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市
交通 都江堰市是成都平原与川西北高原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和枢纽,也是四川盆地西北缘的经济、文化、军事重镇,历来有“小成都”之称,交通十分便捷。早在李冰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时期就开通了通往“羌地”(今阿坝州)的“冉陇山道”。民国二—十五年(1913—1926)建成的成(都)灌(县)马路是当时四川省第一条近代化公路。都江堰市全面加快了城乡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2017年,全市境内公路里程达1504公里,新改建村组道路(农村公路)105公里,机动车辆拥有量17万多辆人,公路客运量10763万人。
科技教育 都江堰市教育和科技事业得到较快发展。通过全面调整中小学布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行教学改革,加强教育管理,整合了教育资源,优化了全市教育结构,人民群众文化程度明显提高,基本达到国家扫除青壮年文盲单位标准。全市有中小学49所,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初中入学率分别达到100%和99.9%,辍学率分别控制在0.37%和0.86%以内,残疾少年儿童入学率达97.1%。通过坚持经常性的科普知识宣传、科普基地建设和实用技术培训,全市科技队伍不断壮大,专业素养不断增强,技能水平不断提高。
医疗卫生 都江堰市医疗卫生事业稳步健康发展。全市建立和完善了以市级医疗卫生单位为中心,乡镇卫生院为骨干、乡村医生为基础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预防保健、疾病监控、卫生执法监督、医疗质量控制的医疗卫生网络,1992年获“全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先进县(市)”称号,2003年被评为国家级农村卫生工作先进县(市),2004年被评为全国牙防工作先进县(市)。2003年,都江堰市在四川省率先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经过三年的推广,2005年,全市农村人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与率达83.9%,居全国行列。2017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17.13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38.81万人,参保率98.3%。
环境保护 都江堰市处于成都平原的“上风上水”,是成都市乃至整个成都平原的主要水源涵养地和供应地,也是成都市“温(江)郫(县)都(江堰)生态建设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营造和保护优越的生态环境,都江堰市坚持对大气环境、水环境和城市环境开展综合整治,对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重点污染源进行不间断治理,取得明显效果。对排污企业限期治理,在城区实施排污截流,兴建水质净化中心,建成烟尘控制区和噪声达标区;对重点污染源实施在线监测,建立自动控制系统,强化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实施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通过污染控制与生态建设,全市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基本达标,地表水质量、大气环境质量、城区环境噪声质量均达到有关功能区标准,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先后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环境管理模范组织奖”和“四川省长寿之乡”等多项殊荣。
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促进了都江堰市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明显提高。2017年,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31313元;农村可支配收入19846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5.07亿元,商品零售额102.36亿元。物价水平总体平衡。一座自然环境优美、文化环境厚重、人居环境和谐、创业环境良好的生态文化旅游城市已初步展现在人们面前。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