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悦听四川>大熊猫音频>详细内容
2024-05-15 15:31:04

【方志四川•大熊猫音频】方志四川 ‖ 熊猫篇 第30集 大熊猫生病了,怎么办?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9-04-26 10:14:51 浏览次数:1019 【字体:

  

音频:成都广播电视台  主播:罗鹏

大熊猫本来就存在三大繁育难题,一直徘徊在濒危动物的边缘。加上各种疾病的侵扰,大熊猫饱受病痛折磨,严重的甚至威胁生命。

  研究发现,大熊猫既保留了食肉类动物的一般形态解剖和生理特征,又具有长期以来为适应生存环境和食物条件所形成的独特生理解剖特点。因此,大熊猫的疾病也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和一般动物发病机理、症状表现、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等相同的一面,又有其致病因子、疾病类型以及诊断、治疗方面的特殊一面。

  大熊猫的疾病和它的食性、生理机能和生存环境等密切相关,不同年龄、季节、健康条件及生活区域的大熊猫,所患疾病的种类和几率也有所不同。

接受治疗的大熊猫

  临床研究表明,野生和圈养的大熊猫发病规律不完全相同。就常见疾病来看,根据野外观察和救护的情况,野生大熊猫寄生虫病位列第一,消化道疾病第二,呼吸道疾病第三;而圈养大熊猫则是消化道疾病位列第一,呼吸道疾病第二,传染病第三,皮肤病和营养代谢性疾病第四。对于在基地长期饲养大熊猫的饲养员们来说,圈养大熊猫的健康问题一直是他们日常工作最看重的问题,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饲养员张浩就跟我们分享到:“平时其实我们在饲养大熊猫身上更多的(工作)是大熊猫的健康问题,因为大熊猫很多时候还是很容易生病的,我们要注意环境的卫生、定期的消毒、随时做好隔离检疫(工作)。因为在圈养条件下,大熊猫没有换竹子换食物换竹笋的季节,所以说每当换竹子换笋季节的时候,它吃东西就会比较挑(食),我们也很发愁它吃东西的问题,因为大熊猫一旦吃不好,它就很容易生病。所以说一年四季我们也很担心,因为它长时间吃一种食物的话,对大熊猫营养的摄入也是不均衡的,我们就会有选择性的给它换各种品种的竹子和竹笋,而每种竹子的营养含量都是不一样的,为了照顾它的身体,我们就会有选择性的主动去调控它们的食物。

接受治疗的大熊猫

  根据成都动物园、北京动物园、卧龙自然保护区等单位对野外和圈养大熊猫疾病情况的统计研究发现,幼年大熊猫容易患肺炎,亚成体和青年大熊猫多为营养不良,青壮年大熊猫容易引发肠梗阻,老年大熊猫则易发生癫痫、肺炎、营养不良综合症等。此外,各种传染性疾病也时有发生。胰腺炎、脑血管疾病等对大熊猫的健康威胁越来越大。大熊猫幼仔特别是刚断奶后的大熊猫宝宝容易发生消化功能紊乱,出现顽固性肠胀气、腹水等症状,治疗虽然不难,但难在容易反复发病,影响生长发育。癫痫的发病率也比较高,尤其老弱大熊猫,目前还没有有效治愈的方法。大熊猫患各种肿瘤、癌症的报道也日益增多,仍属于不治之症。

   用声音记录历史,用耳朵了解四川,沿着150年来科学发现大熊猫的足迹,共同寻访四川从发现大熊猫到科学保护大熊猫的点滴故事——方志四川熊猫篇,一起来听大熊猫生病了,怎么办。

  萌萌的大熊猫着实可爱,但生起病来也着实让宝妈宝爸们忧心不已。大熊猫会得哪些病、该如何对症下药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大熊猫保护工作工作者。

  大熊猫疾病研究最早出现在1934年美国学者发表的一篇论文中,国内最早的研究则出现在1941年有关四川松潘大熊猫体内首次发现犬钩口线虫的一篇报道中。

  寄生虫病是大熊猫最为常见的疾病,包括蛔虫病、蜱病、蠕形螨病等、槽盘吸虫病等。其中蛔虫病的感染率最高,野生大熊猫蛔虫病的感染率为100%,死亡率高达66%,严重危及野生大熊猫的生存。四川农业大学的科研人员在解剖一例因蛔虫感染致死的野生大熊猫体内,就发现了蛔虫2304条,充满了整个胃和肠道。由于熊猫蛔虫的感染率、感染度,和大熊猫的生活习性、蛔虫的生活史有关,因而目前对野生大熊猫蛔病的防治还没有行之有效的办法,但现在圈养大熊猫已经采取了科学的预防措施,感染程度有所减轻。

  其实,大熊猫寄生虫病虽然感染率高,致死率也高,但它只是大熊猫疾病研究和防治的一小部分。比如针对圈养大熊猫的疾病防治,就提出了饲养大熊猫的饲养员在生活中不能养宠物的规定,用来避免大熊猫和其他动物出现共患病的可能,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饲养员张浩跟我们分享到:“我们所有饲养大熊猫的饲养员就要求我们是不能够养其他的宠物的,因为大熊猫和其他动物它也有共患病的可能,像那个犬瘟热,(因为)犬瘟热对大熊猫直接是一个灭绝性的伤害,大熊猫一旦染上犬瘟热,基本上都会死亡的。

  1978年以来,为抢救因箭竹开花枯死挨饿受病的大熊猫,四川的大熊猫研究员们运用解剖组织学、生化、免疫学等技术手段,同步开展了大熊猫病理生理和临床救治的深入研究。

  2003年,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编写出版的《大熊猫繁殖研究》一书,对20年来在大熊猫临床所见的疾病作了系统总结,基本形成了一个‘大熊猫疾病谱’的雏形,将大熊猫疾病防治提高到了新的水平。

  通过研究,不仅为大熊猫常见疾病的救护和治疗提供了实用技术,还揭示了大熊猫输血的可能性,发现了大熊猫卵巢高度特化改变,卵子难以成熟、卵巢微量元素含量锌过低等大熊猫不易繁殖的奥秘。但大熊猫疾病种类繁多,千差万别,大熊猫疾病和病理研究还任重道远。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