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川陕革命根据地时期的武装斗争

作者:巴中市地方志办公室 王志雄 来源:《巴蜀史志》2017年第二期(总第210期) 发布时间:2017-05-16 15:43:00 浏览次数:4275 【字体:

徐向前在《巴山烽火》序中写道:“川陕革命根据地是红军用枪杆子打出来的,根据地的历史就是武装斗争的历史”。从1932年12月18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进占通江县两河口,到1935年3月红军相继撤出川陕苏区,在两年多的时间里,红军进行了“解放通南巴”、反“三路围攻”“三次进攻”和反“六路围攻”等重大战役,沉重地打击了四川军阀和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在武装斗争中,红四方面军不断壮大,由入川时的4个师1.5万人扩大到5个军10万余人。不仅有川北民军和川东游击军改编为红军,而且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历史上第一支成建制的女红军队伍。

37095aa1e1bf4f27a59ec3ff0a57d338.jpg

解放通南巴

红四方面军于1932年12月15日在陕西钟家沟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决定首先占领通江、南江、巴中三县,再待机向外发展,将川北、陕南连成一块,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1932年12月18日,红217团占领川陕边界通江县境内的两河口,守敌闻风而逃。21日,红四方面军主力部队到达通江县泥溪场。23日,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在苦草坝召开入川后第一次高级干部会议,正式决定“红军停止转征,在川北创造根据地”,并发布红四方面军《入川十大纲领》。

12月25日拂晓,红12师师长旷继勋率先头部队,抢占通江县城西北的庙子垭山梁,而后部队相继攻入通江城。进入通江县城的红军迅速向周边展开,很快控制了通江县城附近大部分地区。获得解放的通江人民杀猪宰羊,慰劳红军,欢庆解放。

8152165f7a2b4f41ab3815cfc3c637f0.jpg

图为:川陕苏区反“三路围攻”图

解放通江后,红12师和11师32团经鹦哥嘴、得胜山、杀牛坪战斗,将敌人逼退到清江渡。敌人凭借河道水深流急,妄图阻止红军前进。红军部队绕到清江渡后方的右垭口,截断敌人退路。得知退路已经被截断,与巴中失去联系的敌人极为恐慌,军心涣散,斗志全无。红军全线出击,毙伤敌人1000多,俘敌600多人。1933年1月23日,红军在人民群众的欢呼声中,浩浩荡荡开进巴中城。红军一进城,首先占领了县衙,砸烂了牢门,释放了犯人。当时正值严冬,衣单被薄的红军将士打地铺睡街沿,对劳苦大众秋毫无犯。同时,红军还把从大地主、大恶霸处没收来的财物,分发给群众。

1933年1月9日,红73师主力部队经瓦室铺、涪阳坝乌龙垭、芭蕉溪、屈家山、梭罗坪进入大河口,击溃孙家山守敌孙玉书民团,打垮太平山守敌薛廉身团。在此,红军避开敌人主力,留下少量部队牵制敌人,大部队绕道兴马坎,取道关路口,并过了个愉快的春节。在这期间,任伟章的“川北民军”被收编为红四方面军独立师。1月26日拂晓,解放南江最为关键的一仗———甑子垭战斗全面打响。31日,73师全面占领鹿角垭、甑子垭。坐镇县城指挥的刘汉雄眼见南江城失去了屏障,率部经罗家坝溃退至广元一带。73师于2月1日解放南江城。

43780e83b11d4be4af86380785873309.jpg

图为:木门会议军事纪念馆

反“三路围攻”

红四方面军以摧枯拉朽之势迅速解放了通南巴,在短短一个多月时间里,建立起赤北、赤江、红江、巴中、南江5个县级苏维埃政权和巴中特别市。1933年2月,召开了川陕省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和工农兵代表大会,中共川陕省委和省苏维埃政府正式成立。这标志着以通江、南江、巴中为中心的川陕苏区正式创建。川陕苏区的创建,使国民党当局大为震惊。1933年1月27日,蒋介石自南昌电委国民党二十九军军长田颂尧为“川陕边区剿匪督办”,拨给子弹100万发、军费20万元、飞机4架助战。28日,田颂尧在成都宣誓就职,针对川陕苏区的“三路围攻”全面拉开。

此时,红四方面军共有4个师12个团约1.5万人。总指挥徐向前、政治委员陈昌浩根据敌我情况和川北地形险要、易守难攻的特点,决定采取“收紧阵地、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

在第一阶段中,敌人虽占领了南江、巴中两城,但付出了伤亡8000多人的代价。红军在达到阻滞敌人、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的目的后,主动退到新的防线。

在第二阶段中,红军边打边练边休整,得到了养精蓄锐的机会。无论是正规红军,还是地方武装,都大大提高了战斗力。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和局势发生显著变化,完全朝着有利于红军的方向转变,全面反攻的条件已经成熟。

第三阶段,红73师主力于大骡马、小骡马及小坎子地区抗击敌左路纵队主力,阻止敌人继续前进;红12师一部和10师的28团与部分游击队武装一起,坚守小通江河以东及鹰龙山、鸡子顶、九子坡一线正面阵地,钳制敌中、右两纵队;红12师主力集中于长坪地区作机动部队,随时做好反攻准备;10师和11师主力担任歼灭入侵竹峪关之敌,解除左翼之威胁,而后迅速回师消灭右翼空山坝之敌。红军在此取得了空山坝反攻的全面胜利。

5月底,红军由东向西乘胜追击,穷追猛打,收复通江、南江、巴中县城,并攻克恩阳、木门重镇,威逼仪陇、广元。至此,历时4个月的反“三路围攻”取得彻底胜利。此次战役,田颂尧损兵折将2万多,被缴获枪支8000余支、机枪200余挺、追击炮50余门。红军不仅收复了川军进占的地区,而且使川陕苏区疆域扩大一倍以上,达3万平方公里,人口逾200万,川陕苏区进入一个巩固和发展的新阶段。

红军反“三路围攻”胜利后,在木门寺召开了红四方面军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次军事会议,史称“木门会议”。会议由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总政委陈昌浩主持。木门会议总结了反“三路围攻”的作战经验,重新回顾和审视了红军内部肃反问题,决定停止军内肃反;检查各师领导干部间的团结状况,强调全党全军进一步加强军内团结和作战协作;作出加强部队政治工作、大力开展军事训练、总结作战经验和恢复彭杨军政学校等重要决定;讨论了认真扎实开展地方工作等问题。会议还根据部队和地方武装取得的前所未有的发展实际,将部队扩编为四个军。

三次进攻战役

红四方面军抓住四川军阀组织不起对红军围攻的有利时机,于1933年8月中旬至10月底,接连组织了仪(陇)南(部)、营(山)渠(县)和宣(汉)达(县)三次进攻战役。历时两个半月。因为红军战士的英勇善战,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援,地方武装的有力配合,三次进攻战役取得了巨大成功。前后歼敌1万多人,缴获枪支2万多支及大批军用物资,巩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扩大了苏区疆域。整个根据地纵400余里,横500余里,总面积达4.2万余平方公里,人口500多万,川陕革命根据地达到鼎盛时期。在宣达战役期间,王维舟领导的川东游击军与红四方面军在宣汉胜利会师,被改编为红三十三军。

反“六路围攻”

红四方面军三次进攻战役的胜利和川陕革命根据地的迅猛发展,严重威胁到国民党蒋介石和四川军阀的反动统治。1933年10月4日,刘湘发出通电,举行典礼,宣誓就职“剿匪总司令”,开始对川陕革命根据地发动“六路围攻”。

为彻底粉碎敌人的“六路围攻”,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经过认真分析,仍然采取“收紧阵地,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在兵力部署上,集中红军四军全部、九军25师、三十军88师和90师及三十三军共30个团,由徐向前亲自指挥,布防于万源东部和宣汉、达县以南地区,主要对付敌主力第五路。集中三十一军主力、三十军89师、九军27师共10余团,由王树声指挥,在北起广元嘉陵江以东至营山、渠县以北地区,分别钳制一、二、三、四路敌人。三十一军93师287团和92师276团分别布防于通江北边的碑坝和旺苍以北的三道河地区,监视陕南敌军。

e56e437f285a401694dbfdf10dc0121a.jpg

图为:通江县红军石刻标语

11月上旬,东线第五、六路敌人分别向前推进,朝根据地扑来。在西线,三、四路敌人在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分别从驻地出发,向根据地逼近。第一次总攻被红四方面军彻底粉碎。1934年2月,刘湘在成都召开“剿匪”军事会议,策划第二次总攻。

敌人第二次总攻于3月初在西线发起。第一路进攻旺苍坝,第二路进攻恩阳河,第三路进攻玉山场、鼎山场,第四路进攻兰草渡。西线红军利用有利地形节节抗击,完成阻击任务后,于3月中旬撤出巴中城,退守通江附近的杨柏河、得胜山一线。第二次总攻历时20余日,敌人在主要方向未获进展。

4月初,四川“剿总”下达第三次总攻令,各路敌军再次向根据地发动进攻。红军西线部队撤至贵民关、观光山、得胜山一线。从1933年11月至1934年4月底,红四方面军虽然后撤200多公里,暂时放弃了大部分城镇和乡村,但敌人付出了损失3万多人的代价,耗费了大量资财。敌人由于财政日益拮据,内部矛盾不断加深,特别是一、二、四路,惟恐一旦“剿匪”结束,自身实力下降,在军阀之中难以自保,借口后勤供应困难,基本上按兵不动。

刘湘为调整内部矛盾,部署第四次总攻,于5月15日在重庆再次召开“剿匪”会议。6月中下旬,红四方面军继续节节抗击敌人,迟滞其进攻,消耗其有生力量。

自1933年11月至1934年6月底,红四方面军在运动防御过程中,缩短了战线,保存了实力,集中了兵力,重创了敌人,共毙伤敌官兵4万余人,大大削弱了敌方有生力量。加上敌补给线拖长,增加了供应困难,士气更为下降,战斗力日益削弱。万源保卫战胜利结束后,刘湘面临四面楚歌、分崩离析的局面。这种优劣形势的消涨,证明红军举行大反攻的条件已臻成熟。红军在东线青龙观取得顺利突破,全面展开大举反攻。敌第五路、第六路在红军的猛烈追击下,完全成了乌合之众,溃不成军。

8月下旬,红三十军全部、九军、四军主力及三十一军两个团,从宣达前线西移。9月2日、3日,敌第三路、第四路分别开始溃退。敌第一路、第二路得悉消息后,相约于9月上旬退出南江。

为赢得更大的效果,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决定实施大纵深迂回,在黄猫垭打一场歼灭战。在黄猫垭歼灭战的同时,红三十一军追击敌第一路,在通江、南江交界的官田坝、分水岭及鹿角垭等地重创敌人,于9月17日收复南江。之后,继续西进,收复长赤、旺苍。红九军由巴中向西南追击敌第三路,于16日收复仪陇。自此,红四方面军收复了北起广元,南至南部、阆中、嘉陵江东岸的广大地区,彻底粉碎了敌人的“六路围攻”。

反“六路围攻”胜利后,川陕革命根据地党政军群全力投入到发展苏区各项事业中,苏区迎来了短暂的和平发展时期。但是好景不长,蒋介石眼看苏区越来越壮大,如鲠在喉,欲除之而后快,策划了更大的“川陕会剿”。1934年底,根据长征中红一方面军的战略目标和中央电令,川陕革命根据地党政军首脑机关开始撤离通南巴,西向配合中央红军长征,并于1935年6月中旬与中央和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于川西懋功。

(作者单位:巴中市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 《巴蜀史志》2017年第二期(总第210期)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