侯、田颂尧、杨森和刘存厚六块防区。1928年刘、刘、邓、田已成为“四巨头”。四川军阀割据的特点:一是对外、对上实行四川“省”这个政治单元的割据;二是在省内,军阀们彼此实行割据,是省中有“省”。四川军阀经过十七年混战,大小战争四百多次,战争时间之长、次数之频繁,为全国之冠。四川军阀有着极强的排外主义,十分闭关自守,他们尽管厮杀不休,却又可以坐在一条板凳上来对付南京的中央政权。用军队保住四川这块地盘不被“外人”吃掉,是他们的共同利益之所在,是他们奉行的最高原则。所以,千方百计地将“省”这个政治单元保持下来。正是这种顽固的地方排外性使蒋介石深感四川军阀难以对付。四川军阀与蒋介石的复杂关系。1927年蒋介石上台后的十年,是彼此勾结利用,四川军阀拥蒋反共。但因蒋介石要一统天下,而四川军阀又要千方百计地保住自己的军队和地盘,维护地方割据。这就构成了四川军阀与蒋介石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但在这十年中,这种矛盾是潜在的,⑤表面上保持着相对的平衡。从1935年开始,就是蒋介石和以刘湘为首的地方实力派控制与反控制的矛盾。红军的长征,蒋介石势力趁机渗人四川。抗日战争爆发后,蒋介石势力则完全到达四川,四川地方实力派与蒋介石的矛盾急剧尖锐化。刘湘等的政治态度由拥蒋反共而反蒋联共。1938年1月,刘湘去世后,潘文华成为其继承人,刘文辉、邓锡侯、潘文华代表了四川地方实力派的三大势力,他们始终团结一致对付蒋介石。

    由于中国共产党南方局和四川地方党组织长期地、细致地作四川地方实力派的工作,由于四川地方实力派与蒋介石长期以来的不可调和矛盾,四川地方实力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刘文辉、邓锡侯、潘文华在解放军临近前的关键时刻在彭县宣布起义,罗广文、陈克非在彭县、郫县起义,裴昌会、李振在德阳、成都起义。杨森、孙震、王陵基虽跟蒋介石逃去台湾,但杨森的儿子杨汉烈、孙震的部下董长安也被迫起义,四川地方实力派起义的各级军官甚众。

    四、四川的民族人物广泛

    四川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计有五十二个兄弟民族,其中人口较多的有彝、藏、苗、羌、土、蒙、回、僳傈、纳西、满、布衣等十四个民族。四川的各兄弟民族产生出许多历史人物。近现代的民族人物有:太平天国时期的四川马边彝族人李学东在云南领导的农民起义;辛亥革命时期领导黔江庚戍起义的土家族温朝钟等;在红军长征时期有护送红军北上抗日的彝族头人果基·小叶丹,参加红军任“番民游击队”支队长的羌族土司安登榜,有支援红军、后又为祖国的统一而献出生命的藏族高僧格达活佛,有支援红军、拥护共产党的阿旺嘉措、夏克刀登、益西多吉、帮达多吉等,有彝族老红军王海民,藏族老红军沙纳、杨东生,如今健在的天宝,有民族干部王寿才、刀登、陈占英、伍文才、洛桑慈诚等。著名的土司有,藏族的项札巴松典、索观嬴、拥金堪珠、德钦翁母,彝族的岭承恩、岭帮正等。著名的头人有:彝族的果基木古、阿侯鲁木子,羌族的何廷禄。民国时期在康藏宗教界政界有影响的诺那呼图克图、格桑泽仁,以及建国后回归祖国的藏族上层人士苏永和。回族的历史人物有:教授马宗融、画家马骀、竹琴艺人贾树三。满族的有画家端秀、酷吏凤全等。

    五、四川的工商实业金融人物较沿海发达地区相对少

    由于四川地处祖国的西南,三面环山,夔门深锁,交通不便,自古以来经济上处于封闭状态。近代以来,四川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较沿海迟缓,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较慢,因而四川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有明显的后进性,这种后进性成为一种历史差距长期未能消除。抗日战争时期,沿海的一些工厂、金融、技术设备内迁,虽对四川有所促进,建国后社会主义建设在四川经济领域各界进行,但确因四川的现代商业、实业、金融、交通等较沿海发达地区相对薄弱,航运交通、金融工商家虽有卢作孚、刘航深、康心如、吴晋航、潘昌猷等,有巨商汤子敬、刘象曦、黄锡滋和猪鬃大王古耕虞等,以及传统的采盐世家李四友堂、王三畏堂、吴景让堂,还有大盐商王槐清、贺宗田等。但许多经营门类或人物缺少或鲜为人知。鉴于工商实业是社会主义方志的重要方面,所以应大力挖掘,增大工商金融、实业界人物的比重。

    综上所述,编修四川方志人物志,应从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出发,从为“四化”服务出发,立足本省本地,收录和撰写时限以内的各历史时期、各届、各类、各民族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使四川方志中的人物志成为一部有时代特色有地方特色的地方人物史,成为有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地方人物集锦,在历史的长河中,充分地、长久地发挥其“存史”、“资政”和“教化”的作用。

    注释

    ①隗瀛涛、李有明等:《四川近代史》

    ②吴玉章:《辛亥革命》第60页,四川留日学生“最多时候达二、三千人”

    ③黄里州:《四川留法勤工俭学运动》,见《四川文史资料选辑》第23辑

    ④《中共党史主要事件简介》:《留法勤工俭学运动》

    ⑤任一民:《抗日战争时期的地方实力派》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