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记忆第2季】第44集 丝路名城的前世今生|④古代成都丝织工艺
丝路名城的前世今生|④古代成都丝织工艺
成都的丝织生产,历史悠久。在这里,诞生了中国四大名锦之一的蜀锦和四大名绣之一的蜀绣。虽然它们都是采用蚕丝作为原材料,但有着两种不同的工艺技法。蜀锦是通过织机将经纬丝线交织而形成的一种不同图案的彩色提花丝织物。而蜀绣是需要使用者通过穿针引线在已织好的编织物上手工刺绣的一种绣技技法。
蜀锦的美丽和独特之处在于它的色彩和图案。
蜀锦的颜色鲜艳且不褪色,主要得益于两个方面:一是天然植物色素,二是独特的水资源。
处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的成都,四季分明,土壤肥沃,有丰富的天然植物色素,正是这些植物色素,赋予了蜀锦五光十色的绚丽色彩。文献中曾记载:用红花、紫草、苏木等,能染出绯红、绛色等;蓝色和青色则用靛叶汁染成;染黄色的原料用栀子、黄檗、槐花等,能染出金黄、鹅黄、娇黄等。用天然植物色素染色,是蜀锦传统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丝绸染色工艺留传下来的一件瑰宝。
[溪水旁
浣花女1:蜀shǔ江jiānɡ濯zhuó锦jǐn含hán文wén漪yī,竹生江岸初绿滋。 姐姐,今天天气真好,太阳下,这锦缎也格外艳丽
浣花女2: 是啊,真的是人靠衣装,今天的锦缎真漂亮,穿在你这快出嫁的美人儿身上,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浣花女1:你在说什么呢
浣花女2:哈哈哈]
其实,蜀锦的制作,工艺繁多,仅洗涤一项,就要反复许多次。而汇集了高山雪水的锦江含有多种金属离子的氧化物和有机物,织成的蜀锦在江中洗涤时,经江水浸润,金属离子与部分有机物结合,结合物沉淀在丝线上,使得蜀锦丝线色泽更加艳丽、牢度更好。
蜀锦传统织造技艺,分为“经锦”和“纬锦”两大类。
在唐代以前,蜀锦织造采用经锦技艺,织出的锦缎为以经线起花的多彩丝织物,其织造工具一般公认是多综织机。2012 年,考古工作者在成都天回镇老官山汉墓发现了这种织机模型,也是迄今世界上最早的提花机模型,代表了当时纺织手工业的最高水平。
唐代以后,由于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多彩纬线起花的纬锦工艺,织造工具为花楼织机。采用纬锦工艺织成的锦缎,立体感更强,层次更为分明,色泽更为艳丽,显得雍容华贵,富丽堂皇。纬锦技艺一直应用至今。
蜀锦之美,令人叹为观止,其工艺之繁复考究,更令人心生敬畏。一幅蜀锦作品的完成,要经过设计、定稿、点匠、挑花结木、装机、织造等一系列复杂工序,而每一道大工序,又包含数道小工序。仅“织造”一道工序,就涉及很多技艺,如打节、打竿儿、拉花、投梭、转下曲、接头等。其中,“投梭”在织造过程中是看似简单的一步,就是把一个梭子从丝线中甩出来,但这道工序操作起来并不容易,把一个两斤重的梭子在经纬细密的丝线里流畅地甩出来,仅这一项技能的练习就需要花费3年的时间。每织1厘米,就要投梭120次至140次,最熟练的织工,一天织锦也不过10厘米。但即便如此,蜀锦的品种仍十分丰富,有雨丝锦、方方锦、月华锦、浣花锦。同时,蜀锦艺人善于巧妙选用动物、植物、器物、自然景物以及各种祥禽瑞兽为题材,用其形、择其义、取其音,组合成含有一定寓意或象征意义的纹样图案,表达吉祥、如意等美好的寓意。
蜀锦从诞生的那一刻就与贵重画上了等号,一直有“寸锦寸金”的说法。
另外,作为与苏绣、湘绣、粤绣齐名的蜀绣也是成都丝织工艺的代表。蜀绣以其明丽清秀的色彩和精湛细腻的针法形成了自身的独特韵味。据统计,蜀绣针法有12大类,130多种,是四大名绣中针法最丰富的。这些针法通常交错使用,变化多端,既可以刺绣花鸟虫鱼等细腻的工笔,又可以表现气势磅礴的山水图景,刻画人物形象也逼真传神。如北京人民大会堂四川厅的巨幅“芙蓉鲤鱼”座屏和蜀绣名品“蜀宫乐女演乐图”挂屏、双面异色的“水草鲤鱼”座屏、“大小熊猫”座屏,就是蜀绣中的代表作。
值得一提的是,蜀绣经典技法“异色异型双面绣”,汇集了蜀绣的主要针法,在薄如蝉翼的尼龙纱正反两面绣上不同的图案,针脚藏而不露,正面的针脚不穿过反面,两幅图案天衣无缝地结合在一起,可谓鬼斧神工。
蜀锦、蜀绣是成都丝织工艺领域的“姐妹花”,它们经历了历史的繁盛与沧桑,承载着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也贯穿着整个蜀地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