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地情>市县地情>广安市>武胜县>详细内容

武胜县地情

胡濂(—1557),男,字深甫,楚北崇阳人。嘉靖乙酉进士,嘉靖二十八年(1549)任定远知县。迁县治,兴学劝农,市民爱戴如父母。后升兰州太守,三殿卒于邑。葬蜀左,邑人建祠为像以祀,称淝溪先生祠”。

原县城在旧县乡,山高岩峻,街道狭窄,面临大江,背靠峭壁。每当夏秋之交,雷雨暴至,洪水奔泻,崩岩飞石,房屋倒塌,人畜伤亡甚众。胡濂到任后,于嘉靖三十年(1551)将县城迁到了庙儿坝。人民安居乐业,感恩不已。嘉靖三十三年(1554)天旱,全县大饥,民苦不堪言。胡濂派人从外地买了大批粮食,赈济灾民。同时又发动大家抗旱救灾。社会安定,秩序井然。

胡濂兴建学院于文昌宫地,名和溪书院。建学署于文庙内。选拔儒师,勉励学子,经常视督,考试经艺,促使莘莘学子,勤奋好学,相互砥砺,力求上进。任期内,县人张引中进士,以后登科不断,人文鼎盛。

胡濂常着草鞋布服,深入农村,教导农民勤奋耕耘,储蓄粮食。婚丧嫁娶,劝百姓去奢求简,大家信服。他除严格执法外,还立乡规民约,经常派人调查了解民情,敬老恤寡,减少苛捐杂税,严惩贪官污吏。盗贼销声匿迹,人民安居乐业,百姓敬仰,口碑载道。

胡濂作知县九年,后升兰州太守,因三殿火灾,奉命采木于蜀。经定远,不辞辛劳,深入乡间,操劳过度,途径定远时得重病,遗言左右:“我死后,望葬定远”。言毕而卒,时在嘉靖三十六年(1557)。不久,其子提刑按察使胡定扶灵柩回乡。邑人奉命建祠,置祀田,年年祭祀。

陆殿舆(1891—1990),字松涛,学名陆步云,男,四川武胜乐善人,中国民主同盟成员。一生从事教育工作,是四川著名教育家、诗人,被誉为“当代孔子”。

陆殿舆从小读书到大学,成绩优异,名列前茅。1899—1903年,进私塾读四书五经。1908年春,考入重庆府中学堂。1913年,以理科第一名考入四川省高等学校(四川大学前身),1916年大学毕业后回武胜县任高小校英语和经学教师。

陆殿舆曾任涪陵四中、达县师范、武中校长。1922年秋到合川中学任教。1924年春任重庆联中英语教员。1933年任江安县教育科长。1935年调任四川省教育厅第三科科长,1942年调任省立达县师范校长,1944年调回原籍任武胜中学校长。1949年上期在省渝女师任班主任兼生物课,1950年在国立实验中学任语文课。1951年—1958年,任重庆十三中学语文课教研组长,1962年满71岁退休。

陆殿舆一生中,还曾作过编辑、旅游书记,师秘书长,统征处长,教育局长,教厅科长,省政府督学,参加过创建四川教育学院等工作。陆殿舆门门学科精通,擅长英语,尤其是对中国古典文学造诣很深。陆殿舆退休后,勤奋著述,著有《拙庵诗祰》、《明史新评》、《左氏新评》和《晚睛笔记》,并且审阅了《北碚志祰》,发表了许多文史方面的文章。

孙绍麟(1902—1930),男,中共党员。四川武胜熊家场(今复兴乡今金牛镇)人。1920年夏考入遂宁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次年转入重庆川东师范学校学习。1924年,孙绍麟参加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次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1月,孙绍麟投考黄埔军校,在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第三期学习。期间,同罗瑞卿、程子华等积极参加党组织领导的革命活动。1928年3月,孙绍麟在团务局内建立了中共武胜团务局支部,有党员6人,由他任书记。同时又在青岩、龙女、万善等地发展党员。同年5月,经上级批准,中共武胜县特别支部(简称中共武胜特支)成立,隶属中共四川临时省委,由中共合川县委代管。特支成立后,他在熊家场、饭店场(今万善镇)、兴隆场(今万隆镇)一带组织“农会”,发展会员50人,壮大武装力量,为合川暴动和遂蓬起义作准备。

孙绍麟到本县复兴乡担任民团大队长。为了改造和掌握这支武装,他争取到了民团团总熊嘉谋。熊在孙的帮助教育下,提高了觉悟,多次配合党组织行动。

孙绍麟在1928年下半年至1929年8月期间,先后在万善乡(今万善镇)、青岩寺(今龙女镇)和复兴乡一带夺取地主的枪支弹药和财物,支援合川、遂蓬武装斗争。

1929年9月,孙绍麟受中共四川临时省委派遣,转移到苗族、土家族聚居的彭水县工作,任中共彭水县委宣传委员。

尹子勤(1890—1960),男,民革成员。四川武胜真静乡人。1915年,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

1915年12月25日,蔡锷在云南发动讨袁护国战争,尹子勤立即投奔到广东肇庆护国军都督司令部,历任排长、连长。后尹子勤即返川,任四川第三师团长,1924年1月,尹子勤再赴广东入粤军总部任高级参谋。蒋介石背叛革命后,尹子勤在上海、北京从事反蒋活动。“九·一八”事变后,尹子勤积极投入对日斗争。

1932年4月29日,参与刺杀了日本陆军省次官、关东军司令兼驻上海派遣军总司令白川义则。

抗战全面爆发后,尹子勤任华北抗日第九军特派员。1940年,陈立夫派尹子勤打入汪伪政权财政部和特工总部。尹子勤定期将“专报”派人送到重庆。由于军统人员出卖,尹子勤被日本宪兵抓捕。直到抗战胜利才被释放。

1948年1月1日,尹子勤参加了民革组织,并在上海秘密开展反蒋活动。同年5月,根据民革安排,尹子勤返回四川开展地下工作。6月,尹子勤在川东武装起义失败后,化装逃成都。1949年7月,尹子勤到重庆与杨杰商量武装起义,不幸被捕,关押在中美合作所白公馆看守所。1949年11月27日大屠杀结束后,尹子勤等17名志士成功逃出。

解放后,尹子勤在武胜县政府做征粮、肃匪工作,后任川北行署参事、四川省政府参事室参事。

陈晓岚(1900—1975),男,四川武胜烈面镇人,中共党员。出生在一个封建豪门家庭。其父陈岚轩,儒生。1921年,陈晓岚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同年,加入了李大钊创办的早期组织,接受马克思主义。在李大钊的领导下,从事革命活动。

1925年8月,陈晓岚在北大沙滩红楼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陈晓岚等人联合在京的川籍进步青年,成立“四川青年社”。1927年2月,国民党北京市党部改选,陈晓岚当选为候补监察委员。

1929年底,陈晓岚离开故土,远涉重洋,前往法国、德国留学。因来往信件受到检查,中断了与中共党组织的联系。在德期间,陈晓岚勤工俭学,获德国高等工业学校联合考试合格证书,并在德国郎格造纸厂、西门子电缆纸厂及高级印刷厂实习,后又到芬兰科第卡化学木浆厂实习等。1933年回国。

不久,浙江嘉兴民丰造纸厂聘请陈晓岚为造纸工程师,他改革工艺,试制成功薄白纸板。1935年又试制成功了工艺较为复杂的卷烟纸,在全国属于首次。此后,民丰造纸厂的卷烟纸不断改善,大量生产,畅销东南五省,盛极一时。

抗日战争爆发后,陈晓岚回川,主持重庆四川造纸厂和云南云丰造纸厂的筹建工作。四川造纸厂并入嘉乐纸厂后,于1938年成立嘉乐纸厂股份有限公司,陈晓岚任厂长兼总工程师。

1946年秋,陈晓岚任民丰造纸厂厂长,并兼任两厂的副总工程师。在陈晓岚等人的努力下,民丰、华丰纸厂名扬中国造纸界。

解放后,陈晓岚先后任华东工业部顾问、轻工业部华东办事处造纸室总工程师、轻工业部设计公司总工程师、轻工业部造纸设计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第一轻工业部北京设计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造纸学会第一副理事长等职。

陈晓岚为我国造纸工业的兴盛和发展,立下了卓越功勋。

王璞((1917—1948)),男,中共党员。湖南省湘乡县人。先后任中共韶山特别支部委员、湘乡县委委员兼韶山区委书记、湘宁中心县委常委、组织部长、中共重庆市委书记、川东临委书记等职。

1940年,王璞奉命转入四川,受中共中央南方局组织部钱瑛的直接领导。次年夏,王璞奉调川东地区工作,以经商为掩护,在川东、川北等地从事秘密革命工作,后又负责中共上川东地委工作。

1946年4月,王璞任秘密建立的中共重庆市委书记,负责党在重庆市的工作,兼管川东地区党的工作。1947年9月,省委成立中共川东临时工委,统一领导上川东、下川东、川南及重庆等地区的工作,由王璞任书记。1946年底,中共川东临工委决定成立中共上川东地方工委,由王璞兼任书记。积极筹划武装斗争。

王璞筹划领导了上川东农民运动与武装斗争。在短短的七八个月中,中共上川东地工委领导的华蓥山周围10多个县的农会会员发展到3万多人,在一些乡镇建立起两面政权,控制乡保武装,并从各方面筹集枪弹建立了一些地下武工队,秘密武装达5000余人。

1948年8月中旬,广安县代市、观阁起义率先发动。继后,武胜三溪起义、岳池伏龙起义爆发。8月25日在合川金子、武胜真静和三溪同时发动起义,王璞兼任西南民主联军川东纵队第四支队政委。

9月2日,王璞率队与蔡衣渠、蒋可然等领导的第八支队部分队员汇合。9月7日,起义部队被国民党警察部队三面包围,黄昏时,王璞起义部队领导人在寨上研究对策。一个起义战士修理手枪时不慎走火,子弹射入王璞下腹,当场昏倒。立即用白药敷住伤口,起义部队拟将他送到嘉陵江边,转赴重庆抢救。但因敌人火力过猛,两次都未冲出寨门。待天黑后,第三次突围时,王璞已因失血过多而停止呼吸。部队撤退时,将王璞遗体抬下山寨,藏入石岩洞中。次日,敌人发现王璞遗体,残暴地将其头颈割下,挂在石盘场口示众。事后,当地农民就地掩埋了王璞遗体。

1957年9月,中共重庆市委、武胜县委将王璞遗骨移葬于武胜县烈士陵园,立碑纪念。

罗忠恕(1903—1985年),男,字贯之,号之道,武胜县烈面人。1913年毕业于北平燕京大学研究生院。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民进四川省委员会顾问和成都市委联络员。

罗忠恕青少年时代在南充、阆中、成都等地求学,参加过五四运动。1931年,先后任华西大学哲学系讲师、副教授、教授、教务长、文学院长。1937年留学英国牛津大学,研究中国和西方哲学。1946年担任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哲学顾问。1948年,返回祖国,担任华西大学文学院长、哲学系主任。

罗忠恕是一位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哲学、心理学学者,他熟悉英语、还懂法语、德语。对实验心理学、希腊哲学、荀子哲学、哲学与现代教育等有较深研究。他在担任教学工作的同时,还勤于著述。写出的较多论文,曾先后在国内外报刊发表,重要的有《孟子的心理学思想》《荀子的唯物主义心理学思想》《英国的教育概况》《中国古典心理学》等。

罗忠恕在推动国际文化交流方面有较大贡献。1939年11月,在英国牛津大学倡议成立“中英大学文化合作委员会”,后又在剑桥大学成立了“剑桥大学与中国大学合作委员会”。1942年与名教授蒙文通等人在成都组织“东西文化学社”,他被推选为社长。任职期间,他约请国内学者张东荪、冯友兰、梁漱溟、邵子力诸人,以及国外学者泰戈尔、罗素、杜威、爱因斯坦参加“东西文化学社”,亲自主持学术讲座,交流东西文化。后又在成都华西后坝成立东西文化交流所,经常集会讨论有关世界学术和文化交流问题。1945年4月,在美国旧金山起草了有关联合国文化交流意见书,提出教育、科学、文化合作规划。其主要建议在联合国宪章中都得到了体现。建国后,罗忠恕参加了多种形式的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向国外学者、友人及留华学生介绍新中国的巨大变化,交流有关学术、教育、文化及人口问题的意见,讲授中国古典哲学和心理学,深受欢迎。

来源:武胜县地方志办公室 更新时间:2019-07-04 15:38:32 浏览次数:
终审:李群花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