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明月峡话古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5-28 13:54:28 浏览次数: 【字体:

明月峡话古

集“先秦古栈道、金牛驿道、嘉陵江水道、纤夫道、宝成铁道、108国道”古今六道于一峡的广元市朝天区明月峡,是中国道路交通发展最生动、最直观、最宏伟、最完整的一处天然陈列馆。尤以峡中崖壁开凿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飞阁栈道最为壮观。让我们以古栈道为起点,沿着历史的脉络,作一次旅行,去重温明月峡所经历的升平融洽,輶轩相属的繁华岁月;去回顾明月峡在干戈纷扰,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所承受的艰苦磨难。

栈道,又名阁道,是中国古代人民在今川、陕、甘、滇诸省丛山峻岭中的峭崖陡壁之上,凿孔架木连阁而成的一种道路。

在古代,由于生产力十分低下,生产工具十分落后,人类征服大自然的能力极其有限,既无能力打通大山,又无法跨过江河,在建筑路道时,多采取“沿溪河成路,岭横越垭,陡峻盘旋,险绝而栈”的方法。所谓险绝而栈,就是前面讲的在无以为路的峭壁悬崖上,凿孔架木,再铺上竹子或木板,从而形成空悬于崖壁上的道路,这种道路因地域不同,又分别称之为桥阁、栈阁、阁栈、阁道……

栈道起于何时,并无定论。不过可以肯定,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它已广泛介入人们的生活了。《战国策·秦策》中,有“栈道千里,通于蜀汉”的记载。

“通于蜀汉”的先秦栈道,北起秦都咸阳,南达古蜀国的都城成都,长约两千余里。这条蜿蜓于秦巴山脉山重水复、叠峰重峦之中的古道分为两个部分:从关中穿过秦岭通达汉中的道路,古称“褒斜道”;从汉中穿越秦岭、巴山余脉而直达成都的道路,称“金牛道”。

褒斜道因取道褒水、斜水两河河谷而得名。两水均发源于秦岭太白山:褒水向南注入汉水,谷口在旧褒城县(今褒河镇)北十里;斜水向北注入渭河,谷口在眉县西南三十里。褒斜道是当时往来秦岭南北的重要通道。《史记·货殖列传》中“关中南则巴蜀,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唯褒斜管其口”的记载,讲的就是这条道路。

随着时间推移,大约在秦、汉之交,另一条从关中穿越秦岭的道路形成了,那就是故道。故道北起陕西宝鸡市(古名陈仓),西南行出散关,沿故道水(今名嘉陵江)河谷至今凤县,再折向东南转入褒谷而达汉中。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明修栈道(褒斜道),暗度陈仓(宝鸡)”而还定三秦,走的就是这条被称为“故道”的路。

对于褒斜道和故道,人们又习惯称之为“北栈道”或“北栈”。它是从中国北方关中平原穿越秦岭,直达汉中平原的道路。

金牛道自今陕西勉县西南行,越七盘岭进入四川,经朝天驿、朝天峡,过利州(广元)入剑门,再向南经涪城(绵阳)而去成都。金牛道不光是先秦时期汉中通往蜀地的交通要道,在秦以后二千多年的岁月中,也一直是沟通南北的重要驿道。相传,战国时,秦惠文王欲伐蜀,因山道险阻,作五石牛,言能日屎千金,以欺蜀王。蜀王遂命五丁开道引之,秦军随而灭蜀。“石牛道”“金牛道”由此而得名。金牛道在历史书中,又被称为“南栈道”或“南栈”。

地处金牛道上的明月峡,因其地理位置特殊,道路必须从此通过,先民们很早就在崖壁凿孔架木,修建了栈道。南北朝以后,随着生产力发展,大约在唐宋之交,人们又艰难地在明月峡崖壁顶端,沿朝天岭凿成了道路。于是,蜀门咽喉之地的明月峡,便有了两条大道穿越:一条是峡中崖壁上的栈道,另一条是峡顶的山道。不过,由于山道崎岖,坡陡路险,不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人们都乐于选择平坦、快捷的栈道而行。

20世纪30年代,修建川陕公路之时,工程技术人员试图绕过明月峡另寻他途,遗憾的是他们失败了。最终不得不沿明月峡古栈道的上方崖壁,用炸药开凿了一条凹槽式的道路,勉强通过了峡谷。今天仍留在明月峡上方,川陕公路上的“老虎咀”,便是当年人们无可奈何而为的见证。

与川陕公路上“老虎咀”隔江相望的,是20世纪50年代修建的宝成铁路。那穿越山腹,横跨大江,高歌猛进,一往无前的钢铁巨龙,便是当代人征服大自然精神风貌的真实体现。

今天,人们看到的明月峡上的栈道,是合理利用文物资源而恢复修建的一条集文物保护、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性栈道。如今,漫步在古栈道上,仰望长空,高天流云,日丽风和;凭栏眺望,红枫摇曳,苍山如画;俯视江心,激流汹涌,波翻浪滚。此时仿佛历史的长河,透过岁月的云烟缓缓地从我们眼底流过,演绎着这古栈道上曾经发生过的历史故事……

公元前316年秋,秦惠王纳司马错之策,命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率兵攻蜀。秦军从秦国都城咸阳出发,沿褒斜道、金牛道南下攻打蜀国。明月峡的飞阁栈道上,曾经奔驰过秦军的铁骑。蜀王亲自率兵拒敌,双方在今广元市城南的昭化(古称葭萌)展开激战,蜀国兵败,蜀王逃往武阳(今四川彭山),被秦军所杀。十月,秦军平定全蜀,并设置蜀郡,至此,经历了十二世的蜀国开明王朝宣告灭亡。

公元前206年,沛公刘邦率军攻下秦都咸阳,秦国灭亡。然而,项羽仗恃力量强大,自立为西楚霸王,而把巴、蜀、汉中四十一县划归刘邦,封他为汉王。是年,刘邦以丞相萧何留守汉中,以韩信为大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攻取三秦,开始了长达5年之久的楚汉相争。此时,留守汉中的萧何,在巴蜀汉中一带招募丁壮,广收租赋,支援前方。川北一带数十万石的军粮,就是通过明月峡水道运往前线,广元地区健壮的先民子弟,就是通过明月峡栈道出川,加入汉王刘邦那浩浩荡荡的东征队伍,去逐鹿中原的。

公元229年至265年之间,群雄纷争,三国鼎立。蜀汉大军出祁山,伐中原,因战争需要,诸葛亮开剑门阁道,修整沿途栈道,明月峡的波峰浪谷间,曾映照过蜀汉丞相羽扇纶巾率军北伐的清瘦身影。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战火绵延,广元、汉中是南北交际地带,双方争夺激烈,为运兵打仗,金牛道上更是战旗猎猎,明月峡中常见铁骑涌动,其主要的战事有:

公元304年,陕、甘大饥,民不聊生,流民遍地。为了生存,数十万流民涌上金牛道,涌过明月峡,涌入剑门关,涌入西平源......最终,在他们的领袖李特的率领下,于成都建立了“成”国。

公元373年,前秦国王符坚发兵攻打东晋王朝的蜀地,秦将徐成、杨安从明月峡攻入蜀门广元(当时称晋寿)并进入剑门关,从而领有梁、益二州。

公元505年时,陕南、川北一带本属南朝梁国的版图。汉中太守夏侯道迁、晋寿太守竺胤,相约叛梁降魏。北魏派大将邢峦为梁、秦二州刺史,于是邢峦率大军南下攻击蜀地的梁朝军队。北魏军通过明月峡迅速攻占晋寿,攻入剑门、梓潼。至此“梁州十四郡地,东西七百里,南北千里,皆入于魏”。

隋唐时期,我国社会发展迅速,金牛古道成为沟通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渠道。那时,明月峡古道上,輶轩相属,冠盖络绎;嘉陵江上,帆樯林立,船歌不断。岁熟余丰、国泰民安的大唐盛世,得到充分体现。大唐皇后、大周天子武则天,就出生在明月峡南边利州古城的都督府中。当唐王朝的深宫后院,最终走上了至高无上的金銮宝殿,成为“千古一女皇”。当然,并不是说在整个唐代,明月峡栈道上流过的都是兴盛与繁荣。公元756年,当朝皇帝李隆基,为避“安史之乱”,曾偃旗息鼓地经过这里,狼狈地逃向西蜀避难。

北宋王朝,虽内忧外患严重,但从“澶渊之盟”过后,有一百多年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因而,商品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明月峡栈道上,也一扫唐末五代以来的萧条气氛,商贾往来,车马不断,煞是热闹。北宋大诗人苏辙,多次往来于明月峡。他在利州所写的《巽堂》诗中说:“山前三秦道,车马不遑息。日出红尘生,不见青山色。”你看,繁忙的古驿道上,车如流水,马如长龙,日夜川流不息,以至于车马人流激起的巨大烟尘,使红日朦胧,使青山迷茫。正因咽喉之道的明月峡无法满足行路的需要,开拓峡上山路的要求才更加迫切。据《宋会要辑稿·方城·道路》记载,北宋仁宗天圣三年(公元1025),曾诏令大力整治入蜀的道路,还特别强调了凤州至利州经剑门关直入成都的道路是整治的重点。也就是此时,人们将朝天岭上唐代以来开凿的山间小路,拓展为通衢大道。

宋人王象之撰写,成书于公元1227年(宝庆三年)的南宋地理总志《方舆纪胜》,在卷一百八十四“利州条”中说:“朝天岭在利州北五十里,路径绝险,其即朝天程,旧路在峡中栈道,遂开此道,人甚便之。”

生活在北宋中期的四川诗人文同(1018—1079)有《过朝天岭》诗,诗曰:

双壁相参万水深,

马前猿鸟亦难寻。

云容杳杳断鸿意,

风色萧萧行客心。

山若画屏随峡势,

水若衣带转崖阴。

生平来往成何事,

且倚钩栏拥鼻吟。

诗中明确地告诉人们,“马前猿鸟亦难寻”的朝天岭山路和“且倚钩栏拥鼻吟”的峡中栈道,同时在使用。

到了南宋时候,中原北方一带先后为金人和蒙古人占领。陕西南郑(今汉中)成为赵宋政权西北抗战的大本营,巴蜀成为兵源、粮饷的供应基地。为了抗战的需要,必须确保道路通畅。为此,南宋四川宣抚使虞允文,在咽喉之道的清风峡、明月峡(两峡相距约3公里)专门设置了“桥阁官”,负责营造、维修、管理这里的栈道。

到了宋末的公元1236年,蒙古阔端王子帅兵攻蜀。双方投入近十万人马,在川陕交界的阳平关大战,南宋骁骑大将军、利州驻扎御前诸军统制曹有闻及其以下数千士卒全部战死,血流二十里。得胜的蒙军沿驿道涌向朝天明月峡栈道。为阻挡蒙军进攻,宋军将明月峡栈道烧毁,迫使蒙古骑兵不得不翻山越岭,绕道明月峡上的朝天岭向利州进发,继而遭到宋军伏击,损失惨重。

蒙古铁骑横扫大江南北,建立了“大元”王朝。公元1277年(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四年),改利州为广元,先后建都元帅府、广元府路、广元府。在元初的几十年间,由于蒙宋交兵之时破坏了的明月峡道路,只作过有限的修复,行人过往十分危险,也十分不方便。大约元惠宗元统年间(1333—1335),从广元北上汉中的道路改由藁本山山路而行,即从今城区走东坝,入大石镇,进荣山镇,翻漫天岭,经朝天区麻柳乡、白杨栈、两河口、茅坝至今宁强县境入汉中。据清代嘉庆《四川通志·艺文》所载,元代人李祖仁所写的《广元路复行古道记》说,此路十分艰难,“春则冻释流水,夏则畏途饥渴,秋冬之交,阴雨岚烟,风高雪厚。加以登天入井,颠沛之劳,毒蛇猛兽,惊虑之际......”由是“群议籍籍,恒告不便”。在这种情况下,元朝广元地方政府具文报四川行省批准,大规模地对千佛崖、明月峡栈道及朝天岭、龙洞背、七盘关的道路进行扩修。至元庚辰(公元1340年),正式将这条路修通,于是明月峡又成为北上秦陇的大道。

元朝统治的数十年间,修整了朝天岭上的大道,并设朝天关派兵驻守。加之航运大兴,有舟楫之使,往来明月峡多乘舟而过。由是,峡上栈道虽未毁弃,但已不是重要通道了。

明代末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李自成的“大顺”、张献忠的“大西”政权先后建立,吴三桂引清军入关等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相继发生。公元1644年后,占领四川的张献忠,与退出北京据有关中、陕南汉中的李自成大军隔七盘山、朝天岭一线对抗,明月峡再次成为要道,演绎出了农民起义军自相残杀的悲壮故事。此后,又发生了清王朝的肃亲王豪格率军从陕西关中地区入蜀征讨张献忠,以及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反叛清王朝的所谓“三蕃之乱”事件。可以这样说,从公元1644年张献忠入蜀建立“大西”政权,到公元1679年清军再度攻下四川平息“三藩之乱”的25年间,整个中国南方各省都处于战乱之中。由于战争需要,明月峡、朝天岭当然是交战各方争夺的重点,也就是在这次漫长的战乱中,明月峡栈道彻底遭到破坏,以后也再没有恢复起来。

尽管明月峡的峭壁悬崖间没有了古老的栈道,但是,朝天岭上的大路却变成了更加平坦宽阔的驿道,往返于明月峡江心的船只也更加稠密。上航陕西略阳、凤县,下去川东重庆、夔门的万千船只,把雄壮的号子撒在明月峡的青山绿水间,那是唱给这蜀门名峡的赞歌。

21世纪以来,工业文明的春风使古老的明月峡焕发了勃勃生机。如果说29世纪30年代中期修建的川陕公路还带着许多无奈和遗憾的话,那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50年代修建、90年代改造的宝成铁路,则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战胜大自然、改天换地的决心和魄力。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广元市朝天区地方志编纂中心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