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人物>详细内容

【人物】卓琳:伟人身边的贤内助

作者:姚贤玲 来源:炎黄春秋杂志社 发布时间:2025-04-13 15:43:15 浏览次数:149 【字体:

卓琳:伟人身边的贤内助

姚贤玲


卓琳,原名浦琼英,1916年4月出生于云南宣威。父亲浦在廷不仅是云南宣威火腿罐头的创始人,更是一个抱有“实业救国”理想,积极拥护、支持、参加革命事业的热血志士。

浦家是一个大家庭,浦琼英这一辈,仅叔伯姐妹就有十三个,上面还有许多姑姑、姨姨、婶婶。在这个大家族中,妇女是没有地位的。浦琼英自幼看到自己身边的姑姑、姐姐,因生活不能独立、婚姻不能自主而饱受痛苦,萌生出对封建制度的反抗意识。后因家中生意越做越大,浦在廷决定举家迁往昆明。在那里,浦琼英与两个同胞姐姐浦代英、浦石英一起入昆明第十五小学读书,之后又考入了省立女子学校—昆华女中。

1927年2月,浦琼英的四哥浦承绪从日本留学回到昆明。在日留学期间,他认识了共产党人艾思奇、廖承志、郑易里,接受了他们的许多革命思想,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浦承绪认为革命还是要回到祖国,于是,在日本一年后,他便回到了家乡云南。浦承绪带回了许多革命书籍,并为姐妹三个订了一些公开发行的进步刊物。在哥哥浦承绪的影响下,浦家三姐妹开始接受革命思想的启迪。浦代英参加了昆明青年学生读书会,经常带着两个妹妹偷偷去贴标语、散发传单。

1931年,擅长短跑的浦琼英作为云南省体育代表团女子少年组短跑选手,随团一起到南京参加全国运动会。他们从昆明出发,需经越南到香港,然后再从香港经上海到南京。刚抵达香港时,九一八事变爆发了,日寇大规模入侵中国,占领我东三省。国难当头,运动会被迫取消,代表队只好返回云南。但十五岁的浦琼英做出了到北平去念书的决定。她给家人写了一封信,在征得家人同意后,到北平读书。

初到北平,浦琼英暂时借住在远房表姐李含珍那里,后来又搬到基督教女青年会宿舍。在春明女中补习了一段功课后,考入了北平第一女子中学。摆脱了封建家庭的束缚,她在北平愉快地学习生活,但国难当头,民族危亡感冲击着每一个青年人的心,浦琼英也不例外。

1935年12月9日,北平数千名学生高喊着“不当亡国奴”的口号走上街头。在游行队伍里,19岁的浦琼英也发出了自己愤怒的吼声,与手持木棍、高压水枪的军警搏斗。参加“一二·九”运动,使浦琼英的思想产生了一个质的飞跃,为她走上革命道路奠定了基础。

1936年,20岁的浦琼英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北京大学物理系,成为云南省第一个考上北大的人。这一年,她的姐姐浦代英、浦石英也到北平上学,姐妹三人又聚在了一起。大姐浦代英在党的地下组织的引导下,参加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

在北平读书时的卓琳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愤怒、悲痛充斥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姐妹三人已无法安心在北平读书了,商量到延安去。当时,二姐浦石英正在住院,大姐先一步奔赴革命圣地延安,浦琼英则留下来陪二姐,等其病好一些,再一同去延安与大姐会合。

大姐走后,为免受日本兵的侮辱,浦琼英把二姐从医院里接出来,和几个朋友躲进一户有钱人家的宅院里。住了几天后,大家觉得应该想办法离开北平。他们制定了一个路线,先想办法去天津,然后乘船到青岛,从青岛再到济南,从济南再想办法到西安,从西安到延安就相对容易了。于是,他们脱下学生装,化装成普通老百姓的模样,离开了北平。

辗转到了西安,他们找到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因为没有介绍信,按规定,八路军办事处没有接待。后来有人告诉他们,西安附近有一家抗日学生招待所,是专门接待到延安的学生的。于是几个人到那里住了下来。一路舟车劳顿,原本体弱的浦石英先天性心脏病复发。

浦琼英问二姐:“我们现在有三个前途,一是在西安上联大,二是回云南上联大,三是到延安,你说哪个好?”浦石英说:“当然去延安,我们千里迢迢从北平到这里,吃了那么多的苦,不就是为了去延安吗?”浦琼英看二姐如此坚决,说道:“那好,你既然有这样的决心,那我们就去延安吧。”

姐妹二人经审查后,被批准到延安。她们与一队青年学生一起,经过七天七夜的跋涉,于1937年11月到了延安。

先期到达延安的大姐浦代英,从抗大毕业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结了婚。浦石英、浦琼英则进入陕北公学,开始了一种全新的生活。几个月后,姐妹俩从陕北公学毕业,浦石英被分配到学校的小卖部工作,浦琼英则被安排到学校图书馆工作。那时候每个星期,学校都要搞一次大扫除,浦石英总是独自一人去扫又脏又臭的厕所。浦琼英问:“别人都在打扫操场,怎么你总是要扫厕所?你身体不好,厕所里空气不好,影响你的健康,再生病怎么办?”浦石英说:“我自愿的,你别管我。”浦石英对自己的严格要求,被同乡张煜看在眼里。一天,张煜来找浦石英姐妹俩,说石英可以写入党申请书了,琼英还差些。

听了张煜的话,浦琼英下决心要努力入党。从此以后,她各方面都严格要求自己,工作上积极上进。不久,她就和姐姐石英一起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

入党后,因浦琼英聪明好学,又活泼开朗,组织选调她到一个特别训练班学习,准备以后派她到日本占领区从事抗日工作。在特训班,浦琼英改名为“卓琳”,特训班结束后,被分配到延安保卫处工作。

1939年夏天,邓小平从太行山回到延安,参加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开会期间,他和分管保卫处的邓发住在一个窑洞。俩人同姓,又曾在上海一起共事,私交甚好。

看到已三十多岁的邓小平还是单身,邓发萌生了为邓小平物色对象的念头。期间,活泼聪慧的卓琳吸引了邓小平的注意。因卓琳是曾希圣家里的常客,于是邓发请曾希圣出马说媒。一天,趁卓琳来串门,曾希圣对卓琳说:“卓琳,有人可是看中了你,想跟你结婚,你愿意不愿意呀?”曾希圣话音刚落,卓琳就直摇头:“我现在可不想结婚,我才二十二三岁,我想先工作几年再说。”曾希圣并没有罢休,再见到卓琳,又旧话重提,告诉卓琳,看上她的人是邓小平,是个经过长征的有资历的同志。卓琳并不太清楚邓小平是何许人也,还是没有同意。

虽然两次失败,但邓小平并没有灰心,打算亲自找卓琳谈一谈。于是,还是在曾希圣家,两个人见了面。邓小平毕竟年龄大些,处理事情更加成熟。他诚恳地对卓琳说:“我这个人,年纪大了,以前有过两次婚姻,这个情况她们都跟你讲了吧?现在在前方作战很辛苦,一直也没有时间考虑婚姻大事,这次想利用开会的机会解决一下这个问题,认识你以后,我觉得我们很合适,想跟你结婚。曾希圣夫妇和你谈了,你不愿意,我现在亲自跟你谈一谈。我这个人不太爱讲话,年龄也大你十二岁,这是我的不足,我希望在别的方面能够弥补。”

邓小平一席直来直去的话倒让单纯直率的卓琳没了主意。那天晚上,卓琳久久不能入睡,她想:“这个人托人说了几次,都让我拒绝了,现在又亲自找我谈,还说了自己的缺点,说明他很有诚意,他曾留学法国,也是个知识分子。”考虑到邓小平有文化,又很诚恳,卓琳决定答应他。

1939年9月,正是一年收获的季节,邓小平与卓琳也收获了他们的爱情。在延安杨家岭毛泽东的窑洞前,一场别开生面的婚礼在那里举行。婚礼上一共有两对新人:一对是邓小平与卓琳;一对是孔原和许明。毛泽东、刘少奇、张闻天夫妇和李富春夫妇参加了那天的婚礼,吕璜、邓涛作为卓琳的闺中好友也被邀请来了。

邓小平与卓琳在延安

婚后不久,邓小平便带着卓琳离开延安回到了太行山。战友们看到一对新人,都为他们高兴。在太行山,卓琳在八路军总部担任妇女训练班的队长,负责给各县、区、乡培养妇女工作的骨干;邓小平则在辽县桐峪村的一二九师师部。夫妻俩不常见面,只有邓小平来总部开会时,他们才能短暂的团聚一下。时间一长,卓琳有些想念自己的丈夫,当邓小平再一次回来时,卓琳同他说:“咱们结婚了就是夫妻,可是老这样分居,还是没法沟通,不利于相互了解,你能不能回去以后,经常给我写写信。”邓小平问如何写,卓琳说就写写每天都在干什么。邓小平说:“好,我回去让秘书给我打个底稿,印上十几份,每个月给你寄一份来。”卓琳一听忙摆手:“哎呀,那就算了吧。”

后来,经组织批准,卓琳到一二九师师部秘书科工作,终于来到丈夫身边,和丈夫生活在了一起。卓琳性格开朗,爱说爱笑,她对沉默少语的丈夫说:“你的性格是不爱说话,可我很爱说话,现在嫁给你,我有什么想法和看法就不能到外面随便发表意见了,憋在肚子里又难受,所以我只能跟你说,我把我的思想讲出来,你一定要耐心听下去,觉得哪些话不合适,说错了,你可以批评我,我就改,但我说话你得听下去。”邓小平点头答应。就这样,多少年来,他们之间形成了一种习惯,不论卓琳说什么,邓小平都十分耐心地倾听。有时候,卓琳说完总要追问丈夫:“你有什么意见?”邓小平说:“没有。”卓琳不相信:“我的话总是有不合适的地方,你给我提出来。”邓小平说:“我没意见,提不出来。”卓琳说:“那你理解我的想法就行了。”他们就是这样慢慢地沟通,互相理解。

在一二九师,在丈夫身边,卓琳思想更加成熟。尤其通过整风运动,她学习了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触动很大。她认真地总结自己的过去,认识到自己虽然参加了革命,也入了党,但并不等于自己就是一个合格的党员,还有一些缺点需要克服。卓琳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真正成了一个自觉改造的革命者。

1941年,卓琳与邓小平的第一个孩子邓琳出生。生下女儿刚几天,部队又要行军,没有办法,初为人母的卓琳只得忍痛将女儿寄养在一户老百姓家中,留下三十斤小米,当作孩子的抚养费,自己则随部队出发了。随后的几年里,儿子邓朴方、二女儿邓楠相继出世,也被送到老乡家抚养。

邓小平夫妇与孩子们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历经战乱的中国人民终于迎来抗日战的胜利,饱受骨肉分离的卓琳也把孩子接到了自己身边。

蒋介石挑起内战后,邓小平又带着队伍上了前线,等前方部队停下来休整时,才把家属接到部队。这一次,卓琳下决心把三个年幼的孩子带在身边。

重庆解放后,邓小平担任中共西南局第一书记,卓琳也带着孩子到了重庆。新中国百废待兴,干部们都纷纷下乡开展工作,常常好长时间回不了家,自然无暇照顾和教育孩子。看到这种情况,组织上决定办一个学校,解决干部们的后顾之忧,由卓琳担任校长。卓琳不负众望,事无巨细都亲自操办。很快学校建起来了。这些跟着父母漂泊惯了的孩子,开始并不适应学校的生活,很是调皮。卓琳决定先拿自己的孩子“开刀”,狠抓纪律。那时,邓朴方十分淘气,常带头“闹事”。中午午睡,老师在,朴方就闭着眼装睡,老师一走,就领着孩子们闹。每到这时,卓琳就守在儿子身边,按住他的手脚,对儿子说:“你不好好睡觉,我就不走,你别再打歪主意。”朴方无奈,只好乖乖睡觉。其他孩子一看,也都不敢再捣乱了。

1952年,邓小平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总理、中央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兼财政部部长,全家也跟着他到了北京。之后,卓琳选择做邓小平的秘书。这并不是一件轻松的工作。邓小平有个习惯,急需办理的、重要的文件,就直接交给秘书,而一些不太重要的,他看完就塞到纸篓里。卓琳就把纸篓里的文件一一整理、登记,还专门腾出一间屋子摆放文件,不许闲人进去,并把这些文件分类装订成册,每过一阵,就将整理好的文件送往机要办公室。在中央存档的文件中,有好多都是卓琳整理成册上交的。

卓琳聪慧好学,青年时代就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北大物理系,因日寇入侵,虽然没有完成学业,但她对知识的渴求却从来没有中断。她还注重对子女的教育,在孩子们很小的时候,就对他们进行科学启蒙。周末孩子们从学校回到家,她总要给他们讲一些科学知识,如核裂变、天体宇宙等。上中学时,有一次邓楠要参加数学竞赛,当时数学习题集非常难买,邓楠从老师那里借回一本,但她一下子又写不完,卓琳便在工作之余把厚厚的一本习题集全部工工整整地抄了下来。在她的教育下,孩子们个个学习优秀,也都学业有成。

在生活和思想上,卓琳不娇惯孩子,不给孩子们灌输等级、待遇等思想,就连他们的父亲是什么职位,也没有告诉过孩子。

“文革”中,邓小平受到冲击。看到铺天盖地的大字报,孩子们有些紧张。可卓琳相当镇定,丈夫是什么样的人,她心知肚明。她把孩子们叫到一起,给他们讲父亲的历史,讲他是怎样为革命工作的,让孩子们坚信自己的父亲对党是忠诚的。

受父亲的牵连,在北大上学的邓朴方和邓楠都被造反派关了起来。邓楠被放出后,邓朴方仍被限制人身自由,并受到非人道的折磨。不堪屈辱的邓朴方决定以死抗争,趁人不注意,从关押他的三楼跳了下去。邓朴方被送往北大校医院。卓琳到医院去看他。到了医院后,她没有马上进病房,而是跑到休息室痛哭,她实在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陪同的人劝道:“你不能这样,你现在这个样子,让孩子看到更难过,你还怎么安慰孩子啊!”卓琳慢慢擦干眼泪,稳住自己的情绪,为鼓励儿子坚强生活,她没有在儿子面前掉一滴泪。

不久,邓小平夫妇接到通知,下放到江西劳动改造。卓琳除了带了一些简单的生活必需品,只将邓小平常看的书装了几箱子。到了江西,他们被安排到新建县步校的一幢二层小楼里。卓琳夫妇在当地的一个拖拉机厂劳动。拖拉机厂离他们住的地方约有半个小时的路程,每天早晨吃过早餐,夫妻俩就往拖拉机厂走。无意间,他们发现了一条捷径,只不过没有路,可是走次数多了,竟走出了一条小路,后来人们称这条小路为“邓小平小道”。卓琳在厂里的任务是拆线圈,这个活相对轻松一些,可以坐着干。邓小平则是当钳工,站在那里一干就是一整天。那时邓小平已是六十多岁的人了。一天,卓琳发现丈夫脸色苍白,头上冒汗,忙劝丈夫坐下歇歇,邓小平摇摇头:“你知道我为什么不坐吗?我一坐下就起不来了。”

一日,他们接到孩子小姑姑的来信,说邓朴方被送到福利院,境遇十分不好。夫妻俩商量要把朴方接到身边。邓小平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表达了要把孩子接到自己身边照顾的愿望,毛泽东同意了他们的请求。不久,朴方来到了父母的身边。

照顾一个高位截瘫的病人,不是一件轻松的活,更何况是两个年过半百的老人。每天卓琳夫妇在工厂里劳动一天,回来还要做饭、洗衣、照顾病人。为了让丈夫能够多休息,卓琳承担起了更多的家务。在儿子面前,不论多苦多累,她始终表现出一种乐观的状态。在江西的日子,他们过得很苦,为了给插队劳动的孩子们补贴生活费,他们几乎不吃肉,烟瘾很大的邓小平这时烟也少抽了一半。他们还想办法在院子里种蔬菜贴补家用。

“文革”后期,邓小平重新受到启用。他大刀阔斧地抓经济搞整顿,在他主持工作的阶段,中国经济很快有了起色。

浩荡的东风吹散了乌云,阳光洒满大地。“文革”结束后,邓小平肩负着祖国人民的重托,投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而卓琳不论邓小平如何起起落落,都与之荣辱与共,默默守在丈夫身边,辅助丈夫做好工作,照顾好他的身体。

20世纪80年代的邓小平和卓琳

1997年2月,邓小平与世长辞。卓琳把孩子和亲戚家人们召集到一起,动情地说:“你们的父亲去世了,他这一生都是为了这个国家,都贡献给了国家,我们作为他的亲人,也要像他那样,不要给中央提非分的要求,只能低于中央的标准提我们的意见。当初我和两个姐姐出来参加革命,是有我们的追求,有我们的理想,我们是为了妇女解放,为了中国的前途,为了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你们的父辈没有为了个人的荣华富贵活着,而是为了国家为了人民奋斗了一辈子。希望你们不要靠家庭、靠这些背景做一些对不起人民的事,要靠自己的努力,做一个对国家有贡献的人。”

香港回归,是邓小平生前完成的一件大事,到香港走一走看一看,是他的心愿,可是他没能坚持到那一天。1997年7月1日,在香港回归的庄严时刻,人们看到卓琳出现在中国政府代表团中,她是代表丈夫来见证这个伟大时刻的。

2009年7月29日,卓琳在自己93岁时追随丈夫而去。

来源:炎黄春秋杂志社

作者:姚贤玲

来源: 炎黄春秋杂志社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