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人物】盐城双贤 两代风流(下)——胡乔木父子与新旧方志‖茆贵鸣

作者:茆贵鸣 来源:“新越绝书”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2-10-08 11:25:13 浏览次数: 【字体:

盐城双贤 两代风流(下)

胡乔木父子与新旧方志

茆贵鸣

1924年,胡启东闻讯寡母已日趋病重,遂立即告别豺狼当道、政以贿成的仕途,由上海返回家乡盐城。从此,远离官场的胡启东,开始以“乡绅”的身份密切关注家乡的社会事业,不仅撰有《告淮南下河各县人士论工赈书》《新洋港筑坝代闸权宜救急书》《射阳河建闸问题之商榷》等时文,而且积极参加抗灾救灾等公益活动。1931年,盐城发生特大水灾,蟒蛇河水位猛增,堤口失固。胡启东冒雨乘船过河,商请对岸张姓允将木船撑至北岸,避免了决堤危险。

胡启东尤其偏爱地方文史,潜心致力于家乡盐城的文化和教育事业。他与另一位饱学之士的盐城乡贤胡毓彬一起,曾为时在商务印书馆的邑人印水心(原名鸾章,笔名水心,号立斋,又署云母山樵,盐城城厢人,一生从事教育和新闻出版事业,是教育和出版界颇具影响力的近现代知名学者,同时也是一位精通乡土史地的学问家,一生翻译和校刊书籍140多种)校订过《盐城乡土历史》《盐城乡土地理》等小学教材。当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印行印水心的这套教材时,封页上置有印水心与胡应庚和胡毓彬的三人合影,中国近代改良派代表人物康有为的题诗和署名,赫然醒目:“瀛海东环古射州,孤忠双烈亘千秋。而今三子峥头角,又露文章在钓游——右题盐城三子图,为印水心作 康有为”。

胡启东为印水心校订的小学教材《盐城乡土历史》和《盐城乡土地理》

1937年,日军全面侵华。次年春,日军进犯盐城。盐城县县长戴曰階积极组织地方军民,奋力抵抗日军野蛮入侵。在一次作战中,戴县长因不幸落水致疾而殉难。胡启东亲自撰写《故盐城县长戴曰階哀辞》,以寄哀思。哀辞曰:“吾乡有人兮君千岁,灵旗翻兮射湖外,江之干兮淮之汭,蜣为旌兮云为盖,灵有知兮鬼为厉,誓逐贼兮诘朝迈。”

新四军代军长陈毅

1940年10月,新四军先头部队与南下的八路军支队在盐城会师,开辟了以盐城为中心的苏北抗日根据地;随之,盐城县抗日民主政府很快建立。胡启东热烈拥护中国共产党抗日救亡的正义言行,同年12月被推选为盐城县参议员,常与刘少奇、陈毅等商讨国是并诗词唱和,后又应陈毅邀约参加由他发起成立的湖海艺文社并成为首批社员。

陈毅《湖海社开征引》手迹

1941年夏和1943年春,日、伪军对盐阜区发动残酷的大“扫荡”。为配合根据地反“扫荡”斗争,胡启东积极发动群众,带头借粮借枪,全力支持新四军敌后抗战。

1946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史称“五四指示”),要求各地放手发动群众,坚决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为响应中央号召,时在延安的胡乔木决定,让妻子谷羽去华中地区参加土改,并代他回家乡盐城探望父母,努力做好他们的工作。经中央同意后,谷羽带着丈夫对家乡的思念和嘱托,从延安回到了盐城。

盐城县时称叶挺县,盐城时称叶挺城(苏皖边区政府为纪念叶挺遇难于1946年4月25日改称叶挺县,1949年4月22日复为盐城县),县长胡扬,正是当年由胡乔木介绍入党并一同创办《海霞》和《文艺青年》的邱剑鸣。谷羽的这次回盐省亲,是他们俩自1933年9 月分别后的第一次联系。行前,胡乔木让妻子给胡扬带了两件礼物:一件是他出席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纪念册,扉页书“赠给剑鸣同志 胡鼎新 胡文新”,一件是他们三口之家的延安合影。

胡乔木与夫人谷雨

安顿下来后,谷羽急切地询问起盐城的土改情况。胡扬介绍说,中央“五四指示”下发后,华中局立即发出指示,要求各地彻底解决解放区土地问题,实现耕者有其田。盐城县随即在永仓乡试点,尔后全面铺开。至8月底,全县土改工作即可告一段落。他高兴地告诉谷羽:胡启东老先生坚决拥护党的主张,不仅带头将大成庄的三百亩土地主动献出,还亲自找好友萧罗洲谈心做工作,协助政府宣传中央的土改政策。公公的深明大义,令未曾谋面的谷羽很感动。翌日,在胡扬陪同下,谷羽专程回张本看望自己的公婆……

1949年10月,胡启东应邀参加新中国开国大典之后,随胡乔木定居北京。此时,他身体已日渐不支,但仍在继续致力于盐城地方志的校补。1957年2月1日,胡启东在北京病逝,享年72岁,葬八宝山公墓。友人王绍鏊为其撰写碑铭称:“柔亦不茹,刚亦不吐。竭忠而行,抱义而处。心焚内忧,眦裂外侮。终见日月,光华吾土。旧国重还,新㷕欣睹。乐天无憾,遗书千古。山高水长,永留步武。”

胡启东著作除《续修盐城县志》(14卷)、《盐城续志校补》(3卷)外,另有《张荣事迹考》《鞍湖文存》(3卷)及《寓穗集》《鞍湖诗存》等地方文论和诗集。

胡启东的《鞍湖诗文集》

“一波三折”

续修志艰难成稿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文化化人,润物无声。文化的潜移默化是无形的,但却是巨大的。著名学者梁启超曾说过:“最古之史,实为方志。”中国的地方志,又称“方志”,一般认为最早起源于古地理书、古国史以及古舆图等(流传最广的当为“《周官》说”和“古史说”);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方志渐成雏形;宋代,方志定型;后经元明两代的发展,至清代已达到鼎盛时期;到了民国时期,志书的体例和内容均发生很大变化,实现了方志向近代的进一步转型。隔代修史,盛世修志。中华民族数千年人类发展的文明史,之所以延续至今而没有中断,很大程度就是得益于地方志在这一路走来的悠久而漫长的岁月中,对自身“历史与现状”从未间断的系统记载。所以,作为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优良传统,编史修志始终为历朝历代重视,修志的“官职官责”遂成定律,乡贤名流、文人雅士修志亦渐成风尚。

民国时期是个战乱的年代。辛亥革命的风暴,虽然卷走了中国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却并没有结束中国屈辱和苦难的历史。战争,不仅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对社会造成了极大破坏,传统的方志事业亦由此面临军阀混战、外敌入侵、政权更迭、财政拮据等诸多问题。即便如此,北洋政府依然于1914年、1916年和1917年,咨令各地编修乡土志以作学校教材并供清史馆征用,进而通令全国各地普遍纂修方志。1929年12月,国民政府内政部专门颁布《修志事例概要》,要求“各省应于各省会所在地设立省通志馆”,“即由该馆编拟志书凡例及分类纲目”上报内政部,同时对各省方志编纂的组织机构、纲目审核、取材范围、类目设置、内容取舍、文字书写及印刷装订等提出具体要求,由此推动了全国兴建通志馆的热潮,形成了民国30年代修志的最盛期。

这期间,盐城“老三县”(盐城、阜宁、东台)不仅有传统县志的编修,还有乡土地理、乡土历史等乡土志编著,一批知名的文化界人士,继承清代学者修志传统,积极参与地方志编修,主动编著系列乡土志教材。他们既有传统学术的深厚功底,又接受近代的科学知识和西方民主共和思想的熏陶,痛心于山河破碎、国运衰微,通过地方志书的编修和乡土志教材的编著,表达其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思考。他们对地方志从内容到体例进行系列改革尝试,编修编著出一批既有探索、又有新意的县志(稿)和乡土志教材。这些方志成果,虽仍承袭传统志书体例,但在继承中注重探索、寻求创新,着意揭露帝国主义侵略,重视科学,重视民生,重视实业,着力展示推翻清王朝以后的时代精神,彰显民国时期特有的时代特色,给方志界吹进了一股清新之风。

盐城“老三县”旧志丛书

乡贤胡启东,也就是在1929年至1936年这风云际会、风雷激荡的特殊年代,以他那满腹经纶的学识和气定神闲的定力,在家乡盐城成功地编纂了《续修盐城县志》。

1929年,盐城县县长林懿均奉省檄议,专门设立修志局续修盐城县志,同时聘请陈中凡、胡启东担纲续修县志总纂(时因陈中凡在南京工作,实际由胡启东独自总纂)。由于时局动荡,加之又屡遭水旱灾害,时逾四年,续修县志稿才成稿仅半。考虑到志稿一时还难以杀青,胡启东将续修县志各卷已成稿,自为篇章(待辑卷,另加括注),于1933年以《续修盐城县志稿第一辑》先行铅印,以就正于各界有识之士。据参与其事的周梦庄先生的生前回忆,当年胡启东在编纂县志过程中,曾发生过一段颇有影响的插曲——

当时,盐城地方贤达有“西南派”与“中央派”之分,胡启东属于“西南派”。《续修盐城县志稿第一辑》(下称“《志稿第一辑》”)于当年12月份面世后,因为人物志中《赵雪传》有“马玉仁起盐徒”一语,“中央派”人士便误认为,“盐徒”一说,实为故意毁人,于是由数人集商,很快草成《续修盐城县志稿第一辑攻错录》(下称“《攻错录》”),以“薛综缘”具名并由马玉仁出钱,于1935年6月在上海以铅字正楷印行。是年10月,胡启东借用县政府后厅,召开各界人士座谈会,就《攻错录》发表意见。

会上,胡启东在简单介绍了县志稿的成稿经过后,先就《攻错录》详加陈述:先印的《志稿第一辑》,有关马玉仁的记述并无故意毁人之处。马玉仁13岁丧父后一直以贩卖私盐为生,后参加“青帮”并以武装对抗官府缉私营,成为里下河一代贩卖私盐团伙的首领,曾因打死打伤多名官府缉私盐警遭到淮安府所属6县的通缉;只是在获得两淮缉私营头目、扬州“青帮”首领徐宝山赦免并吸收其入伍后,才得以在缉私营中屡建功勋,进而平步青云。1911年,马玉仁随徐宝山拥护辛亥革命,因其在攻打浦口的战斗中立有功勋而升任团长。此后,马玉仁便节节攀升:1924年,被孙传芳委任联军第七军军长,统帅苏北各师旅;两年后的1926年,获任直鲁联军第十二军军长,授陆军上将衔;1930年,又被冯玉祥委任为第十六路军总指挥兼二十七军军长,参加武装反蒋斗争。诚然,后来的马玉仁已是位高权重,但要追说其发迹前的早年,“盐徒”之说并无过甚之处。胡启东表示,只要大家是在真理上的据实攻错,他绝不自护其短。

当年,与胡启东同为首届国会众议院议员并曾一同参加过讨袁护法运动,后来成为中国民主促进会主要创始人之一的爱国民主人士王绍鏊,在其撰写的《故众议院议员胡启东神道碑铭》中就有这样一段记述:“其乡人之长者告予曰,盐之军阀马玉仁冤杀乡人赵雪,君在人物志中直书不稍讳,虽马(马玉仁)以威武相胁而处之泰然,卒莫能易其一字,勇矣哉!予笑应之曰,以曹(曹锟)、齐(齐燮元)之威权,尚不能屈君,彼马玉仁者又安足论乎?”王绍鏊所言,指的正是胡启东于民国修志期间这轰动一时的“插曲”。

胡启东对入志人物臧否的郑重,以及对志书编纂的规范和严谨,还不仅于此。此后,在他的主政率领下,县志编纂人员踵事增华,又历三年,终于完成全志稿。1936年6月,《续修盐城县志》由苏州文新印书馆承印,分元亨利贞四册装订。一波三折,《续修盐城县志》终于问世。

“三位一体”

传世的民国佳志

民国《续修盐城县志》(14卷、首1卷),1936年6月由苏州文新印书馆以元、亨、利、贞4册印行,林懿均等6人监修,胡启东、陈中凡总纂,左榘、季龙图、宋润、吴绍仲、张延寿等23人参订,张瓒、张祉等96人采编。

盐城同乡会辑印的《续修盐城县志》

林懿均(1881—1951),字立山、力山,江苏丹阳人,1902年考入江南陆师学堂,因“言论过激”被勒令退学后,赴沪加入爱国学社,继与柳亚子组织同里支部和自治学社。1904年赴日留学并加入同盟会。1909年当选为江苏咨议局议员,任劝学所总董兼县视学,同年加入南社。此后,历任丹阳军政长、金坛和扬中县长、丹阳县视学、江苏省视学、省立第三中学校长,省教育厅、农矿厅、实业厅、民政厅等部门科长、秘书长及宿迁、盐城、如皋县县长。抗战期间,先任丹阳抗敌后援会副主任,继经武汉赴贵阳,任贵州农工学院中文教授、行政法院评事、党政工作考核委员会委员。抗战胜利后返回故里,被推选为丹阳县参议会议员。

苏州文新印书馆承印的《续修盐城县志》

陈中凡(1888—1982),原名鐘凡,字斠玄,号觉元,盐城(今建湖县)人,著名学者,中国古典文学家、红学家、文史教育家。1921年,任国立东南大学教授兼国文系主任,后为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南京大学教授,江苏文史馆馆长,与胡小石、汪辟疆并称南京大学中文系“三老”。一生著述盛丰,主要代表作有《中国文学批评史》《书目举要补正》《古书读校法》《诸子书目》《经学通论》《诸子通谊》《中国韵文通论》《周秦文学》《汉魏六朝文选》《两宋思想述评》《中国民主思想发展史》《民主与教育》等,其中《中国文学批评史》是中国第一部文学批评史。

同为县志总纂的乡贤陈中凡

正式印行的《续修盐城县志》,与此前印发的《志稿第一辑》有诸多修补完善。卷首(《志稿第一辑》注“待辑”),置张延寿题签、陈中凡序(删《志稿第一辑》胡启东弁言)、续修盐城县志题名、目录、凡例,以及盐城县境简明全图、盐城县城厢图等(删《志稿第一辑》县治图、水道图、交通图),体例沿用前志,并“以江苏通志局新拟定者为最进步,惟标目过繁其事或前志已经记载……之类,兹择其重要者归纳类进各门之中,不再多立名目”[ 林懿均等监修,胡应庚、陈中凡总纂:(民国)《续修盐城县志·凡例》,首一卷。茆贵鸣主编:《盐城旧志》丛书,广陵书社2019年12月版,影印线装。]。正文,全志设14卷:卷一舆地志,设总述、自治分区沿革表、名迹、园林、楼观、宅第、冢墓、桥梁、古建置考(删《志稿第一辑》“乡镇”);卷二水利志,设古水道说、今水道说、水利述;卷三民俗志,设户口、宗教(《志稿第一辑》注“待辑”)、风俗(《志稿第一辑》注“待辑”)、方言、方音、谣谚(增补);卷四产殖志,设物产、农垦、工艺、商市、盐灶、渔航、劳动、经济、粮食;卷五赋税志,设田赋、场课、关榷、杂税、杂捐附(《志稿第一辑》原为“地方杂捐”并删“临时派款”“盐课”);卷六政制志(《志稿第一辑》为“经制志”并注“待辑”),设行政、司法、地方自治、党部、公团;卷七教育志(《志稿第一辑》注“待辑”),设总述、学校沿革表、书院及已废学校、社会教育事业、教育行政、学产;卷八交通志(《志稿第一辑》注“待辑”),设邮递、电信、输运、公路、海港;卷九警卫志(《志稿第一辑》为“公安志”),设公安行政(《志稿第一辑》为“公安局、警察队”)、保甲(《志稿第一辑》为“保卫团”)、保安队(增补)、水上公安队;卷十公益志(《志稿第一辑》注“待辑”),设市政、荒政、救济事业、文化事业(删《志稿第一辑》拟辑“地方禁令”“公产公款”);卷十一职官志(《志稿第一辑》为“公职志”),列职官表(删《志稿第一辑》中的“各级议会选举表”“县党部职员表”“各公团职员表”);卷十二人物志,设列传、科贡、流寓、列女(《志稿第一辑》注“待辑”);卷十三艺文志,列书目;卷十四杂类志,设纪事(《志稿第一辑》注“待辑”)、拾遗、考证、勘误。卷末,附薛综缘辑《攻错录》(1935年6月上海印行)。

同为该志总纂的盐城乡贤、大学者陈中凡,在其卷首序中谨慎推介:“综观全书,旨在赓续,大体因仍旧贯,而微有变通,其所增益,如民俗、产殖诸篇,于人群精神的物质的生活,固已稍稍有所发抒矣。”事实上,该志不仅在体例和内容上较前志有诸多创新,而且属文繁简适度,语言通俗流畅;一事之出,一典之来,必力求翔实,对人物的臧否尤为郑重,表现出编纂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其结构形式及许多篇章内容深得方志学者赏识,被誉为民国方志之佳作。世人为谨志胡启东的修志功绩,亲切地将其称为“胡志”。

然而,著述严谨、追求完美的胡启东,对已印行的志书并不十分满意,几次“私自复视,瑕衅迭见”,故又着手对“胡志”进行校补,惜因战事频仍,竟未能脱稿。1949年,老先生在参加完新中国开国大典并随次子胡乔木定居北京之后,又翻出当年的县志校补稿,全身心地继续致力于县志校补的完善工作。1951年3月,由胡启东带病完成的《续修盐城县志校补》(3卷),终于在北京以全一册印行。

由此看来,严格意义上讲,《续修盐城县志》理应包含先期的《续修盐城县志稿第一辑》,以及后期的《盐城续志校补》,三位一体、相辅相成,互为照应、方成体系。

《志稿第一辑》,内容较前志详尽,如舆地志之总述,述前志建置沿革及疆域形势所未尽,并对前志未经考证之处尽可能加以疏证;水利志之古水道说,对伍佑和新兴两盐场水道详加记述,而水利述所录前志未载的有关旧籍记述本县水利及近人的水利计划等,则为不可多得的重要史料,十分宝贵。正式版卷末所附《攻错录》,则是对《志稿第一辑》的纠谬,编纂者严谨的“史德”由此也可窥见一斑。

重要的,还在于此后的《盐城续志校补》:前有胡启东的自序,主体内容共设为三卷,卷一为校补(主要校补续志卷一舆地志总述、卷二水利志今水道说、卷三民俗志户口、卷四产殖志物产、卷八交通志电信、卷十三艺文志,以及卷十四杂类志拾遗等),卷二为附录,卷三为勘误。据胡启东在自序中介绍,此前《志稿第一辑》因经水旱战乱,载笔者不能专心尽力,志稿中不乏缺漏舛误;正式印行后,经审视披览,依然存有差错,遂决定予以校补,惜因时局动荡,直至建国初才整理而成。他谦称:“炳烛余光,黾勉整理,厘为三卷,用质当世,将以赎既往率尔之愆,而开后来商榷之径,……区区之私,收拾丛残,期于完成原书之结构而已。若夫时局剧变,学理革新,以今昔观点之不同,致取舍立场之各异,旧史谬误,一切有待纠正,方志亦不例外。不佞衰病余生于此盖无能为役,世有作者,当观其成焉。”(胡启东:《续修盐城县志校补·序》)

盐城市志办编印的线装版《盐城旧志》丛书

该书的贡献:其一,为续志纠错。如卷一校补,改续志“亲往延至永宁阐法十四年”为“亲往延至永宁阐法五年”;改续志“并天童下平阳派广利院禅律兼修亦称平阳派”为“广利院并天童下平阳派广利院兼修律宗”;改续志“无线电台”为“无线电报”;改续志“于署内装设短波无线电台”为“购置无线电收发机,于署内成立无线电报办公室”等。其二,为续志增补。如卷一校补,增补续志未载的“艺文”7条、“拾遗”10条;卷二附录,增续志未载人物传若干。其三,为续志勘误。如卷三勘误,指出“续志卷首县境图新洋港口附近之广墩”为“广庙误”,“卷三第七页四行伍佑场”为“伍佑误”等。该书的印行,因最大限度弥补了此前续志的不足与差错,实可视之为续志不可多得的“副本”。

总之,由胡启东领衔并总纂的这部《续修盐城县志》,是盐城地区现存旧志中编纂比较严谨、质量比较上乘的一部“断代体”续修志书,堪称“民国佳志”。全志虽不足20万字,内容却衔接光绪《盐城县志》至1931年前后盐城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为研究这一时期盐城经济社会发展变迁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

(全文完)

作者附言:本文是研究乡贤“二乔”(胡乔木、乔冠华)和盐城旧志之余的“副产品”。首轮《盐城市志》编纂期间的20世纪80年代末,我为人物志写成的《胡启东》经胡乔木修改后定稿,载《盐城人物志》第198—201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年11月版。

来源:“新越绝书”微信公众号

作者:茆贵鸣

来源: “新越绝书”微信公众号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