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地情>市县地情>广安市>邻水县>详细内容

邻水县地情

华蓥山洞中天河风景区。国家AAAA级景区,位于甘坝乡境内,面积15平方千米。系华蓥山最高峰高登山的溪流冲刷喀斯特地貌的断层而形成。整个峡谷蜿蜒曲折,陡峭幽深,飞瀑、溶洞、茂林、修竹和各种奇形怪异的岩石以及多姿多态的山峰构成大峡谷美不胜收的壮丽奇观。其中,由千米飞瀑形成的天心洞飞瀑、亿年滴水溶岩形成天然大佛、数十千米长的巴人部落以及华蓥山游击队战斗遗址,是独特的人文与自然奇观,令人心驰神往。主要景点有飞瀑迎宾、石门关、虎跳瀑布、地缝峡、天生桥、天心洞、洞中巨佛、望月瀑布、穿心洞等。

银鼎山风景区。位于县城西部,面积0.1平方千米。始建于明代,清代作为县城制高点,建有防御设施。民国时期增修扩展,修建八角亭。1982年,命名为邻山公园,园址在古城墙内,连片山崖、农田、荒坡,含银鼎山、玉屏关、纱冒头三个曲尺形排列的山丘。主要景点有鼎山远眺、玉屏朝暾、摩崖石刻、空军烈士纪念碑、戏水长廊、八角楼、玉屏关等,古树名木20余株,景区内绿化覆盖率达80%。

黄桷树公园景区。国家AAA级景区,位于县城东北部新区,占地面积约390亩。该公园以回归自然、山林野趣为环境基调,以山花、林木、鸟禽为景观特色,绿化面积达到15万平方米,绿地率约71.5%。具有邻水县地域文化特点,是能满足邻水县人民和外来游客多方面需求的开放性生态山地公园。

华蓥山宝鼎佛教寺庙风景区。位于华蓥市、广安区、邻水县的交界处,最高点海拔1590米。始建于唐代,盛于清咸丰年间。先后兴建光明寺、黄龙寺、南宗堂、观音寺等百余座寺庙,是历史上的全国八大佛教圣地之一,享有“西朝峨嵋,东朝宝鼎”之美誉。在20世纪80至90年代,先后恢复建成黄龙寺、光明寺等寺庙。主要景点有:宝鼎佛光、天然睡佛、甘霖寺、打儿洞、观音庙、南堂寺、莲花寺、九龙朝山、仙鹤洞、千佛坪小石林、五岔沟峡谷、玛琉岩瀑布等。

御临河小三峡。位于御临镇境内。据《明史纪事》载,明洪武三十一年,太祖崩,皇孙朱允炆即位,年号建文。其在位三年,即被燕王推翻,遂削发为僧,流落南方。曾分别于永乐三年(1405)和永乐七年(1409)到善庆里(今御临河一带)寻访故臣杜景贤(吏部主事)。杜景贤为邻水县御临镇人,时隐居于此,与建文帝见面后,君臣相伴常游峡中。后人记其事,便将邻水的西河改名御临河,峡以河名。1943年书法家于佑任先生游此,亲笔题写“御临桥”三个大字。主要景点有:老鹰峡、仙女峡、白龟峡、“西落滩”、“白沙洲”、朱家温泉等。

千岛洪湖。位于凉山乡、黎家乡,因大洪河下游筑坝建电站,河水倒灌成湖,湖面开阔,面积达2万余亩,俗称大洪湖。由于湖内岛屿星罗、绿洲棋布,故称千岛洪湖。远眺,湖平如镜,行舟点点,水波潋滟,山光水色,气象万千。崖畔,有传说中明朝建文皇帝避难隐居邻水归朝后敕封的“无粮寺”,无粮寺崖壁上有摩崖造像13处。湖内水产资源丰富,主产鲤鱼、鲢鱼、鲫鱼、草鱼、鲶鱼、翘壳、鲳鱼等,沿岸地势平坦,光照充足,最适宜柑桔生长。

九峰溶洞群。位于邻水县九峰乡,有九龙洞、狮子洞、莲花洞、珍珠洞等几十个溶洞,其中以九龙洞最为著名。九龙洞因九龙戏水,九根擎天龙柱(石笋)而得名,洞内石笋石柱如林,如云凝,若华盖,千姿百态,巧夺天工。

罗家洞森林公园。位于邻水县城北镇,座落在华蓥山脉中段。始建于1995年6月,公园以天然溶洞和人工林、天然林、草地植被为主要景观。其良好的自然环境,清新的空气,凉爽的气温,广阔的森林,是度假休闲、养身的天然场所。冬天铺天盖地的雪花,为罗家洞森林公园添加银装素裹的美景。

倒须沟自然保护区。位于邻水县八耳镇。因有国家一级保护树种—“生物活化石”桫椤树,1983年10月,邻水县人民政府批准建立邻水倒须沟树蕨保护区。保护区原始风貌保持完整,生态系统稳定,高山夹峙,峡谷幽深,山溪流水常年不断,植被覆盖率为95%以上。在核心区集中生长着大小桫椤1000余株,为我国罕见,其间一株“桫椤王”高达7.3米,基径0.33米。

汤巴丘民俗村。位于邻水县冷家乡。保存有建于明清时期的民居20多座,全部为木架穿斗房,属典型的川东民居建筑,部分吊脚楼保持早期移民时期少数民族的建筑风格。周边森林茂密,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楠木树和香樟、银杏、紫檀、血藤、化香树、海桐等百余种珍贵树木。

唐代陈子昂“流杯池”石刻。位于西天乡云安村万字河底,为唐代诗人陈子昂在万字河底石上凿5米见方“卍”字,此后游人多有题咏。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于两岸石壁刻“曲水流觞”“茂林修竹”两块横幅。

唐代杜甫“书岩”石刻。位于西天乡云顶村云顶寨石崖上,镌有行楷“书岩”二字,字长2.5米,笔画粗0.19米。1987年,经四川省地名词典编辑部鉴定为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手迹。

风门铺石刻及古邻州官道。位于兴仁镇与重庆市垫江县交界处。风门铺,亦名风门关、峰门铺、峰门关、丰隆铺或峰门垭,是古代忠州通往成都方向的官道驿站和扼守邻垫边界的关隘,因地处明月山口历来多风和双峰夹峙门户天成而得名。风门铺历经千年风雨,至今仍保存较好,侧面峭壁上携刻着许多碑刻和佛教造像。位于县境的摩崖刻石有康熙二十三年(1684)修路记刻石一面,民国三十一年(1942)《为民除害》刻石一通,民国三十三年(1944)《盗息民安》刻石一通。从风门铺西行即进入古邻州官道,主要路段沿明月山而下经过兴仁镇丰隆村、明星村到达古邻州衙署位置街场坝,全程均为石板大路,宽约1米,长约1000米,现保存基本完好。

灵宝山石刻。位于城南镇三合村。清乾隆五十年(1785),知县江有本在小西河底石上凿“蝎”字。其后,教谕胡延潘题“中流砥柱”,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知县吴秀良书“爱此山川佳”,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李延锡题“天然图画”,民国28年(1939)县长张德敷题“还我山河”等10余幅,均刻于岸上石壁。

灵应寺。位于城南镇红店社区一座山崖下,是邻水县著名古寺之一。灵应寺原名鸭子洞,因半崖上有一岩洞,行若鸭子而得名。有古石碑记载历代僧人、信士对灵应寺的兴建修缮等情况。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有题词和碑文,历来香火旺盛。2008年“5·12”特大地震发生后,寺庙建筑大多成危房,不能进行宗教活动。县委、县政府决定迁建灵应寺于红店子,占地面积约30亩,是一座完整而恢宏的寺院。

黄陵寺石刻。位于龙桥乡黄陵村。宋淳熙壬寅年(1182),在黄陵山创建黄陵寺,现仅存《黄陵山至圣会焚献碑志》《黄陵山记》石刻及摩崖佛像40尊。

来源:邻水县地方志办公室 更新时间:2019-07-04 15:49:19 浏览次数:
终审:李群花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