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年前 他扑灭那场瘟疫 还推动了分餐制
一个多世纪前,同样是一场瘟疫挑起一场浩劫,31岁的年轻医生伍连德提出旋转餐盘的概念,放上公筷、公勺,减少细菌传播。一个小小的创新,推动中国向健康文明生活方式迈出一大步。
那是1910年岁末,一场引发肺部病变的鼠疫在东北三省肆虐。伍连德临危受命,成功扑灭了一度令人绝望的瘟疫,挽救了成千上万人的性命。发现鼠疫
出生在南洋,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伍连德是第一位华人医学博士,先后在法国巴斯德研究院、德国科赫实验室从事传染病病源学和疫苗学研究。他被任命为东北防疫总医官,一路北上,去消灭一种不明原因的怪病。
病人先是发烧、气喘、咳嗽,过不了几天便吐血而亡,死后皮肤呈紫红色。这种病在哈尔滨傅家甸已经流行了一个多月,死亡人数每日递增,疫情失控,“如水泻地,似火燎原”。
为了尽快找出病因,伍连德在客栈一间幽暗的小屋里,对一具遗体进行了解剖。很快,伍连德在血液中有所发现——光学显微镜下,鼠疫杆菌的形态暴露无遗。一系列研究证明土拨鼠是其来源,这是一场由捕猎旱獭引发的灾难。作为以往腺鼠疫的升级版,肺鼠疫可通过飞沫在人和人之间传播。
这是人类流行病历史上第一次提出鼠疫分类理论,成为此后伍连德指挥战“疫”的科学依据。
科学战“疫”
伍连德立刻向朝廷建议,派遣军队,调遣医生,动用警察协助封锁交通要道。同时向哈尔滨百姓宣传鼠疫防控知识,教他们可行的防护方法。
没想到,他的方案被曾参与过印度、香港等地鼠疫防治的专家、法国医生迈斯尼全面否定。迈斯尼主张飞沫没有传染危险。可不到十天之后,迈斯尼便染上肺鼠疫,以生命为代价为错误买单。
伍连德曾在自传中写道:“很明显,传染是通过病人咳嗽和飞沫一个接一个发生,能够阻止的办法只有严格地将病人从健康人群中隔离开来……药品没有丝毫作用,因为这种疾病对肺的破坏太快了。”
隔离,是最有效也是最廉价的防疫之法。在伍连德的筹划下,整个傅家甸被分成四个区,往来铁路实行严格检疫,流动人口受到管控,学校、客栈、剧院和浴室变成了消毒站,寺庙和废弃的房屋改建成病房和医院。
当时每个区有一个首席医官、两名助手,还有卫生警察、消毒员、检查员和担架员。居民都要佩戴臂章,分红、黄、蓝、白不同颜色,只能在本区活动,即使住对门,也不准来往。发明频频
为防止飞沫传播,伍连德发明了中国第一款口罩。把一块外科纱布折叠起来,中间衬上一块药棉,然后把两端剪开做绑带,制作方便、成本低廉,防护也严。一批妇女批量赶制。人们戴上口罩,把嘴和鼻子遮挡起来,称它为“伍氏口罩”。
不仅口罩,餐厅旋转餐盘也在伍连德的倡导下应运而生。
中国民众喜欢集体吃饭不分餐。伍连德提出放上公筷、公勺,采用西方的“分餐制”,尽量减少细菌传播。
随后,伍连德所居住的道台府采取“双筷制”,即每人使用两双筷子:一双取食,一双入口。这样,卫生的问题解决了,但不够方便。
伍连德又建议设计一种旋转餐桌。衙门主厨在八仙桌上装个圆板,中心以铁柱为轴,让圆板旋转起来,并在每道菜旁放一勺或一筷做公用。从此,旋转餐桌便流行起来。(据新华社)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