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悦听四川>川酒志音频>详细内容
2023-01-20 10:20:11

《舌尖上的四川》第27集:想要大碗喝酒?其实真的不容易!|川酒2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9-05-03 08:59:00 浏览次数:758 【字体:

请点击此处收听本期音频节目

生活压力太大?加班加到掉头发?上班要挨老板骂,下班还要带娃娃。所谓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心烦意乱的时候,要是能小酌一杯,放松放松,那感觉别提多惬意了。曹操就说过嘛: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在我们的印象里,酒一直是快意人生的代名词,三国演义里有“青梅煮酒论英雄”,武侠小说里有“仗剑江湖载酒行”,那些豪杰大侠的潇洒自在,着实让人心驰神往。恨不得穿越过去,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好不过瘾。

可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你也许不知道,在古代,就连那些勇闯天涯、吃穿不愁的侠客们想要喝酒,也是一件困难的事情,甚至有钱都买不到。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各个朝代,国家对酿酒监管得非常严,从“难得一醉”到“想喝就喝”,中国人其实走过了一条漫长而艰难的道路。

今天舌尖上的四川,我们就来讲讲这里面的故事。

上期节目我们说了,古代由于生产力低下,粮食产量本来就十分有限,加上天灾人祸,战乱频发,老百姓时不时吃不饱饭,酿酒自然也就成了一种“饿着肚子的任性”

任性当然全凭自愿,但是对统治者来说,老百姓吃不饱饭,很容易造成整个国家局势不稳。所以从西周开始,各个朝代都不同程度地实施过禁酒政策。

不过一开始,禁酒政策还不仅仅与粮食生产有关,最主要的目的还在于规劝社会风气。大家熟悉的周公旦,就是那位孔子的偶像,就曾经严厉地批判过喝酒,认为酒就是亡国的祸根。

周公旦在尚书里写到“商朝之所以灭亡,就是由于纣王酗酒,淫乱,导致朝纲混乱,诸侯起义”。这跟《封神演义》里“酒池肉林”的故事差不多,我想大家也都听说过。

到了东汉时期,道教的首部经典《太平经》也从宗教的角度指出了喝酒的种种祸端,同样提出了禁酒的主张。《太平经》里说,酒容易让人疯狂,会使人癫狂误事,造成各种伤害,还大量消耗了粮食,造成难以治理的混乱,给帝王添加忧愁。

但是酿酒的技术毕竟就在那里,老百姓又有喝酒的需要,想要完全禁酒,那也不太现实,套用现在的话说,“生活不仅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但是远方又太远,没办法“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难道还不能喝醉以后“让心去飞”?

所以从汉武帝时期开始,另外一种酒业管理制度出现了,那就是限制民间的酿酒和销售,实施国家专管。

说到这里你可能有点糊涂了,之前都说了,为了保证粮食生产,各朝各代都不同程度实施禁酒令吗?那为啥国家又要专门来管理酒业呢?

其实说白了就一个字:“钱”。西汉时期,农业的恢复和发展让粮食不断积累,有了物质基础,酿酒业自然蒸蒸日上,饮酒的风气逐渐盛行,喝酒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民间私营的酒类产业,利润相当丰厚。

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一点,汉武帝时期负责管理经济的大臣,就是那个著名的理财专家桑弘羊,把盐、铁、酒这类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具有巨大经济利益的产业,都收归了国有,用来支撑对外战争的巨额军费开支。

那个时候,老百姓想要酿酒或卖酒,只能向国家缴纳费用,成为政府许可的商人或者“酒户”,户口本的户,否则就要受到制裁。而想要喝酒,就要看你是否囊中羞涩了,因为酒业专卖嘛,酒价也都是由国家定的。

这种国家对酒业的垄断,一直持续到了隋代初年,小编算了一下,有将近700年的历史。但是你千万不要以为这种制度随后就消失了,因为到了唐代中后期,藩镇割据,军费开销日益加剧,国家又开始推行酒业专卖制度。

但是国家对酒业的垄断,毕竟会影响到整个酒类生产的规模,时间一长,也不利于国家积累财富,毕竟谁都想喝酒,这里面的利润,可大了去了。

而那些获得政府许可,从事酿酒和销售的人一般都是富商巨贾,他们越来越有钱,财富过于集中,对于政府来说,也有隐患。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唐代后期,安史之乱结束以后,政府为了应付军费开支,养活皇室和官僚,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对酒征收专门的赋税。想要酿酒?行啊,交税!

当时的做法是官府在酿酒的酒坊里分隔出一个个酒槽,提供酿酒用的原材料“酒曲”和专门的工具,由专门的官吏来管理酿酒生产,老百姓只需要上缴米和钱,就可以酿酒了。

到了北宋,这种“隔槽酿酒”的制度在全川范围内推行,每年的税收非常可观,高的在五六百万缗,最低的也有四百一十多万缗。

这个缗,是一个度量单位,怎么写呢?左边一个搅丝旁,右边的上面是一个人民的民,下面是一个曰字,孔子曰的那个曰。每一缗,相当于1两白银,由此你可以算出来,宋代四川每年的酒税,超过了400万两白银,是不是很可怕?

史料上记载,到了南宋,四川的酒税占全国酒税总收入的24%-49%,成为全川财政收入最主要的来源。我们都知道南宋面临来自辽、金、西夏多个国家的威胁,军费开支巨大,而四川的酒税支撑了全国20%以上的军费。

但其实这些数字还并不能完全反映当时四川的酿酒产业规模。因为四川地处偏远,尤其是川酒的主要产区——泸州、宜宾,因为和贵州、云南交界,汉族和少数民族杂居,因而长期享受了特殊的照顾,税收制度相对松弛。

宋史里面还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宋神宗时期,有人向当时泸州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建议,要他加强对当地的民间酒业的管理,这样每年就可以收取几十万的税钱。可是,这位官员一口否决这个建议,他考虑到泸州地情和民族关系复杂,不想因为多征税,闹出什么乱子。

四川因为地处边远之地,原本对于酿酒的管制就比较松散,加上酒税的征收又长期没有定额,逃税漏税者有机可乘,这就刺激了四川酿酒业的发展。

据史料记载,在唐宋时期,尤其是两宋,成都的酿酒业就稳居全国前列。元朝政府在全国普遍实施酒禁,但四川因为山川地貌复杂,禁酒令难以落实,酿酒业因此得以继续发展。

此后的明清两代直到民国,虽然政府对于酒业的政策多有变化,但都没有影响到四川酒业的发展的和壮大。

好了,今天我们介绍了不同朝代不同的酒业政策,以及对川酒的一些影响。总的来说,想要在古代喝上一杯美酒,不仅要受到粮食产量的影响、高额税收的限制、还要面临着社会舆论的压力,实在心累啊!

所以那些想要穿越的小伙伴,可要三思而后行了,不过要是你生活在四川,那可能会好一点,因为这里土地肥沃、粮食富足,不用担心没粮食酿酒,而且因为四川盆地地处西南,远离政治中心,因此酒业管理政策也比较松弛。

然而到了近代,一直以来兴旺发达的川酒业却遭遇了一场“滑铁卢”,变得一波三折,只能在动荡中艰难求生。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川酒也面临着生存的危机?它又是如何重新“翻盘”,形成了如今的局面呢?

舌尖上的四川,下期节目,我们将为你讲述!

请点击此处收听本期音频节目

往期精彩回顾

【方志四川•川酒志音频】《舌尖上的四川》第26集 酿酒,一种饿着肚子的任性


本节目取材于《四川省志•川酒志》,由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喜马拉雅FM联合打造。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撰稿:彭家益 《舌尖上的四川》音频创作团队

主播:荣红红(女)  邱博(男)

审稿:牛  淼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