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人物>详细内容

【人物】群山俯首拜英雄——朱德与泸州有关的五大卓越功勋‖程少华

作者:程少华【中共泸州市委党史研究室(泸州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主任】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3-24 19:10:45 浏览次数: 【字体: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2年第1期

群山俯首拜英雄

——朱德与泸州有关的五大卓越功勋

程少华

“忠山面目蔼然亲,小市高桥接市新。四十年前曾小住,喜看万物已回春。”这是朱德于1963年4月视察四川泸州时触景生情所作诗句,故地重游的亲切和阔别重逢的喜悦跃然纸上。朱德戎马一生,走遍祖国的千山万水,且远涉重洋多次出国求学、访问,可他永远不会忘记以自己诗句“酒城幸保身无恙”命名的中国酒城;因为他在90年传奇人生中四顾泸州,时间或长或短,每一次都留下璀璨夺目的光辉足迹和彪炳史册的赫赫伟绩,世世代代铭刻在泸州人民心中。

一、“护国军兴战纳溪”:率领支队担任纳溪保卫战主攻重创北洋军,使其成为护国讨袁的转折之战

1915年12月,在蒙自驻防的云南陆军第一师第三旅步兵第二团团长朱德收到蔡锷来信后,率部驱逐帝制派军官,举行讨袁誓师大会,随即乘火车开往昆明待命。12月25日,云南首举义旗宣布独立,组成护国军兴师讨袁,蔡锷为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1916年1月5日,袁世凯任命曹锟为川、湘两路征滇军总司令,督率部队从湘西、川南向护国军进攻。护国军进攻泸州时遭袁重兵增援,因兵力悬殊败退纳溪。

1916年1月,朱德被委任为护国军第一军第三梯团第六支队支队长,因部队驻地分散且相距较远、交通不便,以致动员集中迟滞,直到1月22日才离开昆明北上。1月29日,朱德接到蔡锷“以我孤军深入,朱团曹营除去休息,火速兼程前进”的命令后,即率领第六支队,以每日四五十公里的速度急行军。2月17日,朱德率部到纳溪增援,因第三支队长董鸿勋指挥失当被撤职查办而奉命接任第三支队长,该部是朱德在蒙自时指挥的“步二团”,战斗作风英勇顽强,特别是看到老团长前来指挥,更是士气高昂。朱德宣布战场纪律:“要消灭北洋军,打倒袁世凯,就得不怕死,勇敢冲锋。在战斗中,士兵退,班长杀;班长退,排长杀;排长退,连长杀;连长退,营长杀;营长退,团长杀;我朱德退,全军杀!这是铁的纪律,人人都得遵守!”

棉花坡是纳溪城东一处位置重要的山坡,离纳溪城约5公里,是两军必争之地,双方争夺激烈。第三支队是抗击主力,朱德激励官兵坚守棉花坡制高点朱坪山,阻击北洋军一次次进攻,稳住阵地。北洋军械弹充足,昼夜不停地以猛烈火力向护国军阵地轰击,山地松林大多被击倒,松针在地上厚积数寸。2月19—21日,朱德指挥所部2个营及川军1个营,附炮一连、机一排,由棉花坡向菱角塘进攻,采取迂回战术,以1个营从正面用猛烈炮火牵制敌人,将大部分兵力绕到敌军侧面进行攻击。北洋军损失惨重,组织更多兵力向朱部正面阵地反扑。经过三昼夜激战,朱德率部将敌军击退二三里,北洋军凭借在朝阳观构筑的深沟坚壁固守。朱德接到“暂取防御,须整顿队伍,待转攻势”之命,将部队布防在棉花坡正面高地,同据守红庙高地的北洋军对峙。因朱德表现优异,护国军第一军总参谋长罗佩金又把一个营交给他指挥。

2月28日,蔡锷指挥护国军发起反攻。朱德带领80名敢死队队员,趁着夜深人静,进入敌人阵前开阔地埋伏下来。拂晓,朱部插入敌阵,展开白刃战,杀得北洋军四处逃窜。后续部队举着绣有“朱”字的黄底黑边三角队旗,夺下北洋军几处阵地,冲到吴佩孚司令部,大获全胜。这次反攻持续三天三夜,北洋军阵地“已成锐角形”,两侧部分阵地被摧毁。但护国军此时伤亡严重,兵力不足,后方受到威胁。蔡锷决定将部队撤出纳溪,退到大洲驿一带休整。

在以棉花坡为中心的纳溪保卫战中,护国军“总计伤亡及失踪不明者不下千人”,而“逆军死伤三四千人”。这时,除云南、贵州外,其他省没有宣布独立,北洋军声势仍盛。朱德支队在异常困难的情况下英勇顽强作战,给了袁世凯沉重一击,为护国运动在全国范围发展争取到两个多月极为宝贵的时间。

3月17日,蔡锷决定对泸州发动第二次进攻,朱德支队担负主攻任务。次日黎明前,朱德支队发起攻击,对手是北洋军第七师吴新田旅第二十七、二十八两团,战斗力强,兵力为朱德支队的两三倍。经过5天激战,朱德支队突破北洋军几道坚固设防阵地,直插离泸州十几里的南寿山附近。3月23日,当朱德准备向南寿山发起更大规模攻势时,接到“暂就原地防御,候命动作”之令。就在前一日,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密令陈宦、张敬尧同蔡锷谈判停战。经多次磋商,双方从3月31日起停战一星期。期满后,又两次将停战期延长1个月。其实,两军作战活动已停下来。

泸纳之役是护国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战,护国军以少击多、以弱胜强,粉碎北洋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对推进全国反袁斗争高潮的形成起了巨大作用。朱德率领将士浴血奋战40多个日夜,打得北洋军丢盔卸甲,其名字从此威震敌胆,成为滇军名将、护国名将。朱德后来回忆说:“打大仗,我还是在那时学出来的。我这个团长指挥三四个团,一条战线,还是可以的。”30年后的1946年11月,吴玉章在《庆祝人民军队的创造者朱总司令玉阶同志六十大寿》的祝词中赞道:“你是护国之役的先锋队,泸州蓝田坝一战,使张敬尧落马,吴佩孚、曹锟手足失措,袁世凯胆战心惊,终将袁氏帝制倾覆,保存了中华民国之名。”

二、“匪徒早遁散乌鸦”:驻防泸州期间大规模清乡剿匪,百姓刻石敬立两座德政碑

1918年3月,靖国军第二军第十三旅旅长朱德奉命移防泸州,兼任泸州城防司令和四川下南清乡司令。这时,滇军张敬尧部被击溃后留下的散兵游勇和当地豪绅地主的乡勇地痞勾结成股匪,一时间盗贼蜂起,到处都是“将军”“司令”,乡民苦不堪言。

朱德同情饱尝兵灾匪患的百姓,表示“既处此区域,忧患安乐,当与民同”,决心“以兵卫民”,并根据在蒙自剿匪的经验,制定“歼首要,赦协从,缴械投诚者免死,仍给枪价”的剿匪政策。鉴于清乡部队开往各乡镇“一时恐难探悉匪情”,朱德发出训令,规定凡军队到达地方清乡剿匪,该地方“团保等应即相接洽,擘画筹谋,和衷共济”,随后派一个营兵力到各乡执行清剿任务。

朱德率部初到泸州时,匪首李得村率众攻打泸州。朱德命令守城部队开枪还击,并登上制高点指挥作战。激战1个多小时后,匪军仓皇撤退,在渡江南逃中被朱德部大炮击沉,几百名匪徒沉溺在长江中。

这年夏天,朱德乔装打扮,深入土匪活动频繁的忠信一带侦察。在周密调查基础上,朱德派出部队,用1个多月剿灭泸县忠信乡玉登坪(今泸州市纳溪区丰乐镇金狮村)土匪。

随后,他派兵到宜民乡(今泸州市江阳区况场街道一带),这里约有三四千土匪。朱德派出便民队,装扮成各行帮拜码头之人,到土匪集中之地,打入土匪内部了解匪情,造好土匪名册。5月21日,他率2个团到宜民,召开乡民大会,痛陈土匪罪恶行径,命令土匪缴械投降,当场将两名匪首正法,还发动群众剿抚兼施,劝说土匪改过自新。朱德派人张贴告示,设置“无情箱”,方便百姓检举揭发。他分析匪患原因,提出剿匪办法,号召大众遇到土匪就立即共同截击。经过半年艰苦努力,宜民匪患基本消除。

6月,朱德指挥所部自胡市、通滩沿江剿匪,抵达江安南井,败退的土匪武装分南北逃窜。朱德命杨森率1个团到长江以南进剿,自己率2个团到长江以北清剿。

9月,忠信民众为赞颂朱德剿匪功绩,在玉登坪石塔西北角树建一座德政碑,上面镌刻“救民水火”4字和百余字碑文:“仪陇朱旅长玉阶,勇于治匪,自奉令清乡,不阅月,而匪焰息。回忆吾泸自去夏至今春,受匪患最深,而忠、崇、宜三镇尤甚。忠信介崇、宜之间,为匪集中地,故被害益烈。今者士民安靖,无异畴昔,果谁之赐欤?其于旅长又焉能已于言也。因镌刻‘救民水火’四字于石,以垂不朽。为旅长颂,且志事痛焉。”

12月4日,泸县宜民乡民众仿忠信乡做法,在当地为朱德竖起一块德政碑,碑高5尺7寸,宽3尺1寸,上刻“除暴安良”4个大字。

这期间,朱德写下《题天台山》《战薄刀岭》《军次云谷寺晓行书所见》等诗,生动反映痛击穷追、大快人心的剿匪军事行动。川南流传着一首诗:“除暴安良朱旅长,救民水火大救星。土匪肃清功不朽,川南人民刻文碑。”

三、“我欲回天力自强”:策动军阀杨森易帜和参与领导泸顺起义,有力配合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1926年7月,朱德结束苏联留学生涯,在上海见到中共中央总书记陈独秀。朱德后来回忆说:“我由苏回国,到上海见陈独秀接受任务。当时陈说有两件工作:一是去四川杨森处,杨当时要和我合作,向我们要人,我们如能抓住,可以迎接北伐;另一件是去广东,准备北伐。”朱德表示曾与杨森在护国军中共事,因而要求到杨森那里去,得到陈独秀同意。1916年,云南护国军与川军发生战争,杨森被俘,护国军军长顾品珍要杀杨森,朱德出面劝阻,顾品珍尊重朱德意见放了杨森,因此重义气的杨森一向敬重对自己有救命之恩的朱德。

1926年8月11日,朱德抵达川东万县。这时,杨森直接指挥的军队有2.7万支左右的枪,受他控制的军队共10余万人,盘踞万县,在国民革命军、北洋军阀吴佩孚之间摇摆不定。针对杨森的暧昧态度,朱德与陈毅向杨森分析形势,规劝他参加国民党并站到革命阵营一边来。

8月29日,杨森部准备搭乘英国商船回万县,被英国轮船恶意撞沉,58人丧生,56支枪、5500发子弹沉入江中。杨森找朱德商量如何处理,朱德主张扣留肇事的英国轮船,提出赔偿要求。第二天,杨森下令扣留途经万县的肇事英轮。9月5日,3艘英国军舰强行靠近被扣英轮,炮击万县城区,军民死伤千余人,制造“九五惨案”。于是,杨森委派朱德赴武汉,表示愿意接受国民革命军称号。9月24日,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委任杨森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军长兼川鄂边防督办,朱德为党代表暂代军政治部主任一职。朱德从武汉带领20多名政工人员回到万县,加强对杨森部队的政治工作。得知杨森派兵东下援助吴佩孚,朱德当面质问,晓以大义,杨森不为所动,对就职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军长兼川鄂边防督办一事敷衍塞责。11月,进犯武汉的杨森部遭到国民革命军围歼,迫使杨森派代表赴武汉“请罪”,并多次找朱德“悔悟”。21日,杨森通电就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军长。在朱德建议下,杨森在第二十军设立国民党党部,朱德任主任委员。

11月,由杨闇公、朱德、刘伯承组成的中共重庆地委军事委员会成立,决定策动部分军队起义,配合国民革命军北伐。在筹划泸顺起义期间,朱德去泸州活动,住在泸州立石镇原泸县十大乡民政总局局长艾承庥家中,适逢其60寿辰,朱德便赠匾和圭碗,并赋诗《艾承庥局长六十寿赠诗》4首,又作词《金缕曲·泸江感怀》,发出“人生乱世心难测,我欲回天力自强。火热水深民望救,安危度外不思量”的感慨。

泸顺起义爆发后,杨森对起义表示欢迎,并接受朱德建议,筹款送往开江支援起义军,还邀请杨闇公到万县主持国民党党务。杨闇公、刘伯承到万县,与朱德一起研究泸顺起义下一步工作。后来,朱德离开万县,杨森立马撕下革命伪装,投靠蒋介石。1927年1月下旬,刘伯承带着朱德写给故旧的信到达泸州,对起义部队进行全面整顿。“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四川军阀奉蒋介石密令“围剿”泸州起义部队。刘伯承率部浴血奋战,坚守泸州城40多天,在弹尽粮绝情况下最终失败。

泸顺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力图掌握武装的一次勇敢尝试,是牵制敌人配合北伐的重大军事行动,同时也有力推动了四川革命运动发展,成为党在大革命时期争取改造旧军队的一个范例。开国上将萧克对其给予高度评价:“泸顺起义是南昌起义的一次预演。”朱德主动请缨先期入川,千方百计策反杨森,参与领导泸顺起义,说服杨森为起义部队筹款,成功配合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为发动南昌起义、创建人民军队提供了宝贵经验。

四、“群龙得首自腾翔”:很好地协助毛泽东、周恩来,是四渡赤水战役的重要指挥者

四渡赤水战役,是中国工农红军战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典型战例,是“毛主席用兵真如神”的真实写照,被毛泽东称为他军事指挥上的“得意之笔”。朱德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完美地协助毛泽东、周恩来,是这场事关中央红军生死存亡军事行动的重要指挥者,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熟悉情况来看,朱德早年参加辛亥革命、护国战争、护法战争、反西南军阀唐继尧战争时,足迹多在云贵川边,长征前6次往来滇北蜀南。四渡赤水是大规模运动战,打赢的基本条件是熟悉被蒋介石称为“绝地”的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泸州是中央红军四渡赤水的主战场,中央红军从1935年1月29日至3月23日转战泸州共54天,在古蔺、叙永、合江的86个乡镇留下光辉足迹。朱德曾在泸驻防56个月,熟悉这里的地理、民情、军况。1935年1月,刘湘电云“朱(德)、刘(伯承)、聂(荣臻)是四川人,与川军有关系”,由此断定“红军必入川与徐(向前)、张(国焘)会合”。

从时间来看,1934年10月长征前夕,成立由博古、李德和周恩来组成的“三人团”,李德、博古握有红军最高军事指挥权。12月18日召开的黎平会议,否决博古、李德执意北上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错误主张,军事指挥权转移到总司令朱德、总政委周恩来手中。1935年1月,遵义会议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长征前成立的“三人团”,仍由最高军事首长朱德、周恩来为军事指挥者。2月5日,“鸡鸣三省”会议决定毛泽东为周恩来在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3月4日,中革军委“为加强和统一作战起见,兹于此次战役特设前敌司令部,委托朱德同志为前敌司令员,毛泽东同志为前敌政治委员”。一渡赤水(1月29日)、二渡赤水(2月18—21日)期间,朱德是战役的最高军事首长。3月10日,中央决定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三人团”,全权负责指挥全军的军事行动。

从职务来看,四渡赤水期间,朱德自始至终担任红军总司令、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四渡赤水战役中,“仅军委总部与各军团间就收发电报300余份,其中由朱德总司令亲自签发的电报达200多份以上”。1932年,周恩来、朱德、毛泽东、王稼祥联名向中央局提出:“作战指挥权属总司令、总政委,作战计划与决定权属中央军委,关于行动方针中央局代表有决定权。”新“三人团”成立前的一渡、二渡赤水战役期间,朱德身为总司令、中革军委主席,既负责制定作战计划,又负责下达作战命令和战斗部署,拥有决定、指挥战役的实权,在军事领导集体决策中居于举足轻重地位。新“三人团”成立后的三渡赤水(3月16—17日)、四渡赤水(3月21—22日)战役期间,新“三人团”侧重于决定军事行动方针,朱德侧重于具体指挥战斗、颁布作战命令和战斗部署。

从战术来看,朱德毕业于云南陆军讲武堂,“各科成绩优秀,其中术科尤为出众”。后来,在棉花坡战役等战斗中运用灵活机动战术取胜。在莫斯科留学期间,苏联教官问他回国后怎样打仗,他回答:“部队大有大的打法,小有小的打法。”“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必要时拖队伍上山。”这说明朱德早年非常重视游击战、运动战,后在与毛泽东并肩战斗中升华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术“十六字诀”。1935年2月16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在古蔺白沙的崔家祠堂召开会议。当天,朱德以中央军委名义发布《告全体红色指战员书》,指出“红军必须经常地转移作战地区,有时向东,有时向西,有时走大路,有时走小路,有时走老路,有时走新路,而唯一目的是为在有利条件下求得作战的胜利”,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运动战的特点。

五、“利用天然气味甘”:多次听取汇报、现场考察、提交报告,有力推动泸天化的建设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德非常关心四川天然气的利用和发展,指示石油部门要坚持找油和找气并举。

196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朱德专程到四川考察调研。3月29日上午,朱德在成都听取西南化工研究设计院关于泸州天然气化工厂总体规划的汇报,为该院题词:“掌握综合利用天然气的最新技术,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4月1日,77岁的朱德不顾年事已高和旅途劳顿,到纳溪县视察始建于1959年11月的泸州天然气化工厂。当时,国家克服自然灾害和经济困难,在泸天化从英国和荷兰引进我国第一套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年产10万吨合成氨装置和16万吨尿素装置。朱德到泸天化时,工厂正在建设前期工程,为施工用的2套3000千瓦天然气发电机组才投产,试验性合成氨装置刚安装完毕,正在试车,现场高低不平。朱德听取四川泸州天然气化工厂、西南化工研究设计院泸州试验站的工作汇报,眼不花耳不聋,一边听一边问,思维敏捷,平易近人,足足谈了1个多小时。然后,他拄着手杖绕场一周,向汇集过来的职工频频招手致意,职工长时间鼓掌。他参观生产现场,看了我国第一台利用天然气发电,没有污染、煤烟和废渣的机组,登至二楼平台察看天然气在炉膛燃烧情况,还考察汽机和电气工段岗位和西南化工研究设计院泸州试验站触煤车间。朱德提出要到47年前战斗过的棉花坡去看看,但由于不通车、小石路不好走,他的秘书考虑到他的健康和安全,劝他不要去,他只得作罢,要来望远镜深情地遥望棉花坡良久。

当天,他欣然赋诗:“棉花坡下产天然,利用天然气味甘。国富全凭新技术,战场可喜作车间。”

5月19日,朱德向中央政治局提交《关于利用和发展四川天然气问题的报告》,对四川天然气资源开发,利用天然气发展化学工业,解决群众吃、穿、用问题,加强利用天然气的研究设计,以及泸天化建设投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他充分肯定向西欧国家购买技术专利的必要性,指出应争取利用外国成熟生产技术为我服务,避免走弯路,尽快建厂投入生产。他强调,国家在“三五”计划期间要安排四川天然气的开发和利用,对泸天化“投资5亿多是需要的,应下决心搞起来”。这个专题报告加快了四川天然气的开发利用,有力推动了我国第一个天然气化工生产基地——泸天化的建设。

(此文载《巴蜀史志》2022年第1期)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程少华【中共泸州市委党史研究室(泸州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主任】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