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咱们工人有力量”,毛泽东与上海工人共庆五一
“咱们工人有力量”
毛泽东与上海工人共庆五一
赵菲
1961年5月1日,毛泽东来到上海工人中间,与工人群众们共度五一劳动节。在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对上海这个老工业基地的发展给予高度关注,不仅作出“上海有前途,要发展”的重要指示,而且亲临上海指导工作40余次,多次与劳模和工人代表座谈、吃饭。那段激情燃烧的奋斗往事,蕴含着奋进的智慧和力量,激励我们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持续奋斗、顽强奋斗,再攀高峰、再创奇迹。
在内忧外困之时拨云见日
上海解放后,街头的硝烟还未散去,上海这座新中国最大的城市来不及享受日月新天的喜悦,便马不停蹄地投入到整顿和恢复经济工作中去了。
国民党撂给上海的是个烂摊子,已然褪去了远东第一大都市的光彩,千疮百孔,百废待举。1949年6月23日,美蒋宣布对上海口岸实行武装封锁,阻塞上海对外交通,切断上海与世界市场的贸易联系,断绝重要物资供应,使长期依赖进口工业原料的企业无法开工,以图窒息上海的经济。物资短缺,资金匮乏,工商业凋敝,上海的发展举步维艰。
“二六”轰炸后,上海工人日夜奋战,仅用42小时就恢复了城市供电
困难还不尽如此,1950年2月6日,美制蒋机分4批重点轰炸上海重要经济地区和电厂、水厂等把握城市命脉的要害部门,杨树浦2/3的发电设备被炸毁,造成全市大面积停电,许多工厂停工停产。情急之下,3月12日至5月10日,上海市长陈毅接连向中央发了6份电报,不仅汇报了上海当前深处的困境,还拿出了应对困难的一系列举措。
党中央、毛泽东非常关切上海的形势,紧急向华东调拨资金,在中央支持下,内忧经济颓态、外患敌特侵扰的上海,很快找准了方向,开始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和对工商业的改造。经过三年的努力,上海迅速走出战争创伤,工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有力地支持了全国的经济建设。
尽管如此,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上海因地处东南沿海前哨,并不是全国的重点建设地区,从国防安全的角度出发,一度还有人提出“紧缩”的方针,沿海不宜建设新厂,也不做重大改建、扩建。上海发展束手束脚,不少行业的生产潜力远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1956年前后,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现实考题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毛泽东抽出大量时间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著名讲话,其中关于“好好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老底子”的思想,为上海的工业建设指明了方向,激活了这座老工业城市寻求复兴的动能。5月3日,陈云带着毛泽东的指示来到上海,“上海有前途,要发展”,从此上海迎来了发展的机遇。
上海十年建成
全国最大的工业基地
上海市委根据上海的具体情况,立即响应,确定了“充分利用、合理发展”的工业方针,在这一方针指导下,全市进行了经济改组和技术改造,适当的改建和扩建。上海工人阶级也随即投入到一场场波澜壮阔的比学赶超大竞赛中,以破竹之势开展了各个领域的群众性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并涌现出一大批技术革新能手,创造了我国的许多“第一”。
蚂蚁啃骨头——小车床加工大部件
1958年5月,煤炭工业部副部长沈鸿写信向毛泽东建议我国自行研制万吨水压机,当时这样最高等级的自由锻造水压机只有少数发达国家能制造。毛泽东接到信后,立即批转给有关同志,后来任务落到上海。上海工人、技术人员开展各行各业的跨领域大协作,发挥聪明才智,在没有条件的情况下硬是以“蚂蚁啃骨头”“银丝转昆仑”的攻坚克难精神,以人的力量创造出条件,终于自行设计制造出来1.2万吨水压机,实现了与世界尖端水平比肩的梦想。万吨水压机诞生后,毛泽东一句“从此中国工业看上海”,更是极大振奋了上海工人阶级再攀高峰的信心。1961年5月1日,时值五一国际劳动节,毛泽东亲赴上海电机厂,他的到来让工人们沸腾了。
20世纪50年代后期,上海工人阶级靠手敲出了中国第一代轿车,正是有了这条手工生产线,才为后来德国大众在中国的落户提供了先决条件;而刚跨入60年代,上海就成功地研制出当时只有极少数国家能研制的探空火箭,钱学森曾这样评价:“中国的火箭从上海起步。”60年代初,上海在工人阶级和科技人员的努力下,已经拥有一批新兴工业:高温合金、稀有金属、石油化工、合成树脂塑料、合成纤维、半导体材料及激射光、高温陶瓷等。
1958年10月,上海攻克世界难题,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台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组
到1965年,上海工业生产已有70多项产品赶上或接近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其中,人工合成牛胰岛素、10万千瓦双水内冷发电机组、20万倍大型电子显微镜、每秒运算20万次的电子计算机等问鼎世界技术巅峰。上海以它经济发展的速度和取得的成效受到世人的瞩目,远超当时的香港、台湾,也为找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提供了图景。
要依靠工人阶级把工厂管好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中,上海在工业发展中画下的每一个惊叹号,都离不开毛泽东的深切关怀和悉心指导。毛泽东一生中曾50余次亲赴上海,仅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就多达40余次,他倾心指导上海的经济建设,十分重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尤其注重发挥人的因素。在接见上海锅炉厂领导时,听说有位老工人爱厂如家,数十年如一日地珍惜落在地上的每一颗螺丝钉,他高度赞扬“工人阶级就要发挥这种精神”。
1955年1月10日,毛泽东在视察公私合营申新九厂时,强调一定要根据中国的情况,不要生搬硬套国外的发展模式。他在现场向干部、群众提出了“现在公私合营了我们怎么办”的问题,告诫大家,要依靠工人阶级把工厂管好。
当年11月5日,毛泽东视察上海港口,他对上海港负责人说,上海港是我国第一大港,又是一个国际性港口,是一个有发展前途的港口,一定要把它管好。他还兴致勃勃地登上“港申轮”,厂领导向他介绍潜水艇开始是苏联转让生产的,图纸材料都是向他们买的,但是我们以后要自己生产。毛泽东听罢,敏锐地提出要“走独立设计制造的道路”,他勉励工人们,学习外国先进经验的目的要“为我所用”,不止要学习,而是要超越,“要有这种勇气”。
毛泽东鼓励上海广大妇女在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半边天”的作用。当他在上海视察时,看到不少女工活跃在生产第一线,由衷地为新中国妇女的解放而自豪,主动上前握住女工们沾满污油的手,非常高兴地说:“妇女解放了,也能开机床,男同志能干的事,女同志也能干了。”
1961年5月1日毛泽东在上海电机厂和全国劳动模范朱恒握手
毛泽东对青年人寄予了深切的厚望,曾亲切地鼓励上海技术代表中的青年工人说:“青年人是国家的未来,要听党的话,要敢于闯,大胆地去创造。”在视察上海机床厂时,毛泽东看到车间大多是青年工人,欣喜地对厂领导说:“这是工人阶级的新生力量,你们要很好培养”,“要全面关心工人政治、思想、文化的进步。”离厂前,厂领导请毛泽东作具体指示,毛泽东笑着说:“你们有这么多青年,一定能把厂子办得更好!”情真意切,对青年的热切期望和信任溢于言表。
闪亮的名字见证百炼成钢
群众性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是上海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兴起的新风尚,掀起了各个技术领域的革故鼎新,“革技术的命,革愚昧无知的命”,成就了上海在这一时期实现力拔山河的创新奇迹。毛泽东特别注重发挥其间涌现出的先进模范人物的骨干、带头、桥梁作用。1960年3月19日,为表达对上海技术革新革命运动的支持和对涌现出的先进模范的鼓励,毛泽东在锦江饭店宴请来自上海不同领域的技术创新能手、劳模代表。席间,毛泽东第一个起身,举起酒杯,“这一次,上海工人在党的领导下,技术革命搞得很好,我想请大家吃顿便饭,感谢上海的工人阶级”,勉励上海的工人们继续在技术革命中大干一场。
毛泽东对上海工具厂的朱富林说:“你是革新闯将。我国军事战线上出了个‘朱总司令’,现在上海工业战线也出了个‘朱总司令’,太好了!”毛泽东从与朱富林的对话中得知一个创新试验要搞228次时,说:“困难是不小的,但是我们不要怕困难。”他用党的革命斗争历史来激励大家,“革命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们在大搞技术革命的时候,尤其要记住这条真理。不试验,不失败,不成功!凡事都要经过试验,在失败中取得经验,然后才会成功!”
1960年1月,沪光科学仪器厂王林鹤试制成功国产首台高压电桥
当他得知代表们都是工人时,对在场干部指出:要从工人中培养大学生,从工人中培养工程师,培养作家。正是在毛泽东的倡议下,上海市政府开始从优秀技术工人中选拔工程师,在1960年五一前夕,登报公布了138名首批工人工程师名单,著名劳动模范王林鹤名列榜首,朱富林、杨新富、陈志贤榜上有名。此外,上海还兴办起业余大学,同时上海科技大学、华东纺织工学院(现中国纺织大学)等高等学府也招收一批劳动模范入学深造,为工人群众知识化开辟了新途径。
一个个闪亮的名字,见证了上海工人阶级勇攀高峰的坚定意志、百炼成钢的坚韧品格,这是上海工人阶级在那个时代向党、向人民交出的答卷,不仅诠释了工人阶级的力量之源、劳动之本、奋斗之根,更为上海开辟了迈向更高水平发展的通途。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
来源:党史镜报
作者:赵菲(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