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图说四川>按类别>报刊图片>详细内容

20191120四川日报图片

来源:20191120四川日报 发布时间:2019-11-20 09:28:32 浏览次数: 【字体:

11月19日,贵州·四川深化交流合作座谈会在贵阳市举行。 本报记者 欧阳杰 摄

6月1日,省政协经济委组织委员给昭觉县尼地乡中心校学生捐赠图书。 王天雨 摄

11月19日,“雪龙2”号航行在普里兹湾浮冰区(无人机拍摄)。中国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搭乘的“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19日抵达南大洋普里兹湾浮冰区,即将迎来破冰能力大考,为我国另一艘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号开道,帮助它突破陆缘冰阻挡,尽量靠近中山站,以便开展大规模海冰卸货。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

广元市青川县板桥乡新埝村现代月季特色产业园。

昆明斗南市场的鲜切花。

四川花卉价格不低,但种植户的利润普遍偏低。缺乏冷链仓储和物流,鲜花长途旅行保鲜乏术。补齐冷链物流配套短板,种植户的总利润起码增加5%。本栏摄影 本报记者 何海洋 王成栋

11月18日,李言荣在射洪市成立大会上致辞。 刘洋 摄

“每当有人问我是哪里人,我都会非常自豪地回答‘我是射洪人’。”11月18日,射洪市成立大会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校长李言荣在会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会后,李言荣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从家乡情怀到创新精神、从前沿研究到人才培养、从大学治理到科研氛围的营造,李言荣把自己对科研、对校园的那份特殊情感娓娓道来。 本报记者 袁敏

11月19日,广安市邻水县鼎屏镇第四小学,学生们在陶艺制作室上课。近年来,该校将陶艺、书法纳入课堂教学与社团实践,丰富了学生课堂生活。 本报记者何海洋摄

“闲品再生”吸引了很多辖区居民前来淘宝,每天平均客流量超过60人。

每件商品价格从几元到数百元不等。

11月19日,成都市金牛区驷马桥街道办事处红花社区“闲品再生”二手商店内,市民在此选购着所需商品。
  “闲品再生”是一家实体二手商店,于今年9月底正式入驻社区营业。商店的物品主要来源于他们在成都近1000个小区放置的环保分类回收箱内的可回收物,其次来源于在小区、学校、商场等地举办的旧物回收活动所收到的物品。目前,店内商品包括书籍、儿童玩具、衣物、乐器等上千件。“闲品再生”还与红花社区结对,将店铺20%的收益捐给社区,助力社区建设。 本报记者 肖雨杨 摄

11月19日,在成都市郫都区唐昌镇平乐村的成都汇菇源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车间内,工人正在把长熟的海鲜菇下架准备包装销售。该公司集食用菌生产、研发、销售为一体,日产鲜菇50吨,年产鲜菇18000吨,实现当地200多名村民就近就业,生产的金针菇、海鲜菇、白玉菇、蟹味菇等真姬菇系列销往重庆、西安、新疆、兰州、沈阳、武汉等地。 本报记者 李向雨 摄

位于荥经县的中国桌山森林康养项目建设现场。 黄刚 摄

近年来,汉源县富林镇青富村调整产业发展思路,依托“党建扶贫·双百示范”工程,成立了汉源县清清湖水皇菊种植专业合作社,吸纳贫困户158户503人种植金丝皇菊,帮助村民增收。图为11月15日,青富村汉源湖畔百余亩盛开的金丝皇菊。 黄刚 摄

峨边县城新貌。

峨边县五渡镇胡坝村。

近年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乐山市委一系列决策部署,峨边经济社会整体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2019年10月,经县级自查和市级初审,峨边21个计划退出贫困村和1026户3624名计划减贫人口达标,全县106个贫困村7764户27743人实现稳定脱贫,综合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全县摘帽“一低三有”标准全部达标,即将迎来脱贫摘帽的历史时刻。 若水 (图片由峨边县委宣传部提供)

11月16日,乐山市市中区西城皇家幼儿园举行2019冬季“大手拉小手,快乐共成长”亲子运动会,通过“时代新梦想”“大手拉小手”和“快乐共成长”三个篇章,为家长们陪伴孩子、为孩子们健康成长搭建了更好的平台。 本报记者 肖雨杨 摄

体育带给凉山孩子更多希望。

每日,孩子们苦练不辍。

聚精会神学习文化课程。

训练场上孩子们生龙活虎。

足球苗子初露头角。

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国体育彩票的身影一直活跃在大凉山。体育彩票惠及民生、惠及百姓,助力脱贫攻坚。在凉山彝族自治州,体彩公益金支持的凉山州“体教结合”项目,生动诠释了体育彩票“来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发行初心、社会责任与公益担当。 杨晨 汪宏河/文 雷远东/图

四川产品已入驻贫困地区农副产品网络销售平台。 (网站截图)

在“贫困地区农副产品网络销售平台(www.fupin832.com)”——这个汇集全国832个国家级深度贫困县农副产品的平台上,四川“频道”近日正式上线,包括我省第一批次入驻的50余个国家级深度贫困县、130余家供应商、500余种产品已上线销售。本报记者 李梓溶

乐山“古城再现”夜景。 (乐山大佛景区供图)

宽窄巷子人来人往。本报记者 杨艺茂 摄

今年4月,全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提出大力发展“月光经济”。如今,人气火爆的夜游背后,是我省层出不穷的文旅业态创新——与特色文旅资源结合,夜游、夜食、夜戏等多样化的体验场景,不断在各市州出现,并持续升级。 李娇 本报记者 杨艺茂

来源: 20191120四川日报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