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明月峡话古
明月峡话古
集“先秦古栈道、金牛驿道、嘉陵江水道、纤夫道、宝成铁道、108国道”古今六道于一峡的广元市朝天区明月峡,是中国道路交通发展最生动、最直观、最宏伟、最完整的一处天然陈列馆。尤以峡中崖壁开凿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飞阁栈道最为壮观。让我们以古栈道为起点,沿着历史的脉络,作一次旅行,去重温明月峡所经历的升平融洽,輶轩相属的繁华岁月;去回顾明月峡在干戈纷扰,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所承受的艰苦磨难。
栈道,又名阁道,是中国古代人民在今川、陕、甘、滇诸省丛山峻岭中的峭崖陡壁之上,凿孔架木连阁而成的一种道路。
在古代,由于生产力十分低下,生产工具十分落后,人类征服大自然的能力极其有限,既无能力打通大山,又无法跨过江河,在建筑路道时,多采取“沿溪河成路,岭横越垭,陡峻盘旋,险绝而栈”的方法。所谓险绝而栈,就是前面讲的在无以为路的峭壁悬崖上,凿孔架木,再铺上竹子或木板,从而形成空悬于崖壁上的道路,这种道路因地域不同,又分别称之为桥阁、栈阁、阁栈、阁道……
栈道起于何时,并无定论。不过可以肯定,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它已广泛介入人们的生活了。《战国策·秦策》中,有“栈道千里,通于蜀汉”的记载。
“通于蜀汉”的先秦栈道,北起秦都咸阳,南达古蜀国的都城成都,长约两千余里。这条蜿蜓于秦巴山脉山重水复、叠峰重峦之中的古道分为两个部分:从关中穿过秦岭通达汉中的道路,古称“褒斜道”;从汉中穿越秦岭、巴山余脉而直达成都的道路,称“金牛道”。
褒斜道因取道褒水、斜水两河河谷而得名。两水均发源于秦岭太白山:褒水向南注入汉水,谷口在旧褒城县(今褒河镇)北十里;斜水向北注入渭河,谷口在眉县西南三十里。褒斜道是当时往来秦岭南北的重要通道。《史记·货殖列传》中“关中南则巴蜀,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唯褒斜管其口”的记载,讲的就是这条道路。
随着时间推移,大约在秦、汉之交,另一条从关中穿越秦岭的道路形成了,那就是故道。故道北起陕西宝鸡市(古名陈仓),西南行出散关,沿故道水(今名嘉陵江)河谷至今凤县,再折向东南转入褒谷而达汉中。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明修栈道(褒斜道),暗度陈仓(宝鸡)”而还定三秦,走的就是这条被称为“故道”的路。
对于褒斜道和故道,人们又习惯称之为“北栈道”或“北栈”。它是从中国北方关中平原穿越秦岭,直达汉中平原的道路。
金牛道自今陕西勉县西南行,越七盘岭进入四川,经朝天驿、朝天峡,过利州(广元)入剑门,再向南经涪城(绵阳)而去成都。金牛道不光是先秦时期汉中通往蜀地的交通要道,在秦以后二千多年的岁月中,也一直是沟通南北的重要驿道。相传,战国时,秦惠文王欲伐蜀,因山道险阻,作五石牛,言能日屎千金,以欺蜀王。蜀王遂命五丁开道引之,秦军随而灭蜀。“石牛道”“金牛道”由此而得名。金牛道在历史书中,又被称为“南栈道”或“南栈”。
地处金牛道上的明月峡,因其地理位置特殊,道路必须从此通过,先民们很早就在崖壁凿孔架木,修建了栈道。南北朝以后,随着生产力发展,大约在唐宋之交,人们又艰难地在明月峡崖壁顶端,沿朝天岭凿成了道路。于是,蜀门咽喉之地的明月峡,便有了两条大道穿越:一条是峡中崖壁上的栈道,另一条是峡顶的山道。不过,由于山道崎岖,坡陡路险,不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人们都乐于选择平坦、快捷的栈道而行。
20世纪30年代,修建川陕公路之时,工程技术人员试图绕过明月峡另寻他途,遗憾的是他们失败了。最终不得不沿明月峡古栈道的上方崖壁,用炸药开凿了一条凹槽式的道路,勉强通过了峡谷。今天仍留在明月峡上方,川陕公路上的“老虎咀”,便是当年人们无可奈何而为的见证。
与川陕公路上“老虎咀”隔江相望的,是20世纪50年代修建的宝成铁路。那穿越山腹,横跨大江,高歌猛进,一往无前的钢铁巨龙,便是当代人征服大自然精神风貌的真实体现。
今天,人们看到的明月峡上的栈道,是合理利用文物资源而恢复修建的一条集文物保护、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性栈道。如今,漫步在古栈道上,仰望长空,高天流云,日丽风和;凭栏眺望,红枫摇曳,苍山如画;俯视江心,激流汹涌,波翻浪滚。此时仿佛历史的长河,透过岁月的云烟缓缓地从我们眼底流过,演绎着这古栈道上曾经发生过的历史故事……
公元前316年秋,秦惠王纳司马错之策,命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率兵攻蜀。秦军从秦国都城咸阳出发,沿褒斜道、金牛道南下攻打蜀国。明月峡的飞阁栈道上,曾经奔驰过秦军的铁骑。蜀王亲自率兵拒敌,双方在今广元市城南的昭化(古称葭萌)展开激战,蜀国兵败,蜀王逃往武阳(今四川彭山),被秦军所杀。十月,秦军平定全蜀,并设置蜀郡,至此,经历了十二世的蜀国开明王朝宣告灭亡。
公元前206年,沛公刘邦率军攻下秦都咸阳,秦国灭亡。然而,项羽仗恃力量强大,自立为西楚霸王,而把巴、蜀、汉中四十一县划归刘邦,封他为汉王。是年,刘邦以丞相萧何留守汉中,以韩信为大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攻取三秦,开始了长达5年之久的楚汉相争。此时,留守汉中的萧何,在巴蜀汉中一带招募丁壮,广收租赋,支援前方。川北一带数十万石的军粮,就是通过明月峡水道运往前线,广元地区健壮的先民子弟,就是通过明月峡栈道出川,加入汉王刘邦那浩浩荡荡的东征队伍,去逐鹿中原的。
公元229年至265年之间,群雄纷争,三国鼎立。蜀汉大军出祁山,伐中原,因战争需要,诸葛亮开剑门阁道,修整沿途栈道,明月峡的波峰浪谷间,曾映照过蜀汉丞相羽扇纶巾率军北伐的清瘦身影。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战火绵延,广元、汉中是南北交际地带,双方争夺激烈,为运兵打仗,金牛道上更是战旗猎猎,明月峡中常见铁骑涌动,其主要的战事有:
公元304年,陕、甘大饥,民不聊生,流民遍地。为了生存,数十万流民涌上金牛道,涌过明月峡,涌入剑门关,涌入西平源......最终,在他们的领袖李特的率领下,于成都建立了“成”国。
公元373年,前秦国王符坚发兵攻打东晋王朝的蜀地,秦将徐成、杨安从明月峡攻入蜀门广元(当时称晋寿)并进入剑门关,从而领有梁、益二州。
公元505年时,陕南、川北一带本属南朝梁国的版图。汉中太守夏侯道迁、晋寿太守竺胤,相约叛梁降魏。北魏派大将邢峦为梁、秦二州刺史,于是邢峦率大军南下攻击蜀地的梁朝军队。北魏军通过明月峡迅速攻占晋寿,攻入剑门、梓潼。至此“梁州十四郡地,东西七百里,南北千里,皆入于魏”。
隋唐时期,我国社会发展迅速,金牛古道成为沟通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渠道。那时,明月峡古道上,輶轩相属,冠盖络绎;嘉陵江上,帆樯林立,船歌不断。岁熟余丰、国泰民安的大唐盛世,得到充分体现。大唐皇后、大周天子武则天,就出生在明月峡南边利州古城的都督府中。当唐王朝的深宫后院,最终走上了至高无上的金銮宝殿,成为“千古一女皇”。当然,并不是说在整个唐代,明月峡栈道上流过的都是兴盛与繁荣。公元756年,当朝皇帝李隆基,为避“安史之乱”,曾偃旗息鼓地经过这里,狼狈地逃向西蜀避难。
北宋王朝,虽内忧外患严重,但从“澶渊之盟”过后,有一百多年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因而,商品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明月峡栈道上,也一扫唐末五代以来的萧条气氛,商贾往来,车马不断,煞是热闹。北宋大诗人苏辙,多次往来于明月峡。他在利州所写的《巽堂》诗中说:“山前三秦道,车马不遑息。日出红尘生,不见青山色。”你看,繁忙的古驿道上,车如流水,马如长龙,日夜川流不息,以至于车马人流激起的巨大烟尘,使红日朦胧,使青山迷茫。正因咽喉之道的明月峡无法满足行路的需要,开拓峡上山路的要求才更加迫切。据《宋会要辑稿·方城·道路》记载,北宋仁宗天圣三年(公元1025),曾诏令大力整治入蜀的道路,还特别强调了凤州至利州经剑门关直入成都的道路是整治的重点。也就是此时,人们将朝天岭上唐代以来开凿的山间小路,拓展为通衢大道。
宋人王象之撰写,成书于公元1227年(宝庆三年)的南宋地理总志《方舆纪胜》,在卷一百八十四“利州条”中说:“朝天岭在利州北五十里,路径绝险,其即朝天程,旧路在峡中栈道,遂开此道,人甚便之。”
生活在北宋中期的四川诗人文同(1018—1079)有《过朝天岭》诗,诗曰:
双壁相参万水深,
马前猿鸟亦难寻。
云容杳杳断鸿意,
风色萧萧行客心。
山若画屏随峡势,
水若衣带转崖阴。
生平来往成何事,
且倚钩栏拥鼻吟。
诗中明确地告诉人们,“马前猿鸟亦难寻”的朝天岭山路和“且倚钩栏拥鼻吟”的峡中栈道,同时在使用。
到了南宋时候,中原北方一带先后为金人和蒙古人占领。陕西南郑(今汉中)成为赵宋政权西北抗战的大本营,巴蜀成为兵源、粮饷的供应基地。为了抗战的需要,必须确保道路通畅。为此,南宋四川宣抚使虞允文,在咽喉之道的清风峡、明月峡(两峡相距约3公里)专门设置了“桥阁官”,负责营造、维修、管理这里的栈道。
到了宋末的公元1236年,蒙古阔端王子帅兵攻蜀。双方投入近十万人马,在川陕交界的阳平关大战,南宋骁骑大将军、利州驻扎御前诸军统制曹有闻及其以下数千士卒全部战死,血流二十里。得胜的蒙军沿驿道涌向朝天明月峡栈道。为阻挡蒙军进攻,宋军将明月峡栈道烧毁,迫使蒙古骑兵不得不翻山越岭,绕道明月峡上的朝天岭向利州进发,继而遭到宋军伏击,损失惨重。
蒙古铁骑横扫大江南北,建立了“大元”王朝。公元1277年(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四年),改利州为广元,先后建都元帅府、广元府路、广元府。在元初的几十年间,由于蒙宋交兵之时破坏了的明月峡道路,只作过有限的修复,行人过往十分危险,也十分不方便。大约元惠宗元统年间(1333—1335),从广元北上汉中的道路改由藁本山山路而行,即从今城区走东坝,入大石镇,进荣山镇,翻漫天岭,经朝天区麻柳乡、白杨栈、两河口、茅坝至今宁强县境入汉中。据清代嘉庆《四川通志·艺文》所载,元代人李祖仁所写的《广元路复行古道记》说,此路十分艰难,“春则冻释流水,夏则畏途饥渴,秋冬之交,阴雨岚烟,风高雪厚。加以登天入井,颠沛之劳,毒蛇猛兽,惊虑之际......”由是“群议籍籍,恒告不便”。在这种情况下,元朝广元地方政府具文报四川行省批准,大规模地对千佛崖、明月峡栈道及朝天岭、龙洞背、七盘关的道路进行扩修。至元庚辰(公元1340年),正式将这条路修通,于是明月峡又成为北上秦陇的大道。
元朝统治的数十年间,修整了朝天岭上的大道,并设朝天关派兵驻守。加之航运大兴,有舟楫之使,往来明月峡多乘舟而过。由是,峡上栈道虽未毁弃,但已不是重要通道了。
明代末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李自成的“大顺”、张献忠的“大西”政权先后建立,吴三桂引清军入关等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相继发生。公元1644年后,占领四川的张献忠,与退出北京据有关中、陕南汉中的李自成大军隔七盘山、朝天岭一线对抗,明月峡再次成为要道,演绎出了农民起义军自相残杀的悲壮故事。此后,又发生了清王朝的肃亲王豪格率军从陕西关中地区入蜀征讨张献忠,以及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反叛清王朝的所谓“三蕃之乱”事件。可以这样说,从公元1644年张献忠入蜀建立“大西”政权,到公元1679年清军再度攻下四川平息“三藩之乱”的25年间,整个中国南方各省都处于战乱之中。由于战争需要,明月峡、朝天岭当然是交战各方争夺的重点,也就是在这次漫长的战乱中,明月峡栈道彻底遭到破坏,以后也再没有恢复起来。
尽管明月峡的峭壁悬崖间没有了古老的栈道,但是,朝天岭上的大路却变成了更加平坦宽阔的驿道,往返于明月峡江心的船只也更加稠密。上航陕西略阳、凤县,下去川东重庆、夔门的万千船只,把雄壮的号子撒在明月峡的青山绿水间,那是唱给这蜀门名峡的赞歌。
21世纪以来,工业文明的春风使古老的明月峡焕发了勃勃生机。如果说29世纪30年代中期修建的川陕公路还带着许多无奈和遗憾的话,那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50年代修建、90年代改造的宝成铁路,则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战胜大自然、改天换地的决心和魄力。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广元市朝天区地方志编纂中心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