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阳区
德阳潮扇 德阳潮扇源于广东潮州团扇。清光绪十八年(1892)德阳籍福建仙游县同知包善诚被罢职带回了两把潮州团扇回乡,后来有些破损,便到德阳城里篾扇铺子去修理,被老板李宝成发现,在制作工艺上加以改进,形成了德阳潮扇的独特风格,工艺水平远胜于潮州团扇,成为德阳手工艺品一绝。
家潮扇庄。解放后,33家潮扇庄成立了德阳潮扇社,为公私合营手工企业。随着电风扇的普及,德阳潮扇生意萧条,业者纷纷转行。原德阳潮扇社副社长龚守春的儿子龚德江、以及后起之秀德阳潮扇传承人杨占勇,熟悉德阳潮扇制作全套工艺,保全了整个德阳潮扇的工艺技艺,使德阳潮扇技艺得以传承。
2006年,德阳潮扇被评定为“德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被四川省文化厅批准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德阳川剧传统盔帽制作技艺 从清乾隆三十七年(1771年)起,川剧传统盔帽制作工艺已有两百余年的历史。“德隆号”川剧行头铺成立于20世纪20年代初,老板赵德隆于50年代初收邱忠清为徒(孝泉镇昌园村人)。2014年后,邱忠清将工艺传承于其长孙邱粟杨,邱粟杨现为德阳川剧传统盔帽制作技艺区级传承人,也是全川新生代唯一代表性传承人。
川剧盔帽造型复杂、种类多样,旧有“七十二顶半”之称。他的制作,借鉴和继承了大量四川民间工艺技法,共有绘图、雕版、拔丝、加纱、烫壳、弹丝、沥粉、绷面、贴金、成装等20余道工序。
马昌恒果汁牛肉 马昌恒,回族,孝泉镇半边街人。其父马道庸,早年浪迹江湖,以帮人赶牛打短工为生,后在绵竹做干牛肉生意。20世纪40年代初,马道庸只好回家在门口摆摊卖卤牛肉以维持生活。这时,他发现早在30年代初就颇有一定声誉的孝泉“福源益”“罗一刀”做的果汁牛肉很有市场,就买了两家的成品进行研究。马道庸发现他们做的果汁牛肉虽然好销,但都有着存放不久、易发霉、只能在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后生产销售的缺陷。经过无数次试验和改进,马道庸发明了制作果汁牛肉的新方法新工艺,他采用先下锅油炸牛肉,然后
恒做牌号进行注册,形成了自家独有的产品。1950年,马昌恒果汁牛肉被选为赴朝鲜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礼品。1956年公私合营,果汁牛肉生产纳入孝泉供销社商办工业,后更名为“德阳市孝泉镇清真食品厂”。清真食品厂除生产麻辣的川味果汁牛肉产品外,还拓展生产了适合众人口味的北味、广味,形成了系列产品,一直畅销德阳、绵阳、成都及省内各地和重庆、北京、广州、深圳、沈阳等二十多个大中城市,受到各地各族同胞的高度赞扬,被誉为“天府特产”“巴蜀一绝”。先后被《中国名食指南》《中国食品报》《信息报》《天府特产》《中国物价志》《第三产业导报》《四川日报》、《德阳日报》《德阳县志》《德阳回首录》等专题介绍。1992年,通过无记名投票,马昌恒果汁牛肉被全省消费者评为“四川省著名商标提名奖”,1994年经国家权威机构检测和专业评审,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授予《全国食品行业优秀产品证书》和金质奖章,同年又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四川省名优特新产品博览会金奖”,1997年,被《中国供销合作社工业》收编为全国供销社名优产品,1998年再次授予《全国食品行业优秀产品证书》。果汁牛肉不仅全国闻名,还名扬海外,留下不少佳话。
2006年被德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邹氏鹿头皮蛋 说起黄许皮蛋,德阳人大都知道,是黄许的一张名片。黄许邹氏鹿头皮蛋制作技艺最早源于清代,当地人将柏丫、草灰、碱、盐和生石灰按比例调制成腌渍料,裹在新鲜土鸭蛋上,放在阴凉处静置一段时间而成,由于腌渍料通常呈灰白色,因此传统的黄许皮蛋也被称作“裹灰蛋”。
合作化时期,黄许成立食品厂,为提高皮蛋质量,派技术员刘天福去上海拜师。刘天福学艺归来,毫无保留地把技艺传于张清明、尹显德。尹显德又传于邹永琼等人。改革开放后,邹永琼承包了蛋厂,在技术上精益求精,把传承技术和现代工艺结合起来,选用天然水域养殖的优良麻鸭所产鲜鸭蛋。黄许邹氏鹿头皮蛋经过几代人的改进,产品质量得到大幅提高,在众多企业中逐渐脱颖而出,早在1984年便被评为部优企业。
2011年,邹永琼成立“德阳黄许邹氏鹿头禽蛋有限公司”并担任董事长一职,公司产品多次荣获省优、部优产品等称号,邹永琼本人也荣膺第二批旌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黄许鹿头皮蛋(传统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好记哑巴兔 黄许“好记哑巴兔”源于清乾隆壬戌年(1742)德阳罗江籍进士李化楠所撰的一部饮食专著《醒园录》。乾隆四十七年(1782),其子李调元编刊成书。2005年夏秋之交,香港导演午马以此书为素材在撰著者的家乡罗江区拍摄了电影《天下第一宴》。
清末民初,毛氏随嫁带一册李调元《醒园录》到江家。后来,江秉桐根据《醒园录》的记录研制成“清烧青椒兔”,后在江道全、江山几代人的传承下,江山在黄许镇双元村5组正式挂牌“好记哑巴兔”。经过15年的苦心经营,“好记哑巴兔”已成为几代江氏家人心中的记忆。
2018年9月4日,四川电视台《四川味道》授予“好记哑巴兔”“舌尖上的四川”称号。
2019年1月18日,被“全球川菜产业发展促进会”“中国川菜金娇组委会”评为创制传承人。
2019年1月,被旌阳区文化广电出版局命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江氏麻饼 江氏麻饼先辈早在明朝末期,开始做糖,清朝初期江炳全祖上江文水在德阳县米市坝做糕点。20世纪40年代中期,江文水的糕点铺遭受火灾后搬迁到孝泉镇邻姑街继续从事麻饼制作。后江益德接过衣钵继续做麻饼。江炳全1979年知青返城后继承祖业,由父亲江益德传授江氏麻饼制作手艺,40年来江炳全在继承传统手艺的基础上不断改良,为孝泉古镇特色小吃。
江氏麻饼消费者大力夸奖,后来经绵竹市电视台、德阳电视台,四川电视台、中央电视台3套、中央电视台4套、中央电视台7套滚动播出,得到了更多人的青睐,是走亲访友的必备佳品!
2019年1月被旌阳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唐鲫鱼 “唐鲫鱼”源自德阳市旌阳区双东镇狮子山下一座三面环水的古老村落。村子里的唐氏家族素有打鱼之功。打捞的鲫鱼用各种作料烹饪。炖、烧、拌、蒸味道极其可口。由此,家传“唐鲫鱼”美味飘香,闻名遐迩,流传甚久。
早在清同治年间,远在湖南的唐氏家族一世祖唐贵湘,两度从湘潭入川,选取德阳境内凯江河畔的双东狮子山落户。凯江流经德阳双东,绕狮子山宛转向东,在山周形成绵延4公里长的大回湾。因这里江水回环,水流放缓,水草丰盛,非常适合鱼类繁殖生长,且品种丰富,肉质肥美。沿岸乡民喜欢捉鱼摸虾,爱好水煮炙酢。唐姓人家继湖广之风,对烹制鱼鲊更是情有独钟。
上世纪九十年代,唐氏第十一代族人唐开明,带着十六岁的儿子唐波进城务工。他在德阳火锅店务工,总是放不下家传“唐鲫鱼”的牵挂。受到火锅炒料的启发,唐波便与父亲研讨鱼鲊制作的创新。唐波选用自然养殖的稻田鲫鱼,然后以高油温,快速烹制的方法锁住鱼鲜,加以祖传配方的秘制香料进行调味增香,再配以罗江花生、阿坝红花椒、德阳本地菜籽油、酱油、辣椒、红曲、黄米、白酒、盐、茴香。将老黄米、红曲炒干碾碎成粉,二者混合搅匀加好白酒、盐、花椒、茴香拌入鱼中,拌匀后放入缸中,用石头压紧,冬腌半月,春夏十日。取用时配以花椒、米醋,味道更佳,以清蒸为上,也可红烧。烧好的鱼鲊红曲飘香,鲜咸入味,嗅之即食欲大动,此技艺传承至今。
2021年6月,旌阳区人民政府、旌阳区文体旅局为德阳唐鲫鱼烹饪传统制作技艺,颁发了“旌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证书。2022年,颁发了“德阳名菜”证书。
黄府堰贡李 历代黄府堰人不辞辛劳,成片栽种大批李树,现形成以黄府堰为中心向周围辐射,绵延10公里、宽2.5公里共15万株的李树林带。黄府堰贡李,果实微扁圆形,中等大。顶点微凹,果面具白色果粉,果皮果肉皆为淡黄色,肉质致密,味甜而多汁。离核,有微香,脆美可口,酸甜适度,细脆化渣而扬名川西,并因此作为贡品进入宫廷,博得“贡李”之美誉。
和新辣椒 长寿村依托特殊的地理位置,早在1995年就开始无公害辣椒种植,并发展自主品牌和新崴螺山辣椒品牌。长寿村辣椒品种齐全,适应不同消费者的多种需求,主要品种有七星椒、二金条(包括小金条、大红袍等),其中最著名的是“崴螺山牌”二金条辣椒,其个细长,肉质厚籽粒粒少,辣味中性,口感香脆,回味绵长。其红椒可制作成系列豆瓣,红酱风味独特,辣而不燥;青红椒作盐渍,酸泡椒不软、口感嫩;青椒作烧、炒、爆,辣味适中,清香悠长,是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支柱。
2009年9月,德阳市旌阳区和新镇崴螺山辣椒专业合作社崴螺山二金条辣椒被德阳市第三届农业组委会评为名优农产品。为促进长寿村辣椒产业的发展和新镇连续成功举办“崴螺山辣椒节”,提升崴螺山辣椒品牌,培育产品市场,延伸辣椒产业链,成为名副其实的“辣椒之乡”。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