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记忆】陈辉 ‖ 川藏公路:中国筑路史上五大奇迹——人民解放军建设川藏公路回眸(三)

作者:陈 辉 来源:晨晖军事 发布时间:2020-04-08 16:07:30 浏览次数:1540 【字体:

编 者 按

 今年4月是人民解放军修建川藏公路70周年。川藏路是新中国修建的第一条震惊世界的公路,是中国海拔最高的公路,最险的公路,最难修建的公路,3000多名官兵和民工为修路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些抗战和解放战争中九死一生的老兵,在枪林弹雨中迎来了新中国,但他们未能享受打天下的成果,又在建设新中国中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修建川藏公路70年过去了,我们不应该忘记他们,我们要缅怀他们,回顾他们的丰功伟绩!

川藏公路:中国筑路史上五大奇迹

——人民解放军建设川藏公路回眸(三)

陈 辉

中国邮政在《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六十五周年》纪念票册发行时,有位公路专家感慨地说:修筑川藏路军民创造中国筑路史上的最高最险最长工程量最大修建速度最快”的“五大奇迹”。

 川藏路修路,是从徒手敲石头开始的。10多万军民在平均海拔4000米的高原上,要克服高原反应,粮食短缺,用铁锤、钢钎、铁锹和镐头这些最原始的工具劈开悬崖峭壁,降服险川大河。在4年多的时间里,川藏公路穿越整个横断山脉的二郎山、折多山、雀儿山、色季拉山等14座大山;横跨岷江、大渡河、金沙江、怒江、拉萨河等众多江河;横穿龙门山、青尼洞、澜沧江、通麦等8条大断裂带。

当时的标准现在看来并不高:三层路面,一层石灰,一层黏土,一层石子,轧平后形成公路。由于机械少的可怜,仅有的机械在许多高原复杂地形施展不开手脚,一切只能靠人工。

官兵修路鏖战二郎山

筑路官兵经常在终年积雪、空气稀薄的高山上施工。白天,他们在大雪纷飞的野外工作,寒气袭人。山上寒风凛冽,战士们的手上常常裂开一道道血口,劳动时,裂口因震动出血,伤口愈合了又裂开,真是疼痛难忍!冬天气温常在摄氏零下二、三十度;山上冻土的深度1.3~1.55米,挖冻土比开石方还难。在这种情况下,战士和工人们时常不分昼夜地用大火把冻土烤化,再一点一点挖掉;一连好几个冬天,他们都是这样在高山上施工。

入夜,繁星升起,筑路战士燃烧的一堆堆篝火,映照着白雪皑皑的雪山,把夜空装扮得绚丽多彩!从很远很远的地方望去,无数的火光和夜空的北斗交织在一起,是火还是星?难以分辨……机器轰鸣,战马嘶鸣,人声鼎沸,在寒风中涌动着筑路勇士高大的身躯。“不怕那风来吹,不怕那雪花飘;艰苦创业为人民,个个逞英豪。劈山开路架桥梁,筑路英雄立功劳……”这是《歌唱二郎山》创作者的感受。 

1951年夏天,西南军区战斗文工团在副政委魏风的率领下,到二郎山一带慰问筑路部队。指战员们的豪情壮志和英雄事迹深深地感动了文工团的团员们。魏风把填词的任务交给了祝一明(洛水),作曲由时乐濛承担,男高音歌唱演员孙蘸白负责演唱。

祝一明也被筑路官兵们的精神感动了,欣然接受了任务,投入到创作之中。很快,一首饱含着热情与激情,颂扬筑路部队英雄气概和顽强意志的歌曲《歌唱二郎山》,在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上诞生了:

二呀么二郎山,高呀么高万丈,

古树那荒草遍山野,巨石满山岗,

羊肠小道那难行走,

康藏交通被它挡。

二呀么二郎山,哪怕你高万丈,

解放军铁打的汉,下决心坚如钢,

誓把公路修到那西藏 

不怕那风来吹来不怕那雪花飘,

起早晚睡呀忍饥饿,各个情绪高,

开山挑土架桥梁,

筑路英雄立功劳立功劳。

二呀么二郎山,满山红旗飘,

公路通了车,运大军,到边疆,

开发那福源,

人民哪享安康。

前藏和后藏呀处处受灾殃,

帝国那主义国民党狼子野心狂。

人民痛苦深如海,日日夜夜盼解放。

中国共产党呀像红太阳。

解放军真坚强,下决心进西藏,

保障那胜利巩固那国防。

前藏和后藏呀真是好地方,

无穷的宝藏没开采,遍地是牛羊。

森林平原到处有,人们财富不让侵略者来枪。

巩固国防先建设边疆,帐篷变高楼,荒山变牧场。

侵略者胆敢来侵犯,把它消灭光 。

歌曲写好后,魏风只给了孙蘸白一个晚上的时间练习,对于一名职业歌唱演员来说,这样的经历在他的歌唱生涯中是第一次,也是仅有的一次。但孙蘸白丝毫没有退缩,相反,他以饱满的热情接受了任务。夜深人静,孙蘸白低声试唱。他的脑海里一次又一次地浮现出筑路工地上官兵们挥汗如雨的施工场面,耳边一波接一波地回响起热火朝天的劳动号子。从满天星斗到天空泛白,孙蘸白的眼睛一直被泪水湿润着。他自己也说不清,是被官兵们感动了,还是被歌曲感动了。

第二天登台演出时,孙蘸白深情的演唱让这首鼓舞士气的歌曲赢得了筑路官兵们经久不息的掌声和欢呼声。在官兵们的一再要求下,孙蘸白一连唱了3遍才走下舞台。在台下,战士们把他团团围住,纷纷索要歌片。为了满足大家的要求,魏风马上找人刻印歌片并发给部队。

从此,川藏线的筑路工地上到处可以听到《歌唱二郎山》激昂的旋律。不久,这首歌像插上了翅膀,飞过二郎山,飞向祖国的山山水水,飞向每一处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

1952年,西南军区战斗文工团参加全国第一届文艺会演时,也选送了《歌唱二郎山》。不出所料,这首歌获得了评委的一致好评,荣获当年全军文艺创作一等奖。

《歌唱二郎山》展现的是修筑川藏公路的艰难和官兵们克服困难的英雄气概。

当年在筑路大军中流传的贺龙司令员为官兵每人每天解决吃四片维生素C的故事,也能反映出当年修筑川藏路的艰辛。

贺龙(左)、周士第、王维舟(右)

1952年秋天,正是高原雪莲花开的时节,身为第18军参谋长、川藏公路修建司令部司令员兼政委的陈明义到重庆向西南军区司令员贺龙汇报修建川藏公路的情况,在重庆曾家岩西南局的办公室里,当汇报修路部队艰苦而又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的生活时。贺老总感慨地说:“这和我们长征时一样啊!”当陈明义谈到战士们把树枝搭在雪地上当床铺,并风趣地称做钢丝床时,贺老总哈哈大笑起来。

谈到战士们白天在雨里雪里修路,晚上睡在方块雨布搭的帐篷里,漏雨飘雪,衣被湿透难以入眠,贺老总皱起眉头,对秘书说:“记下,叫军区后勤给筑路部队特制帆布帐篷,配发雨衣!”

陈明义说:“由于运输困难,有时主副食供应不上,战士们挖地老鼠,吃野菜充饥,不少同志由于营养不良,患了夜盲症等疾病”。

贺司令员又问:“明义同志,公路已修到昌都,修路部队能吃上蔬菜吗?”陈明义摇了摇头:“因为青藏高原地势高寒,部队常年吃不上蔬菜,只有逢年过节,飞机给我们空投一些萝卜、土豆和白菜。由于缺乏维生素C,战士们的手指甲盖不同程度凹陷。”贺司令员站了起来!他不安地踱来踱去,思索着什么。稍停,他严肃地对陈明义说:“立刻派人到上海购买维生素C,必须每人每天吃四片,少了不行!”

修筑川藏路已经过去快70年,当年年轻的官兵也大都作古,很难采访到当年的建设者,但流传至今的一首《歌唱二郎山》,一个维生素C的故事却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年筑路大军的含辛茹苦,千辛万苦。

历史资料显示,修筑川藏公路,共投资2亿多元,历时4年多时间,建筑工程共作业土方、石方约2900万立方米,其中石方就有530多万立方米;铺筑路面377万平方米;架设桥梁430座,总长度6000多米;修筑涵洞3781道;护墙8万立方米。修建这条公路工程的巨大和艰险,是中国公路建筑史上前所未有的。

本作品版权归“晨晖军事”所有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上期回顾

【方志四川•记忆】陈辉 ‖ 不能忘记新中国创造的人间奇迹——人民解放军建设川藏公路回眸(一)

【方志四川•记忆】陈辉 ‖川藏公路:美国人说不可复制的奇迹——人民解放军建设川藏公路回眸(二)

来源:晨晖军事

作者:陈 辉(新华社高级记者)

来源: 晨晖军事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