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红色文化>详细内容

【红色记忆】75载,衣食住行变化大||龚自德

作者:龚自德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10-17 14:07:59 浏览次数:851 【字体: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4年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专刊

75载,衣食住行变化大

龚自德

我于1943年出生在川南农村,幼年时期曾经历了旧社会民不聊生的苦难年月,又经历了新中国成立75年来,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人民的生活水平从温饱到小康,再到富裕的历程。就拿我和家人的衣、食、住、行来说,就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时,因受经济条件限制,城里人普遍穿的是蓝色、灰色的中山装和列宁装。像我们农村人,全家穿的衣服,基本上都是从当地买回土白布(粗布),用自家种的蓝靛染成深蓝色,再手工缝制成衣裤。缝制衣服,一般都是在冬季农闲时节,家里每人每年只有一套这种粗布衣裤、一双布鞋,可以说是一衣穿四季。无论衣裤还是布鞋,穿破了就补,再破再补,往往是补丁盖补丁。布鞋平时根本舍不得穿,打赤脚、穿草鞋的时候多,哪怕寒冷冬天也是如此。记得1962年我上高中时,端午节和家人到街上照合影照,穿的就是带补丁的裤子和草鞋。20世纪六七十年代,老百姓凭票买布,有的年份一人的布票购买的布还不够缝制一件衣服,冬天只能靠火笼取暖。

改革开放后,随着物质的丰富和思想的解放,人们的衣着发生明显变化,年轻一代将喇叭裤、蝙蝠衫视为时髦,引领着时尚潮流。我家里的人穿的衣服也由“一衣多季”变成了“一季多衣”,色彩也从单一的蓝色、灰色变得五颜六色。家人买衣服时,不仅对服装的质地、花色进行挑选,还要追求品牌和时尚。我大学毕业分配到部队工作,那时的军装已开始从单一的棉布服装改为配发混纺面料服装,俗称“的确良”。军服的品种也逐渐多了起来,有春秋服、夏服、冬服,有外衣、内衣等。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服饰更加丰富多彩、服装市场也越发兴旺。服饰已不仅仅是御寒的工具,更多是体现个性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我虽然不是追赶时髦的人,但也有自己的选择,尤其注重质感和舒适度。到什么季节,选什么面料,穿什么款式,都按自己想法来,随心所欲,既穿出了自信,也穿出一种幸福感。

新中国成立初期,老百姓基本上能做到有吃的,但只是粗茶淡饭。后来由于农业生产力水平长期没有得到发展,粮食供不应求。农民生产出的有限粮食,首先要保证交够国家公粮、征购。公粮和征购主要是交谷子、小麦、玉米等主粮,剩下的才是农民自己的口粮,主要是红苕、豆类等杂粮,且数量有限。我读高中期间,要从生产队分粮食带到学校去吃,而生产队分的口粮很少,主要是红苕等粗杂粮。那时我每周日从家里带两书包的红苕去学校,这两书包红苕便是我维持6天的口粮。这种粮食严重短缺的情况,到贯彻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后,从1963年才开始有所好转。

改革开放后,物资迅速丰富起来,粮食、肉类、食油等食品都敞开供应,食品短缺、吃不饱饭成为历史。20世纪90年代,牛奶、鸡蛋、馒头开始成为我家早餐的主要食品。肉食中除猪肉外,鸡、鸭、鱼也是餐桌常见的菜肴。在我们老家农村,通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由不够吃变成吃不完。中国历史几千年,多数朝代、年代都处于粮食短缺状况。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为改变粮食短缺问题进行了不懈努力,直到这个时候,这个问题才算得到较好的解决。民以食为天,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终于解决了吃饭问题,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伟大成就啊!

随着我国步入全面小康社会,老百姓的饮食结构又发生新的变化。以前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如今成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一日三餐,不光有肉食、海鲜,还有五谷杂粮,各种水果更成为饮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低热量、低脂、低糖,已然成为饮食的基本要求。吃已不仅仅满足口腹之欲,而是发展成一种饮食文化。从吃饱、吃好到吃出健康、吃出文化,老百姓餐桌上的变化,折射出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富强。

新中国诞生不久,我们家将原来窄小的茅草屋改成了土墙房子,虽然仍旧是茅草、谷草盖顶,但面积大了许多,有堂屋、灶房和3间卧室,另外还建起了猪圈、牛圈。虽说家具还是比较陈旧,但全家七八口,总算有一个比较像样的家了。1972年,我结婚成家了,但没有家。当时我在驻康定的部队工作,住的是两人一间的集体宿舍,家属探亲很不方便。妻子在四川大学工作,借住在学生公寓一间屋子里,楼道上堆满蜂窝煤和炉子,一到做饭时间,烟尘熏得人透不过气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改革春风吹遍神州大地,老百姓的居住条件一年一个样,我农村老家的住房由原来的茅草房改建成了二层的砖墙瓦房,我个人在城里的小家变化就更大了。改革开放不久,我妻子就搬到一栋教师公寓楼里,虽然只有两间屋子,但有厨房、厕所,我们总算有了一个家。20世纪80年代初,我调到军区机关工作,不久就分到一套三室一厅的宿舍。我们家兄弟姊妹6人,在城里的5个,都有了各自的房子,当然大小不一样,但和全国绝大多数人一样,基本做到居者有其屋。

1990年9月,我从部队转业到省委机关工作,不久就分得一套80平方米的三室一厅福利房,于是我退掉在军区的房子,搬迁这个机关宿舍。过了4年,又调整到90平方米的四室一厅房子。又过了3年,从7楼调整到4楼。直到2004退休,我住的房子是越来越宽,楼层等条件是越来越好。

2008年,我退掉机关宿舍这套房,在成都郊区买了一套面积128平方米、配有车位的房子。2015年,还购买一套位于城内,由省级机关统一修建的宿舍,房子面积近90平方米。退休后,我仍在受聘上班,工作时间就住城里,周末就住郊外。我们家族的第二第三代乃至第四代,凡是已经工作的,在城里都有一个比较舒适的居所。

城里的住房在变,农村也在变。2021年清明节我回到老家扫墓时,看到多年前就住到我家那栋房子的老乡,已将房屋装修一新,屋里通了自来水、天然气,原来的旱厕改造成了水冲式的卫生间。村里到处是小洋楼,一家比一家装修得好。看到老家农村变得和城里没有啥差别了,我由衷地为乡亲们感到高兴。

四川刚解放那阵子,我们出行基本都是步行。我小时候到村里小学上学,成年累月都是光着脚走路。从家到学校,路程虽然不是很远,但要翻三道梁、过三条冲,都是爬坡上坎,还要走狭窄的田坎,过崖边的小道。记得有一年冬天,天上下着雨雪,特别的冷,去上学的路全是稀泥烂浆,又湿又滑。我和四姐打着赤脚,卷起裤脚,连走带爬,互相搀扶着往前走。到达学校时,老师见我们浑身稀泥,冷得发抖,赶忙升起一盆火让我们烤。类似这种情况,在上小学时每年总要遇到几次。

1957年秋季,我考上五通桥第二中学,从家到学校,四五十里的路程,由于当时没有公交车,其他车辆也少,我和其他同学每周往返学校都是步行。为了抄近路,我们不少同学就翻山越岭走小道。

1965年8月,我作为被四川大学录取的新生要赶到学校报到,早晨从五通桥的牛华溪坐车到乐山,然后转长途汽车到成都。当时的长途客车还是解放牌,公路路况也比较差,百多公里的路程,要走五六个小时。直到1970年我大学毕业,从学校到家往返的行程都基本如此。

改革开放后,“三转一响”成为中国普通家庭的标配。那时“三转一响”指的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和收音机。为什么自行车排首位,因为它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太重要了,它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提高了出行速度,加快生活节奏。在乡镇上,自行车还成了运输工具,用它运载一二百斤物品没有一点问题。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一家三口,每人有一辆自行车。

时光飞逝,转眼进入21世纪,伴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事业实现大发展、大提速,人们的出行方式更是发生了深刻变化。长途出行,可走高速公路,也可坐高铁、乘飞机。现在从成都东站出发到乐山的动车,最快的车次行驶时间还不到一个小时。短途出行,成都市内地铁成网,到任何一个地方都方便、快捷。公交车更是遍布大街小巷,城乡连网,纵横交错。同时,农村交通条件也实现大改善,不仅公路、公交村村通,而且物流也畅达乡村。这些年,我每次回老家探亲,小车可以直接开进农家,非常方便。

再说说私家车的变化吧。20世纪初,我家买了一辆现代“千里马”,几年后换了“凯越”,2015年换成了“福特翼虎”。环视我们周围,几乎户户都有私家车,有的一家还不止一辆。透过私家车的变化,我们能强烈感受到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在不断提高。

历史的长河,湍流不息,浪花飞卷;岁月的变迁,承载芳华,历久弥香。

凡事过往,皆为序章。回望历史,铭记过去,才能够让我们牢记来时脚下的路,才能够走好未来之路。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4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专刊)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龚自德(四川省军区革命军事馆建设首席专家)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