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悦听四川>成都记忆音频>详细内容

【成都记忆第2季】第43集 丝路名城的前世今生|③古蜀蚕桑习俗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5-04-04 07:00:00 浏览次数:57 【字体:


­

丝路名城的前世今生|③古蜀蚕桑习俗

沃野千里的川西坝子是桑蚕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从发明养蚕、织绢的嫘祖到教人种桑养蚕的第一代古蜀王蚕丛,“蚕”一直烙印在蜀人的血脉里,被一代代勤劳灵巧的手织成华彩灿烂的历史。

2长

作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农事活动,桑蚕元素在蜀地随处可见。比如出土于成都交通巷的战国“蚕纹铜戈” 正反两面都装饰着蚕形图纹,证实了东周时期蜀人对蚕事的重视。老官山西汉墓群中发现的四部勾综提花织机模型和15件彩绘木俑,则是汉代蜀锦纺织工场的实景模拟再现,说明早在西汉时期成都已经拥有了较为成熟的蜀锦织造作坊。

除了文物之外,蜀地还有许多关于蚕桑的习俗。

[(清明下雨、鸡鸣、狗吠,黄四娘喂鸡)

大郎(开门):哎呦,黄四娘,今天这么早就起来喂鸡咯?

(大郎来到院子,准备开窗看蚕)

黄四娘:(着急)诶诶,大郎,你在爪子,你把窗子打开,我的蚕还咋个吐丝,安!

大郎:哈哈哈,慌啥子嘛,黄四娘,我就看一眼,单怕今年你裹丝裹得多哦

黄四娘:但愿哦~去年子生意就不咋好

大郎:怕啥,你可以多找几个外省的买家嘛

黄四娘:诶,大郎,你要进去看我的蚕虫,把鞋底板擦干净哈,多在石灰上蹭一下,蚕虫金贵得很,见不得风,问不得臭

大郎:黄四娘,你啥意思哦

黄四娘:没啥意思,看把你气得,小气,蚕虫是金贵嘛,问不得臭,也问不得香,你把话听完嘛

大郎:哼

黄四娘:好了,好了,我晓得你想看咋个养蚕,等我把手头的活路忙完,教你嘛

大郎:这还差不多]

从这段对话中,听得出来,根植于土地的人们视蚕如宝,因此养蚕的禁忌有很多:蚕怕风、怕冷、怕香气、怕臭气,得关好门窗;进入蚕房得“踏灰入室”,也就是在蚕房外撒上石灰,避免把鞋底沾染的细菌带入蚕房。另外,宋人范成大《春日田园杂兴十二绝》中记述:“三旬蚕忌闭门中,邻曲都无步往踪。犹是晓晴风露下,采桑时节暂相逢。”这就是说,三四月间,为避免病毒感染,家家户户关门闭户,婚丧嫁娶和所有大事均不举行, 邻里之间也互不串门,这样来保证蚕虫的顺利孵化。另外,养蚕前必须修整和打扫蚕室蚕具,用烟熏的方法对蚕室消毒。

春蚕是质量最好、产量最高的一季,为了祈求蚕桑能少灾病、多出产,人们会围绕蚕举行各种盛大的祭祀庆祝活动。宋人《乘异集》中记载:“蜀中寺观,多塑女人披马皮,谓之马头娘,以祈蚕事。”这位马头娘就是蚕神,又叫马明菩萨、蚕花娘娘,她的传说在《搜神记》、《太平广记》等书中均有记载。古时的成都,温江、郫县、新都、黄龙溪等地,家家养蚕,户户栽桑,在重要的生产程序中,蚕农都会祭拜蚕神,比如清明这天,蚕农会将布满蚕卵的蚕纸带到蚕花娘娘庙中祭拜,祈祷蚕神庇佑,庙外往往还会接连几天举办热闹的蚕花会。精明的商家早在节前几天就赶来搭起摊位,售卖饮食、杂货、点心糕饼,还有各种戏曲、杂耍等热闹的表演,吸引周围蚕农们携家带口地赶来过节。而过了清明,养蚕人就开始关门闭户,为蚕宝营造一个不受打扰的生长繁育环境。沙沙的新蚕食叶声则寄托着人们对新一年的期盼。

宋代的成都每一个月都有相关的交易主题,正所谓“十二月市”。以农桑为中心的物资交易会被称为“蚕市”,清明之后的农历三月,成都的青羊宫、大慈寺就会开启“蚕市”,集中售卖养蚕、丝织相关的工具和产品兼及花木、果品、药材杂物。在《蚕市竹枝词》中就有过这样的描述:“成都蚕市正春光,妇女嬉游器具场。买得鸦锄勤拂拭,夕阳桥畔种新桑。”整个春天里,“蚕市”在成都和周边属县循环开设,往往能有十几处之多。 

2方

栽桑养蚕、加工蚕丝是当时家庭的重要经济收入,这些蚕桑习俗一方面表达着人们对富裕、祥和生活的朴素向往,另一方面也成为了中国蚕桑丝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曾娟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