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地情>市县地情>巴中市>详细内容

巴中市地情

巴中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既有丰富的巴文化、三国文化、隋唐文化和红色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又有众多个性鲜明的民俗文化和特色独具的生态文化资源。

巴人文化  巴人文化是巴中的基因文化,是与楚文化、秦文化、蜀文化并列的远古文化。巴中处于巴文化中心区域,是远古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5000年前古巴人在此繁衍生息,古老的巴子国散发出神秘色彩,孕育着巴人“忠勇节义、豪放包容”的精神,远古人类的足迹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通江县擂鼓寨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有5000多年的历史,该遗址具有典型的土著文化特征,填补四川龙山文化谱系和类型上的空白,2007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外,恩阳月亮岩、巴州南龛石窟、南江断渠、南江阳八台等处均遗留着灿烂的巴人文化遗迹。据专家论证,南江断渠原始人存在于八千至一万七千年之间的滨河(几水河)第一台阶,以洞穴集居,靠石器捕猎维持生活,后因河水升高威胁原始人群的生活,因而移居比断渠地理位置更高的阳八台。因此,阳八台先民比断渠先民更为进步,不仅能制造和使用各种石器,而且能用火取暖和烹食,还能采草结绳,以皮御寒、制作陶器等。南江县境内米仓古道是一条重要的古蜀道,历史上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发挥重要作用。

红色文化  巴中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和首府,当年总人口约120万人,参加红军达12万人,牺牲4万余人,每10人中就有1人参加红军,每30人就有1人牺牲。两年多投入运输力量约100万人次,提供军粮数十亿公斤。座卧于通江县沙溪乡王坪村的川陕苏区红军烈士墓,安葬红军烈士两万余名,为当年红四方面军总医院设计建造,系全国最大的红军烈士集墓,成为川陕先烈不畏艰难困苦英勇献身中国革命的历史见证与不朽丰碑。“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红军精神历久弥新、代代相传。新中国建立后授衔红四方面军将军400多名,巴中籍有吴瑞林、傅崇碧、何正文、陈其通、胥光义等27名,曾在川陕苏区战斗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先念、徐向前、秦基伟、洪学智、王树声、许世友等,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及人民军队的高级将领。目前,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全国最大的红军石刻标语“赤化全川”、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全国最大的红军碑林——川陕苏区将帅碑林等一大批革命遗址。

2fbe953f69df4a6f86b717c4bf02deb8.png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

c3f636f74fb84eff8a173e5fe61e8aa9.png

全国最大的红军石刻标语“赤化全川”

750f50f1eb664cea8df053f029f7acfe.png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      

beb0ecb7c88b4d9c9155e425e47f9739.png

将帅碑林

乡风民俗  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戏曲、民间杂技、民间手工技艺、生产生活习俗、人生礼俗、岁时节令等都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巴中非物质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风格,其资源丰富,形式多样,价值很高。巴中市申报的“巴山背二歌”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文学《月儿落西下》《十里坪》、民间音乐《巴山背二歌》《巴山茅山歌》、民间舞蹈《翻山铰子》、传统戏剧《巴中皮影戏》、传统手工技艺《江口醇酒传统酿造技艺》、民俗《正月十六登高节》等先后入选四川省第一批、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巴中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个,省级代表性项目10个,市级代表性项目46个。

6ab329874b97460a8359ea9d1342ec5f.png

山背二哥

来源:巴中市地方志办公室 更新时间:2019-05-29 08:38:58 浏览次数:
终审:李群花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