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名镇名村>详细内容

【方志四川•历史文化】陈伟平 曾为志 ‖ 客家移民与罗泉古镇

作者:陈伟平 曾为志 来源:《华西都市报》(2019年3月7日) 发布时间:2019-03-17 21:46:07 浏览次数:1813 【字体:


 四川资中县罗泉古镇,古称罗泉井,被誉为“川中第一龙镇”。从空中看,古镇宛如一条巨龙,傍着珠溪河蜿蜒飞腾,龙头、龙颈、龙身、龙尾、龙爪清晰可辨。龙头由河东街、盐神庙、城隍庙、川主庙、南华宫、子来桥组成,盐神庙是龙冠。龙颈由老街构成,内有万寿宫、鼎兴宫、胡范渠书院等众多明清建筑。龙身由顺成街、中顺街、广福街组成,街内有天上宫、巧圣宫、胡范钦住宅等。龙尾由兴隆街组成。龙爪则由半山上的四维书院和珠溪河东面的禹王宫组成。

罗泉古镇历史悠久。相传三国时,诸葛亮曾在此山上扎营,后因连续干旱,河流断流,大军无水可饮。诸葛亮遂派兵在珠溪河边凿井取水。不几天,凿井成功,诸葛亮见井中泉水清澈,入口甘甜,又见井口似箩筐,便命名为箩泉井。后来全军一共凿开4口大井,即后来的桂花井、大坝井、花园井、观音井。传说清朝时,一“罗”姓官员将“箩”字上的竹头去掉,改为“罗”,并将罗泉井作地名使用。再到后来,民间又将“井”字去掉,俗称罗泉。

另有一种说法,宋代此地即有一座寺庙叫罗泉寺,该寺毁于明初,场镇得名源于寺庙名。真相被历史的尘埃掩埋,众说纷纭。

罗泉复兴移民入川与盐业恢复

罗泉,走过1700多年的风雨,是一座因盐业而兴又因盐业而衰落的川中古镇。这里现存一座全国唯一的盐神庙,庙中供奉着盐业祖师爷管仲。罗泉地交仁、资、威三县,盐井开凿历史悠久,从秦代以来就是四川重要的产盐区。“始于秦、兴于宋、衰于明、复于清”,是其发展历史的高度概括。

 盐神庙

明末清初的浩劫,使罗泉人口锐减,盐业生产陷于停顿。直到康熙年间,由于湖广填四川运动的推动,各省移民涌入罗泉,才使罗泉重焕生机。

雍 正 七 年(1729),为了管理盐务,清政府在罗泉设立了资州分州衙门,由从六品的同知驻扎。光绪《资州直隶州志卷八·食货志》:“雍正七年,于罗泉置分驻州判衙门,监理盐政。”

如此高的建制,在四川可谓绝无仅有,就连当时的富顺自流井也才只设立了分县衙门。极盛期的罗泉,井架矗立,车马辐辏,来自仁寿、资州、威远等地的物资在此汇聚,商旅不绝于道。

据不完全统计,清末罗泉所凿盐井约有1515口,所产食盐远销成都及藏区,盐业之盛毫不亚于邻近的富荣盐场。

推动罗泉盐业和场镇复兴的主力中,首当其冲的是数以千计的外省移民。尤其是来自闽粤的客家移民和来自湖南的湘籍移民,其中广东客家移民数量最多。

根据罗泉的南华宫《万年灯碑》记载,当时移入罗泉的粤东移民有17姓之多。这些客家人占据了罗泉最主要的盐井,借助盐业的发展集聚了大量财富,钟氏家族的第二代钟太琇就是其中的代表。

万年灯碑

钟氏宗祠彰显家族繁盛的历史

钟氏家族来自广东镇平曹田尾,始祖钟昌琼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来到罗泉。钟家最早以佃耕为生,钟昌琼除农业外还兼做乡村医生,悬壶济世,在罗泉号称“善人”。

他的次子钟太琇头脑灵活,不愿终生困于垅亩,将眼光投向了罗泉丰富的盐业资源,将资本悉数投资于盐井的开凿,成为罗泉盐业最早的复兴者之一。

由他创立的同福灶是罗泉镇最大的盐灶之一,从清代一直繁盛到民国时期。当时钟氏族人修建的钟氏宗祠保存至今,其规模宏大,山门气势非凡,无不彰显着家族繁盛历史记忆。

同时,致富的盐商家族将大量金钱投入到罗泉城的市镇建设中,沿珠溪河自上而下,南华宫、盐神庙、城隍庙、东岳庙、鼎兴宫、万寿宫、禹王宫夹河对望,飞檐斗拱,琉璃生辉,九宫八庙一寺的古镇格局得以形成,其繁荣程度可比州城。

罗泉钟氏祠堂

 在罗镇宫观中,保留下来大量的捐款碑刻,而位列捐名前列的多是钟、潘、林、曹几个客家大姓。目前在罗镇碑刻中,最早记录客家人参与重建庙宇的是东岳庙《重修观音殿小引》碑。

东嶽庙

该碑树立于乾隆末年,在题名中,钟昌琼和他的3个儿子以12千文的捐额位居榜首,位列第二者捐款1600文,钟氏捐资远超其他会首数倍。

在道光二十六年(1846)城隍庙的《重修城隍祠两庑碑》中,来自林氏、潘氏、钟氏、张氏的绅耆构成了建修的主力,承担了大部分资金,见证了盐商家族和古镇繁华的相生相存。

返川粤 客家移民曹玉辉的创业史

 在古镇的复兴中,留下了许多艰辛创业的故事。这些故事中既有如钟氏始祖钟昌琼一样,在罗泉行医济世,后来发家致富,千里还乡购置祭田的孝义典型,也有如潘氏始祖潘文龙一样,年过七旬,还携带四子一孙,徒步入川的创业先锋。
  不过,最感人的故事,还是出自于曹氏家族。曹氏祖籍广东平远热水乡,雍正五年(1772),曹玉辉“日夜忧思,人稠地窄”,决心入川创业。他历经千辛万苦,来到罗泉井“佣工营生”,靠着“殷勤强健,忠实纯厚”的精神,在罗泉站稳了脚跟。

一、运送金骸 家仆竟因劳而死

 根据罗泉《曹氏族谱》记载,他“每逢农忙之时,日值工粟盈斗”。生活稳定后,曹玉辉想起远在广东的家人,又徒步返回广东接来母亲刘氏、妻子刘氏和弟弟曹玉彩,一家人得以团聚。

经过打拼,到雍正十三年(1735)时,曹氏一家已经存有花边银一百六七十两,遂在乾隆四年(1739),约来罗泉的同族兄弟曹德先,从当地胡氏手中,买下位于罗泉井老鹳嘴田土一股,册名“曹辉兴”,载粮八斗。

其中,曹玉辉出资160两,曹德先出资192钏。曹玉辉占业三分之二,曹德先占业三分之一。两人在新业各修一四合院,上下相依。这就是今天的曹家上下院子。

客家人崇拜祖宗,敦族睦宗。想到远在广东的父亲坟墓无人祭扫,每逢清明,曹玉辉兄弟都寝食难安。乾隆二十八年(1763),曹玉辉决定第三次返回广东,将父亲曹赞勋、大娘曾氏的骸骨背入四川。

族谱记载,这次返程“任千辛万苦,不辞跋涉,历经险远,得以承先裕后”。为了运送金骸,这一次,曹玉辉和堂弟曹德先从广东携带了一名家仆同返。

该家仆一路上尽心尽责,历经艰辛,待回到罗泉后,竟因劳而死。为纪念这位无名忠仆,曹氏族人特别将其安葬到曹氏祖坟之侧,褒奖其义。

今天,我们仍可看到曹氏祖坟的布局与广东原乡客家墓葬丝毫不差。坟墓墓堂合围,向内聚集,宛似客家民居围龙屋,体现了客家人的家族凝聚力。可惜的,忠仆的坟茔已被农田开垦侵蚀,湮没不见。只有他的故事还在曹家后人中传颂。

曹氏祖坟曹赞勋墓,忠仆就葬在坟侧。

这段5000多里的路途,曹玉辉竟然往返了3次,在整个巴蜀地区难得一见。正如《曹氏族谱》所言:“广州老屋至罗泉,路有五千三百四十里之遥。玉辉三次来回罗泉至广州,可见千辛万苦,不辞跋涉,历经险阻,得与承先启后,使我族落担蜀地。凡为子孙者当念我祖我宗贻谋燕翼之情,深刻于骨,刻骨铭之于心也。”

二、族谱记录 往返川粤两地路线

为铭记来川创业的不易,曹氏后人将其往返的途程详细地记录到族谱中,代代传颂,成为我们今天感受填川移民真实经历的最珍贵资料:

水路:资中搭船走泸州到重庆(12日)、到宜昌府(10日)、至湘潭县(8日)、到萍乡县(16日)、再走旱路过山(60里)到庐墟上船至樟树镇(8日),再转江乘船到赣州府(16日)、再船至会昌县到筠门岭(12日)、上岸到广东平远县热水乡(240里)。

旱路:罗泉120里,资州府90里,内江县120里,隆昌120里,永川县120里,走马岗90里,重庆府关口140里,善背陀120里,羊鹿口110里,培州关口(进小河)走羊角七120里,中坝嘴80里,到彭水县160里,郁山镇140里(川湖交界),黔江县220里,来凤镇360里,永定县180里,慈里县180里,常德府大关口180里,龙扬120里,沿江县180里,长沙省关口220里,湘潭县90里,醴陵120里,萍乡县100里(江湖交界),远州府140里,分宜县140里,吉安县180里,赣州府大关口420里,会昌县420里,均门岭100里,城江县80里(广江交界),平远县120里,热水乡100里,老屋。

这份珍贵的行程表,反映了当时客家人移民迁川、往返川粤两地的路线,是研究移民历史不可多得的文献资料。

其实,除了曹玉辉,其族兄弟曹德先的入川经历也可圈可点。

曹德先的父亲叫曹子熙,雍正五年(1772)同曹玉辉一样,投身于入川的滚滚人流中。不幸的是,曹子熙在半途突发疾病亡故,留下了续弦古氏和3个儿女。

虽然身处异乡孤苦无依,但古氏意志非常坚定,决心继续前行。她将丈夫的骨灰背负在身,携子带女,历经艰难,最终来到罗泉落业。彼时,曹德先不过18岁,其妻刘氏才17岁。

就是这位坚强的女性,“十有三年以来,坚耐矢志,操作勤俭,日积月累,存有十余金。”最后帮助儿子曹德先于乾隆四年(1739)与同族兄曹玉辉购置了老鹳嘴田地,成为曹氏家族世代尊崇的开基祖母。

曹氏族谱有云:“慈顺留题古氏颁,于归进旺岂偷闲。迁移锦地离乡井,现出青云去故关。一路艰辛诚万苦,半途而度历千山。携男得穴持家务,配女名门把婿删。”

乾隆二十八年(1763),曹德先和曹玉彩同回广东,把生母蓝氏的金骸背入四川,同父亲合葬于罗泉老鹳嘴。

罗泉全景

由于生产工艺等原因,罗泉的盐业渐渐凋零,风光不再。新中国成立后,客家移民也慢慢丢失了客家话,客家记忆渐渐淡去。

只有那些石碑的铭文、泛黄的家谱还记载着这段历史。偶尔坐在茶馆里的老人间或还谈起这些家族往事,往事就像冬日里无声流淌的珠溪河。

来源:《华西都市报》(2019年3月7日)


文:陈伟平 曾为志

图:曾为志


来源: 《华西都市报》(2019年3月7日)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