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乔进双梅:传承彝绣匠心不泯 发展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2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刊
乔进双梅
传承彝绣匠心不泯
发展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乔进双梅
彝族,四川省马边彝族自治县人,四川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彝族手工刺绣传承人,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2020“中国非遗年度人物”。自幼学习彝绣,18岁就因“绣资”出众享誉县城。让彝绣走出深山,让彝族妇女通过彝绣脱贫致富,是她长期以来的梦想。
彝绣少女
1981年8月,乔进双梅出生在四川马边彝族自治县。从小在母亲的耳濡目染之下,她喜欢上了彝绣,并跟着母亲学习刺绣。彝族女子善于刺绣,能否绣出美丽的服饰,以前是衡量彝家女子是否心灵手巧的重要标志。一针一线,蕴含着彝家女子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彝族刺绣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国以前,与原始绘画、记事符号、服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陈寿《三国志》记载:公元223年,诸葛亮拜“叟帅”孟获、孟琰、爨习为将,其夫人在蜀习得汉绣,传授昆叟女子,形成彝绣。
母亲发现乔进双梅从小就对彝绣有极高的天赋,她对色彩的分辨,对天地日月的模仿,对自然万物的感触,都高于一般的绣娘,于是对她用心栽培。凭着过人的天赋,乔进双梅18岁一战成名。
读中专时,乔进双梅选择了服装设计专业。就在她以为能进行深造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打乱了她的学习计划。母亲因病双眼失明,一人在家,无人照料,家中也没有钱继续供她读书了。
乔进双梅决定回家创业,能挣钱的同时还能照料母亲。她四处奔波把各村妇女的绣品收集起来,在县城繁华街道租的隔间里售卖,然而人群来来往往,却鲜有人驻足而观。冷清的生意打击了她的自信心,通过寻找原因,最后她才意识到原来是绣品缺乏实用性以及绣娘的技艺高低不一。
在她正准备放弃时,事情迎来了转机。县妇联了解到她的困境,决定施以援手,帮助乔进双梅创业之路慢慢步入正轨。
用彝绣“绣”出致富奔康路
让彝绣走出深山,让彝族妇女通过彝绣脱贫致富,是乔进双梅长期以来的梦想。在县妇联的帮助下,她带着村里的妇女去学习苏绣和湘绣的技法以及创新之处。这趟学习之旅收获颇丰,除了开阔视野,还学会了如何完善自己的绣品。彝绣要走出大山其实是件很难的事情,没有知名度,没有销售渠道,市场小,这些都是乔进双梅需要解决的问题。
2015年,在马边县妇联支持下,她筹集了2.5万元的启动资金,在玛瑙村苗寨成立了马边首个刺绣专业合作社——马边花间刺绣合作社。绣花加民间组成“花间”,招募大量会刺绣的妇女,同时教马边县不会刺绣的妇女学习彝绣,并收购她们的作品进行推广。
为了开拓市场,乔进双梅跑遍了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从南到北的繁华大都市都去过,花光了积蓄。但努力没有白费,她最终推出了受市场欢迎的绣品,这类绣品既保留了彝族刺绣的风格,又结合时尚进行了创新,色彩鲜艳,一经推出,好评如潮。
疫情期间,因为人流量的减少,她和团队想到了直播售卖,但开始直播时也遇上了一些困难,直播间人少,个人直播技能不成熟,每天能卖出的刺绣也比较少。但她和团队没有放弃,不断调整策略,即使直播间一个观众也没有,主播也还是激情满满。疫情也没有阻挡她教授彝族妇女刺绣。依靠网络技术,她通过微信、QQ等软件,连线教彝族妇女刺绣,并指出她们的不足之处。
“小小手中线,在她手里绣出了一片彝族壮丽的山河;件件艺术品,在她心中奏响了一首共同富裕的赞歌。”这是她获得2020“中国非遗人物”的颁奖词。她不仅用自己手中的线绣出彝族壮丽山河,她还带动整个地区的彝族人民一起绣出美丽山川,把她们的作品传遍海内外,带领大家走向共同富裕。
带领大家走向共同富裕的想法,很早就在乔进双梅心中萌芽了。马边彝族自治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小凉山区,一直是落后地区的代表,很多村民外出务工就是因为留在当地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当地以小农经济为主,又因为地理位置比较偏僻,大多数人收入较低。
她认为自己既然能够通过彝族刺绣致富奔小康,其他妇女一样也可以。2015年至2021年间,马边花间刺绣的妇女不断发展壮大,共计3000余人参加了彝绣培训,800余名妇女“零投入”实现居家灵活就业,她让家乡妇女“背着娃娃,绣着花,养活自己,养活家”的梦想照进了现实。
如今,乔进双梅朝着更大的目标前进,准备成立一家更大的彝绣加工厂,召集更多的绣娘加入到手工创业中。同时她还希望能通过彝族刺绣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其他彝族产业走向世界,实现全地区的共同富裕。
让彝绣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彝绣传承千年,2008年6月7日,彝族刺绣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马边彝族刺绣技艺第五批次入选县级名录批次级别。2021年2月26日,乔进双梅当选2020“中国非遗年度人物”。
彝族刺绣形制丰富多样。颜色上,以黑、黄、红三大原色为主,其他颜色多作点缀和勾勒,色彩多元化;图纹上,主要以器物、人物、植物、动物等图案为主;针法上,有盘绣、贴绣、补绣、压边绣、剪贴绣,样式立体,多元化。
彝族刺绣虽然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独具特色,但是目前其保护、利用、开发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乔进双梅认为,目前虽有妇女在学,但因绣娘制作熟练程度不同,绣品质量参差不齐,品控标准难以把握,前来学习的妇女更多还是愿意外出务工,留在村子里的人不多。再加上合作社之间未能实现产业集群化发展,文创产品同质化严重,与旅游业态融合不深。
她积极想办法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在当选人大代表期间,多次身着彝族服饰前往人民大会堂,在各大媒体面前展示民族特色,力争扩大宣传,也不断提出利于民生发展的提案,全心全意解决马边县人民所遇到的困难。
乔进双梅深切感到,有传承才有发展,人才是活态传承的载体,只有留住年轻人,优化目前彝绣传承人不合理的结构,彝绣才能得到发展。从2017年起,她在不断教授周边妇女彝绣的同时,还带着“女子绣班”走进当地小学开展培训。这样做不仅能带领当地妇女通过彝绣脱贫致富,还能让彝绣文化不断发扬光大、代代相传。
“不仅能让彝族孩子从小掌握一门技艺,还可以传承并发扬我们本民族的文化。”她觉得小朋友学习彝绣,能够从小就掌握一门手艺,长大后生活也多一种选择,还能够传承并发扬彝族的文化。孩子代表着未来,从娃娃抓起是有必要的事情。
乔进双梅说,她今后的目标是,积极传承彝绣服饰文化,让刺绣文化发扬光大,代代相传,不断推陈出新,不断研发新产品,不断设计出新的花纹、新的图案、新的款式。
在彝绣里,有很多纹案,像日月、星星、鸡冠、云彩、波浪、牛角、羊角、马牙、彩虹等,这些图案比较完整地保存了彝族的文化特征,是彝族文化的符号载体。所以她认为这些彝族文化的代表性元素是不能丢的,创新也要在原有民族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具有传承性和寓意性的元素更不能舍弃。
创新出来的绣品一定要和时代接轨,与市场接轨,积极地去拥抱市场。她想通过网络宣传和电子商务等方式,进一步开拓市场,寻找增收致富的渠道、门路和增长点,做大做强产业。梦想把彝绣销往全国各地,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彝族文化,让彝族文化流传下去。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彝绣与时尚的结合是推进彝族刺绣活化利用的重要途径,在彰显民族审美意向的同时,时尚的设计又能抓住年轻人的目光。关于如何增强非遗传承活力,乔进双梅也在积极探索。她认为不能一味迎合市场,而是挖掘彝绣的经济价值的同时,对于彝绣的文化也要做好保护传承与创新性发展。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2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刊)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口述:乔进双梅
整理:《巴蜀史志》编辑部 天下志鉴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