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悦听四川>成都记忆音频>详细内容

【成都记忆第1季】前世今生 第8集 移民之都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5-01-27 17:28:25 浏览次数:141 【字体:

前世今生 第8集 移民之都

­

熟悉川菜的人都知道,川菜可不是只有麻辣一种味道,它还有蒜泥、姜汁、陈皮、芥末、纯甜、怪味等24种口味,正所谓“一菜一格,百菜百味”。

熟悉川剧的人也都知道,在咿咿呀呀的哼唱里,有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调五种声腔。所以,有人听出昆曲的味道也不足为奇。

1长

身处南方的成都人讲话,即便再复杂北方人也能听得懂个78-80%,交流无障碍;

如果要给成都画像,一定少不了“融合”这个因素。因融合而多元,因融合而多姿。在历史上,成都通过一波又一波移民潮,完成了融合,生长了起了强大的城市基因。

据史料记载,成都历史上曾经历了八次移民大潮。第一次是秦灭巴蜀,秦向蜀移民达4万人以上。

第二次是汉末至三国蜀汉,刘备、诸葛亮领兵入蜀,荆楚移民入蜀达10多万人,到蜀汉灭亡时,巴蜀地区人口达108.2万人。

第三次是西晋后期,秦雍二州的天水、略阳、扶风、始平、武都、阴平等六郡数万家,10多万人经汉中、剑阁入蜀。

第四次是隋唐时期,唐对巴蜀采取招抚之策,蜀地相对稳定富庶,成为北方移民向往的世外桃源,大批北方人纷纷入蜀。

第五次是唐朝至五代时期,因战乱导致四川人口减少,大批北方人迁入四川。

第六次是宋朝时期,宋朝灭后蜀,大肆烧杀抢掠,杀戮蜀人,让蜀中人口大减,引来外省移民入蜀。

第七次是宋末元初,宋抗蒙战争长达48年,四川人口降至12万户,约60万人,人口损失达95.36%。于是,从明洪武起,以湖北、湖南、广东为主体的南方移民入川,也是第一次湖广填四川,史称“奉旨入蜀”。

第八次移民大潮是史上第二次湖广移民潮,也是朝廷强制推行的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湖广填四川运动,直至清朝中后期。

作为第一批进入成都的移民,规模颇大。为加强对蜀地的控制,自秦惠文王开始,“移秦民万家实之”,大约共迁来了一万户,按照一家四五丁口计算,也当有四五万人之多。然而,这仅仅是一个开始。事实上,自公元前314 年开始,这样的迁徙几乎就没有停止过,持续了整整一个世纪左右。秦惠文王在拿下巴蜀之地后,因巴蜀丰厚的粮食后盾以及地利之便,很快给他的后继者打下了百年统一的基础。

其实,现在回过头来看,秦惠文王的这种移民做法,既扩充了蜀地人口,又削弱了六国势力,对秦朝的统一大业来说可谓一举两得。这些移民中有善于铸造与经商者,将中原地区的铁器铸造技术与农耕方法带到了蜀地。这不仅对蜀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在客观上也加速了区域文化之间的融合。像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就让成都平原直接跃升为秦国的重要粮仓,巴蜀真正成为秦国地大物博,经济富饶的战略大后方。

另外,《史记》中记述的卓文君的父亲卓氏,便是秦汉之际从北方迁到蜀地的移民中的代表。他利用邛崃附近丰富的铁矿资源,开采冶炼,铸造生产各种铁器,远销各地,获得了丰厚的利润,成了蜀中的大富户。

到了唐宋时期,成都经济达到顶峰,人称“扬一益二”,当时文人雅士以游历成都为风尚。安史之乱,唐末五代战乱时,文人雅士又纷纷进入成都避难。四川省作协主席、著名作家阿来曾在讲座中提到,杜甫的草堂虽然简朴,外面的安史之乱也尚未平息,但在繁荣富庶的成都,诗人却难得地获得了一段安稳的短暂时光,这一方静地,为他带来了不少心灵慰藉,因而也留下了灿烂的诗篇。

但安稳的生活就被随后元,明,清频繁的大屠杀打破,这使得成都人口锐减。明末张献忠两次屠城,使成都几乎成为空城。巴蜀民俗专家袁庭栋说:

音频:明代后期,四川境内爆发了很大的一次农民起义,这次起义被明王朝平息不久,今天的贵州北部少数民族起义往北打,往四川打,重庆都被打下来了,成都也被围了几天,这一仗刚刚平息,全国农民大起义爆发,李自成两入四川,张献忠五入四川,后来张献忠在成都建国,在这里呆了两年多,这两年多一直在打仗,张献忠在四川的战争还没有完,清兵南下又打了好多年,好不容易这一仗平息了后,清王朝西南最高统治者平西王吴三桂又抗清,往北打,往四川,吴三桂不仅占领了成都,最远打到了阆中一带,一直到康熙年间这场战争逐渐平息,四川才逐渐平复,这个时候人口大大缩减,这种情况下,清王朝从全国动员移民入川,现在我们可考的有18个省的移民,陆陆续续迁入四川,我们四川的祖先多数都是当时外来的移民,就是湖广填四川填来的

康熙二十九年,清王朝制定《入籍四川例》,采取各种优惠政策,鼓励移民垦殖。从清康熙至乾隆的一百多年时间里,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江西、福建、陕西等省大量移民入川,从事务农或经商而定居下来。成都是移民汇聚的中心,经济得以迅速复苏,重现“商贾辐辏、阛阓喧阗,称极盛焉”的繁荣景象。这次移民浪潮以当时“湖广行省”的湖北和湖南移民最多,所以民间称为“湖广填四川”。

移民带来新的文化,并与当地文化交流融合,使成都成为一个南北文化交流融合的地区。清代,成都平原分布着数以千计的家族宗祠。据《“湖广填四川”与清代四川社会》一书统计,全川共有会馆1400多所,其中湖广会馆477所,以川东地区、成都平原地域与川南地区最为集中。

现在,成都龙泉驿区洛带镇上,仍遗留着广东会馆、湖广会馆、江西会馆、川北会馆建筑群落,会馆供奉本籍神祗,各有其奉祀之日,并以举办庙会的形式进行。著名的如江西会馆的“九皇会”、陕西会馆的“药王会”等。庙会上,各省会馆多上演本乡籍的地方戏来显示自己的特色,秦腔、潮戏、闽剧、粤剧等并驾齐驱,争奇斗艳。这一时期,多种南北声腔剧种相继流播四川各地,并且在长期的发展衍变中,与四川方言土语、民间音乐等融合,逐渐形成具有四川特色的声腔艺术,促进了四川地方戏曲剧种——川剧的发展。川菜在这一时期也受到来自湖广、江西和陕西移民带来的饮食风格和食材的影响,诞生了“肉八碗”、“九大碗”等风味特色,成就了川菜南北并蓄的风格。

当然,成都方言的形成同历史上多次人口大迁徙密切相关。秦灭巴蜀以后至汉代,吸纳秦晋语言因素,继承本地传统的“蜀方言”逐渐形成。元明之际,移民带来的北方官话与蜀方言结合,形成新的四川方言。清初“湖广填四川”,移民带来多地方言,最终形成今天的成都方言和西南官话体系。成都方言属典型的多元一体化之产物。

1方

成都特殊的历史造就了多种文化在这里交流融合,形成了成都民俗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特点。不同族群、不同阶层的人们来到这里落地生根,这也是这座两千多年来城名未改、城址未迁的历史古城一直保持持久繁荣的一大重要原因。

本节目由成都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与成都市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曾娟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