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仪陇县金城山石刻‖朱相友

作者:朱相友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5-11 14:55:45 浏览次数:408 【字体:

仪陇县金城山石刻

朱相友

一、

历史遗存

南朝梁天监元年(502年),置隆城郡和仪隆县,郡县同治,都在今天的金城山顶。到唐武德三年(620年),置方州,州治与仪隆县治也在金城山上。开元二十六年(738年),仪隆县城移至金城山腰(今金城镇)。仪隆县名于唐大历初年(766年)左右,为避玄宗李隆基讳,改名仪陇县至今。

从502年到现在,1500多年的历史风云,在时间长河里,早已渐行渐远,消逝得无影无踪。留在这里的历史记忆,只在金城山北面的岩石上,有一处依稀字迹,也早被远去的时光风雨剥蚀得面目全非,无从辨认。而距现在最近的石刻符号,就只有金城山南面的“金城公园”四个字了。

据相关资料记载,“金城公园”四字是巴中县渔溪寺人刘建功于1927年书写,至今不到100年。“金城公园”四字,当时就刻在金城山南边的折叠状灰色沙岩悬崖上,从左至右楷书阴刻,字径宽4米,高6米。1985年,仪陇县人民政府决定维修这四字,嵌贴白色瓷片,使字体耀眼夺目,五公里外都可清晰辩认。这就是千百年来,仪陇金城山留给人们唯一可辨认的历史痕迹。

二、

红色记忆

20世纪30年代,徐向前率领的红四方面军,在通(江)南(江)巴(中)地区建立了川陕革命根据地,于金城镇建立了仪陇县苏维埃政府。在这块红色土地上,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空前高涨。打土豪,分田地,建农会,深受劳苦大众欢迎。有史以来,仪陇人民终于挺直了腰,第一次扬眉吐气地做了这片土地的主人。

当时,红军走到哪里,就把革命道理宣传到哪里,并镌刻在石头上,让仪陇人民永远记在心里。诸如“打到军阀刘湘”“打倒军阀杨森”“推翻国民党反动政府”还有“红军是穷人的军队”“共产党领导穷人闹革命闹翻身”等标语。在金城镇状元街一处房屋堡坎石上,有一块“红军朱总司令是仪陇人”的珍贵石刻。后因县城改造,大量石刻标语遭到毁坏,仅小部分保存了下来。而“红军朱总司令是仪陇人”被完整取出,存放在朱德故居纪念馆里。1985年,仪陇人在打造金粟书岩时,把“红军朱总司令是仪陇人”的石刻标语,完整地复制在了金粟书岩的入口处,金灿灿的十个大字,格外醒目。

红军时期的石刻,除金城镇外,在朱德故居马鞍老街石拱门两侧,也保存有许多红军时代的石刻标语。今天,还可以看到,有的标语有人为破坏的錾凿痕迹。这就是红军长征撤离川北后,国民党反动政府向革命政权反扑的有力证据。

三、

金粟书岩

在金城山东面的岩壁上,自观音阁到东寨门之间,有世界第一大书法摩崖石刻——金粟书岩。书岩正中石壁上,镌刻着徐向前元帅手书的“金粟书岩”四字,字体严肃流畅,风格庄重遒劲,字高7米有余。同南面的“金城公园”一样,嵌有白色瓷片,楷书大字洁白耀眼,很远地方都能看见。

垂直呈九十度的书岩,有的地方是自然绝壁,而有的地方就明显的有人工开凿痕迹。金城镇有1500多年建县历史,这里很显然是历代县府建设的石料场。悬崖采石方便,顺山坡搬运石料,既便捷又省力,千百年后,就留下了这一面绝壁。当年的人们是无论如何都想象不到,千百年后的仪陇人,竟给这陡崖赋予了如此深厚的文化内涵。

金粟书岩书法石刻长廊,一共镌刻有600余幅书法作品,其中有郭沫若、启功等几十位书法名家的作品。除此,还有朱德元帅手书的“认真读书”“革命到底”题词,做为压轴作品,镌刻在东寨门下的石壁上。特别指出的是,“革命到底”是老将军九十高龄时,留给后辈子孙的最后墨宝,也是他老人家对中华儿女的最后嘱托。情切切且深,意绵绵亦长。

近年,仪陇县人民政府拨专款,沿书岩修建了仿古栈道,供人们观瞻这举世罕见的摩崖书法石刻。

四、

“德”昭千古

从观音阁附近登栈道,沿途观赏书法石刻,到东寨门结束。其实,这只是栈道的结束,而石刻还在继续向前延伸。从东寨门折转到金城山北面,再往前走约300米,绝壁上一个巨大“德”字,就会出其不意地跃入人们的眼帘,让人眼前一亮,并为之一振。

这“德”字,是共和国开国元戎朱德元帅生前手笔,家乡人民为了纪念他,就将它刻在了家乡的岩壁上。这是世界单体面积最大的“德”字,全字460平方米,字体全部由白色瓷片镶嵌。在仪陇的青山绿水间,光耀几十里外。无论是仪陇本地人,还是来自天涯海角的游客,只要一看见这巨型“德”字,自然就会想到,这里是朱德故居,也是张思德的家乡。

朱德和张思德,是仪陇人的骄傲,更是仪陇人的榜样。仪陇人民为了弘扬两德精神,顶烈日,冒严寒,修建了朱德故居纪念馆、张思德纪念馆,让那些来自四面八方的人,在这里能够寻求到精神的寄托灵魂的慰藉,让高尚人格再次得到更高层次的塑造,做到一辈子为人民服务,一辈子革命到底!

愿两德精神,“德”昭千古。

2023年4月16日于金城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朱相友(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南充市作家协会会员,仪陇县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仪陇县第二中学退休教师)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