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人物>详细内容

【人物访谈】42年军旅梦 惊涛骇浪筑军魂‖魏伯良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3-23 20:58:16 浏览次数:2154 【字体: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2年第1期

42年军旅梦 惊涛骇浪筑军魂

口述:魏伯良

整理:《巴蜀史志》编辑部 考拉看看

魏伯良,男,汉族,生于1935年2月,四川省仁寿县曲江乡人。

1950年10月至1953年5月,先后在仁寿县方家区税务所、区公所和县市管会工作。1953年6月,参加中国人民海军,是新中国海军潜水艇学校第一期学员。先后在海军预科学校、潜水艇学校、解放军政治学院、国防大学、中央党校学习;曾担任水兵班长、军士长、部门长、艇政委、潜艇支队政治部主任、快艇支队政委。1985年调任南海舰队政治部副主任(副军级)。1988年调任海军广州基地政委(正军级、少将)。1990年调任东海舰队副政委。1993年当选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95年退休后定居上海,晚年常回故乡。

从4岁念私塾起开始练习书法,并长期不懈坚持艺术创作。20世纪90年代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其作品先后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多家报刊发表,多幅作品被军事博物馆、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等单位收藏。曾在上海、眉山、洪雅等地举办个人书法展。2017年出版《魏伯良书法集》。2021年出版《魏伯良诗联集》。

2017年夏天,魏伯良将军在洪雅县青衣江边留影

1935年,魏伯良出生于四川省仁寿县曲江乡冷家沟的一户农民家里。15岁参加工作。1953年,18岁的魏伯良参加中国人民海军,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潜水艇学校第一期学员。经过两年在校学习,1955年以全优成绩顺利毕业,荣立三等功。被分配上艇后,担任潜艇电工班长。上艇第一年就被评为本专业一级技术能手。

从班长到军士长、部门长到艇政委,再到快艇支队领导,魏伯良在30年潜艇部队生涯中,共服役3型6艘潜艇;由于思想、作风、技术过硬,其间多次立功受奖。1957年3月6日,魏伯良被评为海军首届积极分子代表,在中南海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老一辈中央领导亲切接见。

魏伯良由于工作认真,受到部队党组织重视和培养,先后到解放军政治学院、国防大学、中央党校学习深造。离开潜艇部队后,又担任过快艇支队政委、海军广州基地政委、东海舰队副政委。1988年被授予海军少将军衔,1993年当选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至1995年退休,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部队服役42年。

童年时光 苦难随行

1941年,魏伯良6岁,父亲外出务工,突患疾病,猝然离世。家里的顶梁柱没了,一家人的生活随即陷入危机之中。面对苦难,魏伯良刚过30岁的母亲毅然承担起家庭重任,独自抚养两个孩子。父亲的早逝令幼年的魏伯良体会到生活的艰辛,母亲忙碌的背影和姐姐辛勤的劳作,成为他记忆中最深刻的剪影,全家人的日子一直过得非常穷困艰难。

1948年,国民党政府为支撑其崩溃局面,决定废弃法币,改发金圆券,强制将黄金、白银和外币兑换为金圆券。这项政令使商品流通瘫痪,一切交易转入黑市,整个社会陷入混乱。“钱币”变得越来越不值钱,昨日金圆券最高面额还是100元,今天竟变成50万元,到明天甚至变为100万元。金圆券流通不到1年,形同废纸,国民党政府财政金融陷于全面崩溃。对于底层百姓来说,金圆券的影响非常恶劣。短短几十天,造成市面物资奇缺,物价飞涨,许多老百姓手中一大捆金圆券却连2两盐和1包火柴都买不到。所以当时老百姓都把国民党称为刮民党。

在这种情况下,魏伯良原本贫苦的家庭遭遇更多艰辛,全家人终年辛勤劳作,却也只能靠仅有的一点薄地种出少量收成来解决温饱,苦度饥寒。

农家少年 寒窗苦读

为维持生计,母亲和未成年的姐姐,除白天在地里勤劳耕作,夜晚还要在家里织布纺纱,即使是寒冬数九也不敢懈怠。一年四季节衣缩食,为的是积攒点钱来供魏伯良读书。当时,乡里地主富农有钱人家孩子上学的都很少,就更别说穷苦人家的孩子了。

在母亲和姐姐支持下,魏伯良4岁开始在村里的私塾拜师就读,此后8年从未因学费问题中断学业。从私塾启蒙,到曲江小学,再到仁寿县立中学,母亲的坚持让魏伯良受益终生。直到现在,魏伯良每次谈到自己的母亲,都会感慨地说:感谢自己的母亲,是母亲坚持送他读书,才有今天。至今他仍记得母亲的叮嘱:没有文化就没有未来,会受人欺负。

魏伯良不负母亲和姐姐的付出与期盼,在学校一直保持优异成绩。放学回家后,他积极主动帮助完成家里的农活和家务活。

小学毕业时,魏伯良以仁寿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仁寿县立中学,在乡间引起轰动。一位出身贫苦的少年郎,以毅力和恒心为动力,自强不息地改变自己的命运,不得不引人惊叹。亲友们听到消息很高兴,主动助学,给予帮助。

虽然家庭贫寒、时局艰辛,魏伯良仍格外珍惜来之不易的上学机会,寒窗苦读,勤奋学习,成绩优异。他还特别喜欢书法,从私塾开始,就跟随老师学习。即使缺少纸笔墨砚,魏伯良也坚持在一张纸上反复临摹字帖。每逢学堂举办书法比赛,他都独占鳌头,成绩斐然。贫困艰辛是那个时代的主题,但魏伯良一家从未放弃对生活的希望。战争、饥饿、苦难不曾让他们停下脚步,未来、希望、梦想是他们奋进的源泉。

扎根基层 积累经验

1949年12月28日仁寿解放,随后仁寿县人民政府公开进行干部招考。当时就读于仁寿县立中学的魏伯良看到招考通知后报名参加考试。此次招考内容非定式化,主要包括算术、简历拟写、基础知识问答等。对成绩向来优秀的魏伯良来说,这些知识考核相对容易,于是顺利通过招考,参加工作,由一个贫苦知识青年逐步成长为国家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在乡村基层工作中,“减租退押”、建立农会、清匪反霸等锐意革新的工作拓展并丰富了他的视野。1950年,他通过招聘进入仁寿县方家区税务所工作,第一站就在龙桥乡。也就是在这一年的大年三十晚上,15岁的魏伯良孤身一人打个小灯笼,带着当天收到的大额税款,翻越路途遥远且没有人烟的波铛岭。此地曾是强盗出没之地,一边是碎石常坠的悬崖峭壁,一边是水流湍急的河滩,中间是蜿蜒曲折的小路,既怕强盗拦路抢劫,又怕传说中的鬼怪现身,魏伯良一路小跑,冷风一吹,吓得虚汗直冒。但按规定公款不能留在当地过夜,使命在肩,他没有退缩,硬是大着胆子步行30多里路,安全地把税款如数交到区税务所,又摸黑返回龙桥驻地。此后3年,他相继转入区公所、县市管会工作。年龄虽小,但他工作一丝不苟、兢兢业业、任劳任怨,颇得各级好评。

家国情怀 志存高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成为当务之急。中央决定建立多所海军学校,培养海军建设人才,开始在全国各地陆续招收有志青年加入海军队伍。

魏伯良得知海军征兵信息后欢欣鼓舞,立刻萌发参军意愿。年轻人总是向往外面的世界,渴望穿上军装报效祖国。此前3年基层工作期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魏伯良曾报名参军,但因他是家中独子,不符合征兵条件而被拒绝。对他而言,此次海军部队招收新兵,无疑又是一次参军的机会。年轻的魏伯良身材高大,性格活泼,喜欢打篮球,球技也不错。在一次篮球比赛中,恰遇征兵的解放军军官也参赛,彼此互为欣赏。机缘巧合之下,终于圆了他的参军梦。

“20世纪50年代初的时候,百姓们干活都很拼,年轻人都想往外走,因为我们总想为国家做点事。例如那时各地立县,需要干部,我们都主动报名。抗美援朝时,我们也是踊跃报名。这是一种国家认同感,是那个时代赋予我们的独特情感。”魏伯良将军回忆起过去,认为参军的初心动力是源于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他说:“年轻嘛,总想看看外面的世界,总想学更多的本领,做更多的事。”

砥砺奋进 逆势而上

1953年6月,魏伯良等几百名新兵,来到南京草鞋峡的海军预科学校,接受新兵入伍训练。9月,魏伯良被选拔到青岛市登州路77号“岳鹤兵营”(德占领时期的一处兵营),这里就是新建的第四海军学校——潜水艇学校。在校初期,同学们一面学文化为进入本科学校学习做准备,一面搞劳动挖地基为盖学校打基础,3个月后正式转入本科学习。魏伯良被分配到机电部门电工班,并被任命为电工教学班班长,享受正班级待遇,每月津贴6元,免除公差勤务,主要任务是带领大家认真搞好学习。

1955年4月,经过两年专业学习,魏伯良在新盖起来的潜水艇学校——如今的潜艇学院里,领到毕业证书。分配上艇后,被正式任命为403潜艇的电工班长,从此开始他的潜艇生涯。但令他没想到的是,实战训练远比想象中更加辛苦。

当兵辛苦,潜艇部队的兵更加不易。何况当时国际形势紧张,不测情况时有发生,尤其是潜艇战备值班部队,“常备不懈”已成为广大官兵心中的“座右铭”。尽管上级领导十分关心,但休假探亲还是难以保证。魏伯良就是这样由于战备紧张,第一年的休假探亲推迟,第二年又推迟,等到第三年休假时,在回家路上却得知刚满3岁的大儿子前几天因病离世。

可贵的是,母亲、妻子和他见面时对孩子的事只字未提,大家都把悲伤深深埋在心里,宁可忍着悲痛,也不动摇军心。

除长时间备战任务考验人外,平时出海训练的考验也不可小觑。尤其是水上航行遇到风浪袭来时,潜艇呈螺旋式翻滚,几乎所有人都会晕船、呕吐。潜艇晕船比其他晕船更为强烈,有人甚至连胆汁蛔虫都吐了出来。

但再苦再难,只要坚持就是胜利,魏伯良如是说。

30年潜艇征途 闯过三道难关

如果说晕船只是潜艇兵需面对的第一道难关,那么在潜艇部队的30年时间里,魏伯良和战友们还一起以坚强的毅力闯过了更困难的三道难关。

当时,我国使用的是老式苏制潜艇,远没有今天的国产潜艇先进,在水下航行时会产生高温、潮湿、缺氧,这三道技术难题当时无法解决。“高温”:因潜艇长期处于水下航行状态,主机舱温度一般都在35°C以上;“潮湿”:由于艇内温度差异,造成舱内湿度过大;“缺氧”:即在完全密闭的舰壳内,长时间得不到良好的通风通气。这三者叠加起来,再加上淡水珍贵,对艇员的身体影响不小,如皮肤长痱子、睡眠不足、嗅觉失灵等,都是对意志力的极大考验。

虽然潜艇上有着各种艰苦,但官兵一致、齐心协力,水下的生活,也有许多有趣难忘的珍贵记忆。如召开水下运动会,战士们开联欢会,唱军歌,表演各种绝技等。从艇长到士兵,穿的衣服一样,吃的饭菜一样,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战友之间情深义重。朱德元帅逝世时,魏伯良和战友们正在深海执行任务,依然庄重地为朱德元帅举行了水下追悼会。即便是几十年过去,能聚集在一起的战友们,白发苍苍,谈起潜艇生活,依然无比充满感情,引以为豪。从无到有、从难到易、从旧到新,一代又一代潜艇士兵们砥砺奋进、无私奉献。在30年潜艇服役时间里,魏伯良共服役3型6艘潜艇,经历中国潜艇部队最为艰辛,但也是高速发展的一段岁月。从20世纪50年代引进苏联潜艇,到21世纪初094型战略核潜艇开始建造,中国的潜艇事业在他们的见证下走过意义非凡的历程。魏伯良将军说:“有许多战友比我更优秀,我只是其中普通的一个老兵,当兵时间长一点而已。”

2018年,老将军应邀登上辽宁舰航母参观,感慨万分,说:“这是大国重器,富国强兵,这是我们中国多少代人的梦想啊!”

将军翰墨 遐迩溢香

1983年,48岁的魏伯良离开潜艇部队,被调任快艇支队政委。1985年调任南海舰队政治部副主任(副军级),1988年调任海军广州基地政委(正军级、少将),1990年调任东海舰队副政委,直至1995年退休。

退休后,魏伯良将军把主要精力放到热爱的艺术上。他幼年时的书法功底一直不曾落下。2015年和2016年,连续两年举办“八一建军节”魏伯良个人书法作品展。2017年,以“爱我人民爱我军”为主题的魏伯良书法展暨《魏伯良书法集》首发式在眉山三苏祠启动,观展人潮如涌,来自四川省文联《现代艺术》编辑部、三苏祠博物馆、西南大学书法研究所等单位和文艺界的30多位名家名人在此参加研讨会。在上海虹口,也开展了魏伯良书法作品研讨会活动。

经过几十年钻研,魏伯良将军的书法功底愈显深厚。鉴赏他的书法,不仅能看到军人的豪迈气概,还能感受到陈情达意的儒将风度。他的榜书大字笔力遒劲、张弛有度,映照出几十年军旅生涯的壮阔美感;小字作品大气典雅、刚柔并济,展现出对工作端正严谨的态度。

如今,87岁高龄的魏伯良将军仍精神矍铄、耳聪目明,书法创作时提笔有力、下笔劲健,作品柔韧有余、轮廓鲜明。他的书法是对传统艺术的继承和沿袭,亦是对现代作品的创新和突破。退休20多年来,他行走各地,积极参加书法公益活动,也与文艺界的新朋故友结下真挚友谊。他的足迹走遍山山水水、墨迹也留在五湖四海,无论是在洪雅县高庙镇为古镇老街村民写对联,还是参加眉山市文联组织的百人送万福活动,或在丹棱县幸福古村,他都是一个非常受追捧和敬仰的书法家。在仁寿老家,春节到了,即使在寒风凛凛中,他也和当地书法家们一起,为当地百姓写春联、送祝福,一写就是两个多小时。“群众有需求,我就没理由拒绝。”即便腰酸背痛,他也一直在坚持。在上海,他也会每年抽一些时间为战士们义务书写书法作品。

魏伯良将军以书会友,从不吝啬墨宝,常赠予来访宾朋。其作品不仅融合中国传统艺术精髓,还借由笔墨之间的艺术美感,讲述文字背后的故事,饱含个人阅历和艺术创新,独具魅力,深受社会各界喜爱。除精研书法,魏伯良将军还深研诗词,笔耕不辍,作品多为古体诗词形式,从历史到现实,从人事到乡情,干练朴实,直抒胸臆。

2021年,继《魏伯良书法集》出版后,魏伯良将军又一力作《魏伯良诗联集》由四川省文联《现代艺术》杂志社以增刊专辑形式出版发行。该诗集分《岁月留金》《抚今思昔》《故乡丝语》《闲情逸趣》《乡闲偶得》《念及亲友》6大篇章,共收集将军历年累积原创诗歌140多首和楹联130多副,抒发将军一路走来真挚的山情水意和满满的家国情怀。

德艺双馨 艺术常青

魏伯良将军待人谦和、平易近人、淡泊名利,每次回故乡都要去看看乡亲们,看看村里的老人们,给他们带去一份关心和问候。捐资助学、捐资修路、扶贫扶弱、赠书赠字,他以自己的方式,一直在默默无声地走着、做着。他的书法作品非常受欢迎,全国各地用他的字刻碑题词的很多,求字的也特别多;他的书法作品也漂过五湖四海,留给了千家万户。熟悉他的人给他开玩笑说,他写坏的毛笔起码可以背两背篼。

海军上将童世平将军评价魏伯良将军的书法作品:将军风骨,名家墨韵!三苏祠博物馆馆长评价他的书法:字如其人,作品看人品,魏老的书法作品充满正能量和对真善美的讴歌,可谓气韵厚重、气势磅礴、气象正大。四川省文联《现代艺术》总编点评魏老的艺术作品:赞美新时代,赞美新生活。饱含深情,用心书写,用情讴歌,用功琢磨,用智表达,诗意人生,惬意人生。

作品看人品,无论是欣赏魏伯良将军的艺术作品,还是阅读他的诗联集,都可以领略到他横戈跃马、重情重义的家国情怀,就如同饱览其波澜壮阔的人生,能感受到雄壮激昂的军旅情怀和豁达睿智的人生智慧。魏伯良将军的一生,是最好的励志榜样,从一个偏僻的农家子弟,成长为新中国的一名少将,从一名普通的士兵,成长为一个广受喜爱的艺术家,他的成长故事激励、教育、启示着后辈青年;新时代的中国,需要更多这样的奋斗者。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口述:魏伯良

整理:《巴蜀史志》编辑部 考拉看看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