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白江区
青白江建区虽晚,但域内文化积淀深厚。古蜀文明、三国文化、县治文化、客家文化、英雄文化等历史遗存灿若繁星,清白文化、工业文化、丝路文化、民俗文化在这里蓬勃兴起,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在这里交相辉映,让这个地方独具魅力。
县治文化 城厢镇,四川省首批历史文化名镇,有900余年的金堂县治史。三国时期,青白江地区为金渊县、白牟县属地,白牟县治所称古城镇(今青白江区城厢镇),后周废白牟县,并入金渊辖地。唐初,金渊县改名为金水县,不久金水县分为金堂、金水二县,金堂县城设在赵镇旧城北,两县分辖十镇,以镇而言,古城镇最富。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因避沱江水患,金堂县治所迁至白牟旧址“古城镇”,并逐渐以县名代镇,习惯称金堂。1940年,实施“新县制”,改城厢联保为城厢镇沿用到今。宋、元以来直至新中国成立初,城厢镇一直是金堂县县城所在地(1950年迁到金堂县赵镇),是老金堂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至今,城厢镇还保存着古代县治的城市功能和建筑格局,留存着多处极具稀缺性和历史文化价值的“县治文化”古遗迹,威严的县衙署、古朴的文庙和武庙、恢弘明教寺觉皇殿、静谧的绣川书院,以及寿佛寺、城隍庙、三清观、魁星阁、西街、护城河……
位于城厢镇的原金堂县衙(民国时期为金堂县政府)大门
三国文化 千年古镇弥牟镇,设置于后唐(923-936年)至北宋无丰年间(1078-1085年),因产弥牟布而得名,是川西地区最大的回民聚居区,民族经济文化繁荣。镇域内有清真古寺、狮子蓭、旱八阵图遗址、诸葛井、诸葛桥等,其中旱八阵图遗址是全国唯一尚存的真迹遗址。旱八阵图始建于章武时期(公元221年),是蜀国丞相诸葛亮治戎讲武、演习阵图的场所。据《通鉴纪事本末》十二期四十一卷记载:唐长兴三年(923年)五月甲申,西川节度史孟之祥在弥牟镇鸡踪桥大败谋袭成都的东川节度使董璋。
客家文化 青白江客家文化,以姚渡曾家寨子和福洪杏花村最为有名。曾家寨子坐落于青白江区姚渡镇光明村8组,由曾家老寨、水浸坝曾家塞、上新赛和下新寨四大主寨组成,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间,由孔子学生曾参后裔曾秀清及其子孙三代出资,历经咸丰、同治中期共40余年(1830—1873年)建成,每个寨子建筑面积逾四十亩,规模宏大。抗日战争期间,山西铭贤学校搬迁至曾家寨子办学七年,期间培养了大批人才。“绿韵山乡青白江 牧童遥指杏花庄”。青白江福洪杏花村,客家之乡,明末清初南粤客家先祖北上至此扎根,至今十余代,村民四千余。每年客家杏花村举办杏花节、客家山歌会、客家美食节、客家服饰文化节,传承着崇文重教、崇尚节俭的客家文化精髓。
姚渡曾家寨子
福洪客家杏花村
清白文化 境地有赵抃、曾道、李佶等多位史上廉官清官。其中,北宋“铁面御史”赵抃是中国“清白文化”的杰出代表。他四次入蜀为官,两任成都知府,秉持“清白为人”“清白为官”理念治蜀,对宋代四川地区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赵抃为官淡泊以明素志、廉洁自律、清白一生,堪称楷模,为政清白以重民生、良法善政、宽严市势反金肃纪、作风干练,在青白江境内留下的名句“吾志如此江清白,最万类混淆其中,不少浊也”成为其“清白思想”的最好诠释。因此句而得名的青白江区成为赵扑“清白文化”的地标遗产,代表着“清白文化”的传承与践行。
丝路文化 青白江依托成都国际铁路港、中欧班列(成都)和中国(四川)自贸区青白江片区建设,从“战略后方”走向“开放前沿”、从“内陆腹地”迈向“开放高地”,成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四川成都建设西部国际门户枢纽、面向泛欧泛亚地区开放的战略门户,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丝路文化活动日益丰富。
工业文化 青白江“因厂建区”“因工兴区”,20世纪50年代被纳入国家“一五”计划重大工业项目布局,是成都市首个财政突破亿元大关的区(市)县,走过了50多年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形成了浓厚的工业文化氛围,留存了宝贵的工业文明记忆。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