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悦听四川>详细内容

【散文】一粒草籽‖何宗林

作者:何宗林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7-27 20:25:39 浏览次数:206 【字体:

一粒草籽

何宗林

一粒小小的草籽,从山冈被风吹起,飘飞到山脚下路过的一辆汽车里,与车一道进城,并在车场里露宿休息。忽然刮来一阵大风,把草籽吹进了大街小巷。

草籽四处张望,似乎没有找到它的立足之地,眼看到处是被封闭了的土地,钢筋水泥的建筑拔地而起,高耸入云想与老天亲昵,发现真找不到自己插足的位置。

风来了,草籽只好又飘呀飘,瞅准了一个好机会,在水泥地断裂的缝隙,匆匆投入那惟一容得自己的小天地,去举起一面绿色的大旗,在城市来往的人群中求生,昭示着它顽强的生命力,不屈不挠是它一生一世的永恒誓言。

草籽的信念很坚定,要走入城市还得时时随境而变,只要有机会千万别放弃生存,哪怕见缝插针也毫不犹豫地坚持活下去。一粒草籽在钢筋水泥的城市存活,确确实实不容易,但它自己不曾藐视自己小小生命的存在,绿色是草籽自己的命脉,也是人崇尚自由生存的根系。

如今,城市渐渐吞噬边缘的农村,草籽在沧桑的路上很孤独,城市的街道没有它的露宿领地。它一心想找出路,非走出城不可。草籽不再爱恋楼房高立的城市。终于有一天,在一夜暴风骤雨中,它开始突围,走出城市,来到了草原,抵达了内心。

广袤无垠的草原,那才是一粒草籽的向往。无垠的草地,湛蓝的天空,天与地相连,天穹下的野花、牛羊、河流……这里不拥挤、不嘈杂,自自然然,多么的轻盈、多么的清音、多么的惬意、多么的和谐!

草籽走出城市,一步步踏入森林,那里有清新洁净的空气,汩汩流淌的溪水,那里有它的追求,一切是那么柔美,偶尔有几只雀鸟飞起,一会儿消失在丛林之间。

大自然的宁静也许因一粒草籽的闯入倍添几分动感,叫人欢喜,曼妙无比。一粒草籽走出城市,步入山峦或许是幸运的,那里有它久远的梦。

洁白的云朵,起伏的山丘,时常出现在草籽的梦里,那是没有一丝杂色的绿啊!每当我深情地看着一粒草籽,总让我浮想联翩,也过目不忘或流连忘返。

我也走出城市,来到小河边,寻寻觅觅一粒草籽,那是我心间小溪汇成的河,是一条清澈见底的河,当这条河昼夜“哗哗啦啦”地向东流淌时,奏出一支支欢快之曲,这自然之声美轮美奂,不亚于城市迪吧中那起伏的乐声。

一粒草籽无意中来到繁华的都市,又重新回到广袤的原野。一粒草种只有去大自然才是它惟一的归宿,才可找回自己生存的原点。渴望远离钢筋水泥构筑的城市,回归自然是人类的向往,人类也只有亲近自然才可能拥有呼吸的延续。

草籽长成了小草,变成了绿叶,年年春风吹又生。自然风光的点缀离不开绿色馈赠,小草也不例外,它也是绿色家族的一员,山清水秀少不了它的贡献。

每当冬去春至时,春雨洒地,山上、地上的花草树木像刚睡醒的娃娃一样,睁开了它那紧闭的双眼。这时,可爱的小草,偷偷地破土钻了出来,露出嫩绿的脸蛋,挺直了腰杆拼足了劲,努力地向上生长,再生长……

无论在园子里、田野里;山坡上、沟渠边、岩石边,到处都有它的踪迹,到处都有它的身影。小草嫩嫩的、绿绿的;青得发绿、青得可爱,而且还软绵绵的,坐在它的上面如坐在鸭绒褥上一样柔软。为此,无论在哪里,小草一向逗人喜爱,倍受人们的青睐。

草籽完美蜕变成小草的过程,不知要历经多少万难,不知要通过多少险阻。小草不卑不亢,它的精神令人赞扬。小草不仅具有美化环境、净化空气、供人欣赏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具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倔强生命力。

小草从不惧怕任何东西的糟蹋,当受到外界强大的欺压时,它总默默地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努力的挣扎着、挣扎着,即使折腰也要拼命地向上生长。

小草为了追逐金色的太阳,吸收更多的光和热,即使是自己头上压着沉重的石头,它也总会拼命地挣扎,掀开石头或钻出石头下的缝隙,寻求阳光,努力向上生长,站立一方,独树一片风景。

朴实无华的小草,为了酿造空中的“氧气”,供养人们呼吸,它把自己的全身献给了养育自己的妈妈——大地。我赞美绿色的小草,小草是我最崇拜的偶像,它是我心中最为靓丽的色彩,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每一种生命都值得珍惜与呵护。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难能可贵的。如何才能让自己的生命活得有意义,这就要靠一个人如何去掌握有限的生命,在人生的路上如何去仔细探索、思考无限的生命。

一粒草籽,一棵小草,让我想到了默默无闻的园丁,他们不就像那普普通通的一棵棵小草吗?他们不求功名,为祖国的花儿茁壮成长,他们鞠躬尽瘁、呕心沥血,以做一名平凡的园丁而无上光荣。

为此,我赞美像小草一样有奉献精神的园丁,同时也为他们在建设祖国现代化的春天花园里,辛勤耕耘,护花育苗,一生忘我工作的精神而点赞!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何宗林(彝族,1963年生,四川省会理市人,高级教师,中国教育教学研究会会员,四川温江微篇文学协会会员,会理市作家协会会员)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