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周恩来邓颖超夫妇过若尔盖大草地的故事
周恩来邓颖超夫妇
过若尔盖大草地的故事
过草地是红军长征途中最为艰苦的一段历程。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红军官兵怀着共同的革命理想,保持着严明的纪律和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同甘共苦,团结互助,以巨大的精神力量战胜了各种艰难困苦,终于走出草地。
周恩来过雪山
邓颖超在回忆长征时,曾多次对秘书赵炜说:“我和恩来都是幸存者,没有想到会活到今天。我们幸存下来了,就要完成牺牲同志未完成的事业,就得拼命工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萧华在《长征组歌》中写道:“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这是红军将士以超人的意志力战胜茫茫草地的真实写照。
长征时期的周恩来与邓颖超
1935年7月底,红军到达川西毛儿盖,周恩来因疲劳过度、营养不足,再加上自然环境恶劣,身体终于支持不住病倒了,连续高烧40摄氏度不退,多日昏迷不醒,不能进食。医生最初当作长征路上的多发病——疟疾来治。 经检查,发现他肝部肿大,确诊是肝炎,已变成肝脓疡,急需排脓。但在当时环境下无法消毒,根本没条件做穿刺或开刀手术,只能采取保守疗法。由于缺医少药,战士找来冰块敷在他的肝部,用局部冷冻的方法降低体温,控制炎症发展,引导向下排脓。
终于,周恩来排出了脓,高烧也渐渐消退,身体慢慢好起来。离开毛儿盖准备过草地时,周恩来的病情已渐渐好转,但由于连续高烧、五六天没吃东西,身体极度虚弱,不要说过草地,就是在平地上行走也十分困难。毛泽东非常着急,一再嘱咐彭德怀:“周副主席不能再骑马了,要组织力量抬着他顺利过草地,不能有半点闪失。”
彭德怀当即组织担架队抬周恩来过草地。担架队是从运送迫击炮的战士中抽调的。彭德怀下了死命令:“把带不走的迫击炮埋掉,宁可损失一百门大炮,也要把周恩来抬出去。” 干部团团长陈赓自告奋勇当担架队队长,兵站部部长兼政委杨立三见人手不够,也主动加入担架队。同志们抬着周恩来,向着荒无人烟的大草地进发。茫茫草地,一望无际,遍地是水草沼泽泥潭,根本没有路。人和马必须踏着草甸走,从一个草甸跨到另一个草甸跳跃前进。抬着担架在草地上行军极端困难,脚底下要时时留意一个个泥潭,稍不小心踩进去就很难拔出来。
草地天气变化无常,时而狂风四起、大雨滂沱,时而漫天飞雪、冰雹骤降。经过长途跋涉,红军战士缺衣少食,冻饿交加,体质都非常虚弱。周恩来不忍心看到同志们双肩磨破、步履艰难地抬着自己,多次要挣扎着爬下担架自己走,又一次次被战友们按倒在担架上。就这样,大家顶风冒雨,深一脚、浅一脚,抬了6天6夜,硬是把周恩来抬出了茫茫草地。这种深厚的战友情谊是生死攸关时刻的扶持,是真诚无私的帮助,让周恩来终生难以忘怀。
过草地时,邓颖超骑马跟随周恩来一起前行,时刻惦念着躺在担架上患“阿米巴肝脓疡”的周恩来。过草地的第一天,天降大雨,电闪雷鸣,邓颖超骑的马受惊掉进了沼泽,把她从马背上颠落下来。她双脚陷进泥里,却不敢挣扎,因为越挣扎就陷得越深。马掉进沼泽里不久就没了动静,邓颖超心里很害怕,但她知道不能惊慌。她试着呼喊,但前面的部队已经过去,后面的部队还没有来,她的呼喊完全没有回应。此时,天上还下着雨,她以顽强的意志,坚持了很久,直到后边的人马赶上来,才将她从泥沼里拉了出来。她浑身上下都被雨水淋透,嘴唇发青,冻得直打哆嗦。当天晚上,她开始发高烧,拉肚子,病情很严重,需要及时退烧。她将仅剩的一支退烧针留给了周恩来,而她自己硬挺着坚持了下来。整整七天七夜,邓颖超走出被视为生命禁区的茫茫草地。
邓颖超回忆说:“最后一天,看见人家养牲口的房子,我们都兴奋极了。”房子是少数民族式的:上下两层,上面住人,下边养牲口。由于邓颖超身体虚弱,走路很困难,根本上不去楼。她一头扑在粪堆上,在堆满牛羊粪的地上躺了两个多小时。直到蔡畅和其他几个同志过来,才把她架到楼上。
后来,邓颖超与周恩来在阿西牙弄寨相见。相见时,他们双双躺在病床上,双方只是会心一笑,仿佛在说:“这么艰难的草地我们都坚持下来了,革命胜利还会远吗!”
周恩来与邓颖超
周恩来与邓颖超的结合,是一种高尚心灵的联盟。他们一样有坚定不移的信仰,坚忍不拔的毅力,惊人的胆识与才干,高尚的品德与情操,豁达大度的襟怀和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他们的爱情在革命斗争中放出璀璨的光彩,成为世人的典范。
(若尔盖县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中心根据《周恩来与四川》《忆彭大将军》《走进历史现场》《王平回忆录》《三军过后-巴西的记忆》《红军长征在四川图志(上)》《我观党史四集》《长征行》《中国人民解放军(中文版)》《周恩来传(一)》《长征记》等相关史料整理)
来源:志中阿坝
供稿:若尔盖县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中心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