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 致敬川军
四川是长达14年抗日战争的大后方,在整个抗战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周恩来同志曾用四句话高度概括四川的重要作用,即:抗战最后根据地;联结西北和西南的枢纽;两个民主运动中心;坚强的战斗的西南党组织。
抗战中,四川承担了全国30%的财政税收和40%的抗战兵力,因此中国军队有了一句俗语,叫“无川不成军”。
抗战中,四川一省征兵,无论配额与实征数额,均约占全国总额的1/5,居全国第一;1944年全国约有15万知识青年登记从军,四川一省有4万人以上,居全国第一。
抗战时期,四川出兵最多,牺牲最重。仅抗战全面爆发的8年期间,四川总共出兵350万,伤亡64万。当时,平均每十五、六个川人中,就有一人在前线作战,川军伤亡人数是全国总伤亡的五分之一。
73年前的今天,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这是每个中国人,都应该记住的日子!为这一天,中国付出惨痛代价:日军践踏我大半中华河山,超3500万同胞伤亡。
1945年9月9日在南京举行的中国战区日本投降签字仪式
日本天皇裕仁宣布日本正式投降
1945年8月15日《大公报》日本投降矣!
1945年8月15日的重庆,人民脸上都洋溢着胜利的喜悦,热烈庆祝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
四川是长达14年抗日战争的大后方,在整个抗战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川军凭借其血性和为民族而战的大义,在淞沪会战、长沙会战、常德会战等多个经典战役中出征。抗战时期,四川参战人数之多、牺牲之惨烈,居全国之首,没有之一。由此,四川地方军队得名铁血川军。
川军,是对民国时期四川地方军队的称谓。与其他地方派系不同的是,川军从来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体系,早期刘存厚、熊克武当权,中晚期刘湘主政。刘湘死后,川军形成邓锡侯、杨森、潘文华、刘文辉、王陵基5个上将争雄的局面。
川军内部派系繁杂,防区制盛行,内战之烈闻名全国。在抗战中四川承担了全国30%的财政税收和40%的抗战兵力,建于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战时陪都重庆市区中心的抗战胜利纪功碑书写着川军这一华彩乐章。
位于重庆的抗战胜利纪功碑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四川为国人期望之复兴民族根据地与战时后防重地,山川之险要,人口之众多,物产之丰富,四川7000万人民所应负担之责任,较其他各省尤为重大……
8月,各路川军将领集议抗战事宜,决心放弃前嫌,统兵14个师,开赴抗日前线。
成都老东门大桥附近川军出川抗战雕塑《壮行》
为抗日,川军执行了蒋介石“军队国家化”的指令,接受了国民政府整编。而一心想插手四川的蒋介石以几道军令,把刚出川的川军分得个七零八落。从此,川军足迹遍布全国抗日战场,几乎所有的对日大会战中,都有川军将士的身影。民族危亡之际,川军以国家利益为重,深明大义,忍辱负重,慷慨赴死,以劣势武器,无数次与装备精良的日军进行殊死决战。根据国民政府统计,川军在抗战时期的伤亡人数约为全国抗日军队伤亡总数的1/5,居全国之冠!
川军前脚出川抗日,国民政府后脚迁都到了重庆。到国民政府还都南京,近8年时间,四川一直承载着各种超负荷的负担。四川人民却始终毫无怨言,一边节衣缩食、勒紧裤带支援政府抗战,一边含泪把近300万子弟再送前线……
民众欢送川军部队出川抗战
由于武器装备和兵员素质落后,中国军队一直伤亡惨重。经过几次大会战,中国军队兵额的需求量越来越多,而沦陷区越来越大,可征兵的地域越来越小,甚至有的地方兵源几近枯竭。大后方,尤其是四川,成为了中国最大的兵源基地。
马士弘(1911—2016.5),抗战老兵,著名作家马识途三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毕业,从1937年开始,在抗战经历了淞沪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常德会战、宜昌会战、长江石牌要塞保卫战等六大会战(图片来源:华西都市报)
1937年“七七事变”后,西充县成立了“西充各界人士抗敌后援会”。1937年10月1日,西充县集中了抗日义勇队伍856人。“800壮士”经战前动员齐齐入伍。10月2日,856名西充人分编为8个连队,浩浩荡荡列队从西充出发。抗战期间,西充“800壮士”为国捐躯,只有李宏毅一人奇迹生还。
孔诚(1917—2016.8),新四军老战士,原四川省军区副司令员,电影《渡江侦察记》的原型就来自他所带领的29军86师东线突击团256团。2016年7月,孔诚在成都因病去世前一个月,躺在病床上通过口述的方式讲述了他带领“海空雄鹰团”与日军抗战的激情岁月(图片来源:华西都市报)
很多四川民众送子上战场的故事催人泪下:
安县曲山镇青年王建堂与朋友分头串联了100个青年,向县政府请命杀敌。就在他们开拔前,县政府收到了王建堂的父亲王者成寄来的一面出征旗。当众人展开这面出征旗时,全都大吃一惊——与祝愿亲人平安远征相反,这面由一块宽大的白布制成的大旗,居中写着一个大大的“死”字!出征旗的右上方写着:“我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份上尽忠!”
陈列于建川博物馆川军抗战馆内的死字旗 (复制品,来源:四川日报)
左上方写着:“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匹夫有份。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
电视连续剧《川军团血战到底》对历史的还原
四川兵在各战场都很受欢迎,他们吃苦耐劳,英勇善战,往往还没等到分配,就被各部队闻讯抢走。
1944年,为解兵源短缺之急,蒋介石在国民参政会上,以“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为号召,动员青年从军。
2015年11月28日,96岁的抗战老川军张文治在成都去世。他是四川最后一名亲历过淞沪会战的川军老兵。16岁那年,张文治在南充嘉陵中学念书,听校长张澜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后,他决心弃笔从戎,杀敌御侮。之后,他考入川军20军。1937年,作为首批出川抗日的川军,20军将士在淞沪会战中打响了川军出川抗日的第一枪(图片来源:华西都市报)
这一年,四川多所大学校园内,宣传从军的标语随处可见,巡回演讲往来不断,操场上的“从军报名处”人头攒动,激昂的歌曲一刻不停,似乎没有一个人能安稳地坐下来去读“圣贤书”。学生纷纷报名,已订婚的推迟了婚期,免服兵役的独子坚决从军……就连一些高官子弟也踊跃报名,其中有时任四川省政府主席的张群的公子张继正等。
1938年,华西协合大学学生在农村教唱抗战歌曲
根据国民政府军政部长何应钦公布的数字:四川一省征兵,无论配额与实征数额,均约占全国总额的1/5,居全国第一;全国约有15万知识青年登记从军,四川一省有4万人以上,居全国第一。因此中国军队有了一句俗语,叫“无川不成军”。
牺牲在徐州前线的川军战士
四川是抗战的大基地,四川是抗战的大熔炉,四川人民在全国抗战14年时间里,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
前方将士浴血沙场,缺衣少粮,作战艰苦,牵动着后方爱国军民的心。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的冯玉祥将军,以“中国国民节约献金救国运动总会会长”身份,从重庆出发,走遍全川20多个县市,进行为期一年的巡回演讲,掀起了四川民众爱国募捐的高潮。
1939年1月13日下午,华西坝五大学学生战时服务团邀请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冯玉祥到华西坝作《坚持抗战到底》的讲演。冯玉祥:说纵观中国的抗战前途,是没有丝毫悲观……都知欺负我们老百姓的是日本,应当打日本打到底。确信最后的胜利是我们的。讲演后,冯玉祥辉毫题写了“还我河山”几个大字,战时服务团送给冯玉祥一面锦旗,上书“深入民间”四字。
抗战期间,冯玉祥亲赴自贡募捐并提下“还我河山”四个字,至今还刻在自贡釜溪河畔山上。
在白沙献金会上,1万多名男女学生齐跪在地,哭着哀求在场的名流士绅:“请你们救救我们的国家,救救我们苦难的民族吧!……”众人泪流满面,有的当场慷慨解囊,有的当场褪下了金表、金戒指、金手镯……
在泸县献金会上,一群乞丐捐出了用破碗盛着的活命钱;一群断手残脚的伤兵相互搀扶着,捐出了他们靠编藤椅、制雨伞义卖得来的1万多元钱……冯玉祥,这位刚毅耿直的老将军,双手接过这些钱,感动得热泪滚滚,四周的人也哭作一团……
为抗战捐钱的乞丐
自川军出川抗战以来,四川各界组织的各类募捐活动从未间断。据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不完全统计,仅四川民众前两次献金总额就达6至7亿元。这笔巨款,都是四川人民的血汗钱,多用来购买了战场急需的飞机、大炮、枪支等武器,狠狠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
随着黄河、长江、珠江等流域产粮区相继沦陷,四川省承载了国民政府主要的粮食负担。为此,省政府各部门印发了各种宣传小册子、传单、标语和文告等,四处宣讲缴粮是爱国行动,是国民应尽的义务。广大农民积极响应:山道上,田垄间,时常可以看到肩挑背扛、络绎不绝的送粮农民。
川军出川(图片来源:四川日报)
遇到收成不好的年份,有些地区的农民饿着肚子,甚至饿得奄奄一息,靠吃“观音土”充饥,也要想尽办法,不拖欠半粒“公粮”。从1941年到抗战胜利的4年间,四川共征收稻谷总量约占全国总量的1/3。
全省人民还担负起了“大后方”的建设重任。四川是日军战略轰炸的首要省份,但大轰炸并没有摧垮四川人民的意志,反而增加了他们的反抗精神和凝聚力。虽然轰炸频仍,但工厂不停工,工人们加班加点为前线赶制被服和武器弹药。藏匿山中的工厂更是夜以继日不停运转,每到夜晚,厂房车间灯火通明,机器轰隆,这一景象构成了“中国工业史上的壮丽诗篇”。
为打通抗战交通线,四川200多万民工担起了川陕、成渝等公路的修建和空军基地的赶修任务。150万四川人半年时间建起了德阳、广汉、温江等十几个机场,盟军第一批B29轰炸机就是从成都起飞轰炸日本本土。他们吃糠咽菜,衣衫褴褛,风雨无阻,硬是凭着一双双长满老茧的手和简单原始的工具,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交通史上的奇迹。
挥泪折扇:一把由中国人制作的折扇,其中一面用700多字的小楷记录了民国十二年(1923年)日军侵华的种种暴行(建川博物馆供图)
抗战的胜利,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的结果,但其中最不可忽视的就是四川人民对抗战胜利作出的巨大贡献,李宗仁将军曾评价道:“八年抗战,川军之功,殊不可没。”
四川民工运送粮食
为记录四川在抗战中作出的巨大贡献和川军抗战这段悲壮历史,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正在组织编纂《四川抗战历史文献》和《四川抗日战争志》,从抗战精神中汲取力量,助力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
【参考资料】
1.《四川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与贡献(上)》,2015年7月7日《四川日报》
2.《四川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与贡献(下)》,2015年7月8日《四川日报》
3.《川军出川 血铸悲壮之歌》,2015年8月14日《四川日报》
4.《重温四川军民抗战岁月》,2015年11月24日《四川日报》
5.《颠覆抗日雷剧 壮士出川背后的悲壮历史》,人民网
6.《“西充八百壮士”抗战惨胜一人还 一部战书传后人》,四川新闻网
7.《铁血川军!看看四川在抗战期间做了多大贡献》,凤凰网
8.《致敬!四川抗战老兵!》,2016年9月3日《华西都市报》
9.《日本人为啥最痛恨四川人》,“古代人文历史”百家号
10.《〈壮士出川〉:拍给年轻人看的抗战剧》,2013年12月27日《四川日报》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蓬州闲士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