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耐人寻味的石头史书——得汉城‖洁实

作者:洁 实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5-11 14:58:32 浏览次数:808 【字体: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1年第6期

耐人寻味的石头史书——得汉城

洁 实

得汉城位于四川省通江县城东北4 0余公里的永安镇。这里地处米仓山南麓,山峦环列,沟壑纵横,有“地环三玉涧,天铸一铜城”之美称。《蜀中名胜记》称得汉山“万山中崛起堑岩,四面峭绝,独西南二径,凌险转折而上,诚一夫当关之势”。

得汉山平面略呈橄榄形,长径2 千米左右,短径1 千米左右,周长4 千余米,面积1.2 平方千米左右。山体部分为三层梯级地貌,从下至上分别为中坝里、二鼓楼、高鼓楼。自山脚至中坝里,山体挺拔险峻,难以攀援;中坝里以上,山势较平缓,如丘陵台地。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汉城具备天然防御性,构成其得天独厚的驻军优势。

军事战略要地

得汉城因得天独厚的战略位置和地形地貌,历代被视为军事要地而备受重视。

秦汉时期楚汉战争时期,项羽封刘邦为汉中王,王巴蜀31 县。《史记· 萧相国世家》载:“ 汉王引兵东定三秦,何以丞相留收巴蜀,填抚谕告以给军食。” 明代曹学佺《蜀中名胜记》引旧志云“ 汉高帝据此以通饷道” ,清道光《通江县志》也称得汉城旧传为汉高帝屯粮处。因得汉城于刘邦建立大汉有所助益,故名“ 得汉” ;山为得汉山,山上之城为得汉城。当地还流传鲍三娘与得汉城的故事。东汉、三国时期,魏蜀吴纷争,为守卫蜀地,制约魏军南下,关羽之子关索重修得汉城,并增筑擂鼓城。关索驻守擂鼓城,其妻鲍三娘驻守得汉城,“ 有警,(关索)则(命人)击鼓相闻” 。

宋蒙战争时期南宋末年蒙古攻宋,得汉城声名远扬。宋端平二年(1235 )春,蒙古策动大规模扩张计划,遣拔都及皇长子贵由等西征,遣皇子阔端攻宋,宋蒙战争全面爆发。宋端平三年(1236 )秋,阔端率十万蒙军大举攻入四川,蜀口防线崩溃,蒙军横扫巴蜀大地。是年,牟子才奏议:“…… 得汉堡所部三百余人……” 由此可知,得汉城当时名得汉堡,并有驻军300 余人。此后,蒙军在巴蜀大地肆意进出,蜀地“ 沃野千里,荡然无民,离居四方,靡有定所” 。

蒙军曾数次侵略巴州等地。余玠任职四川后,巴州知州向佺(通江县人,宋理宗宝庆元年乙酉科举人,曾任江西吉州刺史)一直守卫着巴州疆土。宋淳祐三年(1243 )闰八月,蒙军从汉中越过米仓山,进攻巴州等地。向佺率兵抵抗,两军激战于白土坪,战有功。余玠“ 从优奖赏为抗御蒙古军作过杰出贡献的将士” ,并将战况上报朝廷,后朝廷诏令向佺等18 人“ 各官三转” ,向佺被封为“ 开国将军团练使” ,驻守得汉城。宋淳祐九年(1249 ),凭借山城防御体系,余玠多有战功,意气风发,意欲一鼓作气夺回兴元府(唐改梁州,治今陕西省汉中市)。为建立进攻基地,余玠亲临巴州,视察得汉山。这次修建得汉城的经过文献有载。清道光《通江县志》引旧志:

石壁刻云:宋淳祐(理宗)乙酉季冬,大使余学士亲临得汉城,视其形势,而授都统制张寔躬率将士,因险垒形,储粮建邑,为恢复旧疆之规。分任责者:总管王昌、金之福,钤路张虎臣,司整杜准、王安、杜时顺、徐斯、李成、刘文德、刘清、梁福、陈宝、贺上进、李崇,制领郭俊、杜成、周仙周等。

余玠视察后安排在此“ 因险垒形,储粮建邑” ,主持人为曾在平昌小宁城筑城的张实(即引文中“ 张寔” )。宋宝祐元年(1253 )蒙军占领洋州治所,宋廷立即迁徙治所于得汉城。守臣向佺凭借山城天险,坚守要冲,抗御蒙古骑兵,屡立战功,获“ 有勇且略,独守孤城” 诰封。

宋宝祐六年(1258 )初,蒙军又发动三路大军攻蜀。洋州失守,向佺在激战中以身殉职,朝廷追封谥号“ 黑都五通” 。向佺儿子向良继任郡守,于宋景定五年(1264 )驻守得汉城,抗击元军。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 ),得汉城失守,洋州连同得汉城改为元朝的新得州。其后,向良及其子向富相继任知州,驻守得汉城。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川东北发生过多次动乱,其中与得汉城关系最密切的主要有鄢蓝起义和白莲教起义。在这两次动乱中,朝廷利用得汉城为基地,有效抵抗农民军。明正德三年(1508 ),川东北大旱,人民生活困苦不堪。保宁人蓝廷瑞于明正德四年(1509 )十二月与鄢本恕、廖惠等发动起义。蓝廷瑞自称顺天王,鄢本恕自称刮地王,廖惠自称扫地王,合众十万入寇湖广、郧阳等处。蓝廷瑞与廖惠谋据保宁,鄢本恕谋据汉中,声势浩大,一时“ 三省大震” 。明廷立即派政绩卓著、刚毅正直的林俊西征平乱。林俊驻兵得汉城,并迁县署于此。此后,林俊“ 驻此四年,以图恢复” 。清乾隆六十年(1795 )冬,白莲教教徒在湖北、四川等地传教起义。清嘉庆三年(1798 ),白莲教军遍及通江麻巴里、方山坪、楼子庙等地。为抵抗白莲教军进攻,通江县继任县令徐廷钰、董曾持等“ 暂迁治于县北得汉城” ,并将得汉城更名为“ 安辑寨” 。《建修通江县城垣记》载,县令涂公陈策被害,仓署烧毁无存,“ 以无办公楼址之所” ,率士民暂迁于县北得汉城。“ 安辑” 即“ 安民辑众”“ 上宿民父母,安辑自无偏” 之意。清军在安辑寨内安置百姓、驻扎兵马,指挥剿击白莲教军。寨中“ 不但能屯官军之粮,抑又能阻流寇之路” ,真正实现安军保民。知县徐廷钰、董曾持、李嘉佑、刘铨常和臬使刘清,先后储粮团练于此,前后侨治于此长达10 年。在平息白莲教起义中,得汉城发挥了重要的军事防御和政治中心作用。白莲教军被彻底肃清后,通江县衙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 )搬回旧治通江城。

川陕苏维埃时期1932 年12 月22 日,红四方面军总部率11 、12 、73 等3 个师进驻得汉城等地。随后,因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重要的战略位置,红四方面军的许多重要机构曾先后设置或迁移至此。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下设总经理部,领导川陕苏区内的兵工厂、钢铁厂、造船厂、盐场、硝厂、造币厂,以及军需和民用被服厂、织布厂、斗笠厂等。得汉城一时成为川陕省及红四方面军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中心和重要的后勤保障基地,在反“ 六路围攻” 中发挥了极其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1933 年1 月至1935 年2 月,川陕省石印局驻得汉城岭岭上,主要造一些布币和纸币,同时还兼印川陕苏区书报、邮票、文件等;同期,红军高干医院驻得汉城弯弯里。1933 年2 月至1934 年4 月,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驻李家祠堂,其主要任务是负责和领导西北各省的军事斗争。1933 年2 月至1935 年2 月,川陕省经济公社总社驻得汉城李家祠堂,该社为川陕苏区区、县以上苏维埃政府投资创办的公营商店,是川陕苏区商业的主体机构;同期,川陕省苏维埃政府财政委员会驻李家祠堂,其主要工作是帮助各区合作社发展,消灭大斗小秤,统一度量衡。1933 年6 月至1935 年2 月,红四方面军总经理部和被服厂一同驻得汉城岭岭上。1934 年1 月至同年冬,川陕省苏维埃工农银行造币厂驻得汉城南坡里,主要铸造银币和铜币,包括仿白区银元。1934 年春至同年12 月,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彭杨学校驻得汉城高鼓楼,该校又称彭杨军事政治学校。1934 年7—12 月,川陕省赤北县驻得汉城大菜园。得汉城作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政治、经济、后勤和指挥中心,见证了这一段血与火的岁月。

遗迹遗址

得汉城保存有城门(4 座)、城墙、碑刻、题记、龛窟、衙署、建筑、水井、水塘等各类遗存、遗址。得汉城原有城门5 座,分别是东、西、南、北门和楼子门,今东、南、北门和楼子门尚存。

城墙今天,在得汉城西门一带发现有较多城墙残留。城墙建在崖壁顶端,断续残长约100 余米,最高处约3 米;墙内为道路,因此该城墙主要是防止人员跌落悬崖,起着栏杆的作用。因得汉山四周几乎都是数十米高的悬崖,仅在北门、东门和西门等地有径可通,故在这些地方筑有一些城墙。

东城门东城门位置十分隐蔽优越,位于中坝里下侧的陡峭山岩间。此处山势呈口袋形,左右两侧山体在东门处交汇;紧邻小溪河,四面绝壁,独小道通山上。东城门左右两侧各有两个炮台,可随时观察敌情,同时还能辅助作战,形成夹攻之势。其所建形势与南门、北门十分接近,都修筑于山岩峭壁边沿,地势较低,不易被察觉。独特之处是紧邻山下的宕水河(大通江河),该河是渠江上游的重要支流,便于利用水运交通运粮运兵,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西城门位于垂直山体顶部,接近高鼓楼上方,位置与北门方向基本平行。西城门外岩壁陡峭,形势极险,视野宽阔,能望到对面何家沟山、火天岗。在陡峭的山体之上,则是面积较大的平坦地貌。

南城门位于二鼓楼南岩,在修乡村公路之前,曾是通往山下到永安街道的必经之路。在高大的山岩前方,有一个宽约4 米的平台,南城门就修筑在此平台与悬崖交接地带,城墙延伸至左右两侧天然山体。南城门下方为小溪河,最终汇入宕水河(大通江河);上方为高鼓楼衙署,方便驻守得汉城的将士发号施令,做出进一步战略部署。南城门的设计也最巧妙,站在门外石梯上往城门方向看,望到的是一段没有路的断崖,根本看不到南城门的具体位置,更不要说在敌军来袭时,用炮石攻击城门了。因此,南城门也是几座城门中防守最坚固的一座。

北城门得汉城东南西3 个方向都有天然险阻,仅北门外有缓坡,因此,相比东、南、西门来说,北门的修筑最为紧要。北门位于二鼓楼北岩,地貌特征如东门,可利用一侧山体作为屏障,达到防御目的。北城门在万山之中的峭壁结合处修筑,周边有高大山体相邻,下方临蒲凉河,最终汇入宕水河(大通江河)。

楼子门也叫牌楼门,位于永安镇街道背后,其设置用以方便得汉城老百姓下山赶集,曾是当地居民上山下山的主要通道,对阻止山下敌人进攻也发挥了不小作用。城门附近地势险要,石梯紧邻高大的山岩;台阶是在原有山石基础上开凿,陡峭且狭窄,至今还能看到人们开凿的横条纹、竖条纹的城墙石。

异彩纷呈的摩崖题刻

得汉城摩崖题刻异彩纷呈,数量众多。其中明清时期的摩崖题刻达30 多处,主要分布在南门和东门石壁上。现录部分于后:

○尽○水白云间,○○雄得汉城面。

○○○堕是非关,○佳话蔽桂真还。

庚午上秋下浣见素△ 书

注:林俊,字待用,号见素。福建省莆县人,明成化十四年(1478 )进士,明正德四年(1509 )巡抚四川,正德五年驻得汉城,后升为右都御史。学识渊博,字效怀素书法。得汉城石壁有其题刻4 幅,4 种字体。

美哉得汉城头境,虽善良工描不整。

登临上下转顾间,不觉身悬在天顶。

往年行师名才辈,督集雄兵百万队。

怒臂螳螂侦有防,孚弃杖甲成投戴。

天生形胜不须凿,四山环抱浑为车。

○○钦慕古人风,无事金城享安乐。

朝朝对○○○春,俯临三涧声流急。

我爱蜀川山水佳,花○○○肯○○。

○浦江倪仁峨乎,此城恍名天齐人。

游平○○○怡云,飞风起曾闪朱旗。

万民仰揖千方○,○○峰耸翠列坚。

争卡白云○出设,玉涧乎○○○斯。

胜境天下之稀叨,陪尝罢聊赋短题。

庆阳 余诚

正德丁丑孟冬谷旦 诚

安辑寨五言律诗二首

诺水牵系此,妖氛入寇年。

古城启地环,雄寨锁山巅。

地坠山河壮,人河壁垒坚。

上宿民父母,安辑自无偏。

作吏辞刀笔,山城纪宦游。

无心云出岫,近水月当楼。

寇靖烽烟熄,氛消鼓角休。

○陪公○后,已曲愧相酬。

署通江县典吏薛灏

嘉庆壬戌冬月 镌题

安辑寨七言

何物妖魔震地吼,恶气到处人疾走。

堪叹群丑入通江,一炬室庐几无有。

嗷嗷哀鸿遍野鸣,风声鹤哭也魂惊。

数万生灵资保障,忍教虎狼任纵横。

天铸坚城得汉传,父母孔迩解倒悬。

安民辑众勤抚字,百族从此免颠连。

我来司释过旧县,荆棘丛中去释奠。

○○骇走逐穴频,蚁虻乳血绕身转。

白云登○依君使,道义结契自欢欣。

馆以夏屋开讲席,诸生始得肆曲坟。

闻步罔峦四望赊,遥峰远翠映窗纱。

双溪注河浑萦抱,形出此寨跨三巴。

山谷之险自古多,袛今凭吊竟如何。

守国无徒恃城郭,应知巩固在人和。

大功指日归底定,同官诗文各纪胜。

公○开时竞擒华,是用作歌以投赠。

通江县儒学教论陈辑邦

嘉庆岁次壬戌孟冬月 谷旦

安辑寨五言

我年八十余,司释通江县。

仕志尚未灰,诲人仍不倦。

阳院起妖氛,学宫成荒甸。

德汉易旧称,安辑名新炫。

策杖登兹城,同榻老僧院。

使君重斯文,接纳荷殊眷。

从此绛帐开,转多青矜见。

溪泮芹添薪,崇岗桃李绚。

非敢夸陶镕,恐负文学椽。

岁月历云长,干戈欣永奠。

绮筵列山亭,环集皆缨弁。

冷官存? 谦,齿优尊主燕。

诸君贺升平,各将诗文赠。

老来律未谐,用此作后殿。

通江县儒学训导郭文珩

嘉庆岁次壬戌孟冬月 谷旦 镌题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洁 实(通江县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