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英华】诸城市长苏轼•密州四曲⑤:政绩赢得群众爱戴 ‖ 易旭东
编者按:目前,表现苏轼山东诸城(密州)的各类文章多以“密州三曲”为主,对“凡百劳心”既安邦抚民的政绩一笔带过,更是忽视“潍河文化带”对苏轼思想与创作的影响。
本文作者易旭东采用现代传媒的平视眼光,将新闻手法、电影手段引入叙述结构,跨文体写作,真实再现苏轼在“齐鲁名地”的苦中取乐,勤政廉政,视密州似故乡,爱黎民如亲人,关注农事,兴修水利;重点表现“密州四曲”产生的来龙去脉;着重揭秘千古第一豪情词《密州出猎》,景妙论高的超然愁情词《超然台作》,“除却胶西不解歌”——“曲阜文化圈”“潍河文化带”对苏轼思想与创作的影响。
细心的读者,能“读出”对现实社会的借鉴、启迪。
作品展示四川儒家精英在山东,从急于舍身报国却壮志难酬,经过个性把握,到“嗟我本狂直”的“野性”觉醒,坚持人格和心志,逐渐走向“无所往而不乐”的精神解脱的转变过程。
诸城市长苏轼•密州四曲⑤
易旭东
政绩赢得群众爱戴
第一次任知州,独挡一面。
到熙宁八年(1075年)十月,经过近一年努力,“蝗旱相仍”的灾情基本杜绝,“盗贼渐炽”的局面也大为改观,治理成果初现,正呈现出几年来少有的稳定富庶局面。
不久前,在“保守派”与“改革派”的较量中小胜,“变法副帅”、参知政事吕惠卿被罢相,重要的还有前杭州知州、现任知制诰(相当于国务院办公厅主任)陈襄,向宋神宗再次举荐司马光、苏轼等33人。
又可能再回开封。
政治形势似乎沿着有利于“保守派”的方向发展,心情如乌云缝隙中透出的些许阳光。他,比任何时候都渴望得到朝廷的召唤,渴望在更高、更宽、更广的平台上,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豪情又满怀于胸。
做知州的妙处,是能想更能做。
熙宁九年(1076年),在扶淇河的东坡上造超然台,亲自绘图,参与取材、施工。
对建筑颇有揣摩,早在陕西凤翔时就跃跃欲试。
诸城西北墙上有“废台”“增葺之”“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而成,“日与其僚,览其山川而乐之。”台成后,任洋州知州的文同、朋友李清臣、张耒,均作《超然台赋》,文彦博也作《寄题密州超然台》诗,司马光亦有《超然台寄子瞻学士》诗。
在四月,作《文与可字说》寄给文同。
希望能草书此赋,好刻于超然台的石台上。
文中采用孔子与弟子子张、子夏的对话,高度赞扬文同的人品,“与可之为人也,守道而忘势,行义而忘利,修德而忘名,与为不义,虽禄之千乘不顾也”。
苏辙依据《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文意,命名“超然”,作《超然台赋》赞咏。超然,超脱尘世、乐天知命之意,意为人的精神,可以不依赖外物获得,才能名气出众之人,不为功名利禄等劳累,虽有荣观而身处,自然不违背人性之意。
弟弟深知兄长的豁达,引发哥哥《超然台记》横空出世。
“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他,在《超然台记》中赞美说:“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余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洋溢着快乐气氛。
兄弟俩以“超然”之意自宽,阐释道家的乐生哲学。
政治失意后精神苦闷的自我排遣。
仕途的坎坷不平,开始产生归向老庄的倾向。超然之乐,含有政治失意的辛酸。既不能摆脱官场,又要寻求超然之乐,内心世界矛盾的体现。唯其矛盾,更使文章委宛多姿,意味深长。
写景生动,说理透辟,语言清新自然,行文如汩汩流泉,体现洒脱自如、纵横不羁的特点。
“以苦为乐”,构成了苏轼以后生活创作的“素材”。
超然台成为会友之所。
政务之余,邀同僚,会朋友,欢聚台上,或诗、或词、或歌、或赋……
“超然”思想确定,应用到人生中。
超然台
面对密州的“庇采椽之居,行桑麻之野,岁比不登,盗戝满野,狱讼充斥”,人不堪其忧,却“乐其风俗之淳”;面对仕途的受挫,采取“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的达观态度;面对生活的艰苦,“作后杞菊赋以自嘲,且解之云”;面对人生的忧愁,“走马来寻铁沟水,有鱼无鱼何足道”,“凭君借取《法界观》,一洗人间万事非”。
正值“不惑”之年,大踏步地走入人生的成熟期。
为政一方,明显地体现“民为邦本”执政理念;具体措施中,施行“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安”的黄老思想;文学创作中的“超然诗”、出猎词等,明显体现爱国、归隐、野性思想等。
登上超然台,西望,穆陵关,姜太公、齐桓公的遗迹,还可寻找。北望,潍水缓缓流过,韩信为汉王朝的建立,创下不朽业绩。“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气象不凡。
凭个吊古,抒发个人情怀。
“城东坡陇何所似?风吹海涛低复起”,“城西亦有红千叶,人老簪花却自羞”。
眼观百里以外,心驰千载以上。
骑马打猎,与民同乐。
荒凉、茫荡。唤醒身上积存多年的“狂质”“野性”。
主张为政应顺应自然,“必尽人事然后理足而无憾”。
在密州期间,还整治了州治西侧的荒废园亭,取名为“西园”“西斋”“西轩”;在署北正中,筑“盖公堂”,纪念汉初黄老门徒盖公,命画工摹写的陆探微名画,画中猛狮“奋髯吐舌”盘踞壁上;在城西北处的潍水之畔,筑“快哉亭”。
他,请求文同作快哉亭诗,告诉任期满后,打算带着苏辙回京师候命。
文同回作《寄题密州苏学士快哉亭》诗。
乐天知命,一生的精神支柱。
在密州写下的一些闻名于世的名篇中,每每提及超然台,都津津乐道。
如今的诸城市人民路口,就是苏轼当年建造的“超然台”。
北宋时,诸城的标志性建筑。
再现当年诸城千古豪情。
超然台原址,在超然台路以南、台下巷以西,复建在现址西南百米的位置。
整个工程依原有规模,按3倍的比例进行扩建,占地20余亩,建筑面积7000余平方米,陈列面积3000余平方米。
超然台台高10.74米,北面紧靠城墙,台面略成梯形,前沿东西长约28米,南北宽25米,长160米。台上,分前后两院,前院中间有3间厅堂,明柱出厦,门悬横匾“慕贤亭”;后院有东西两庑,各3间,较前矮小,内置刻石。后堂3间,内有苏轼泥塑坐像,一手捧书,一手扶膝,神态文雅庄重,风度超然脱俗。
在文学史上,超然台可与滕王阁、岳阳楼、黄鹤楼媲美。
闻其声,见其行。
德政情怀,“欲把疮痍手摩抚,坐观不救亦何心”。
他,政绩上赢得群众爱戴,还有两个重要原因。
把“为政”通向“道德”,提高了施政者的品位,“吏实不德,无以导迎顺气”;经常自疚自谴,责备自己的工作没有做到家,“我衰临政多缪错”“民病何时休”?
第二年,气候风调雨顺,人民安居乐业,履职之余,有更多时间、精力,寄情于周遭的山山水水,常山、卢山、障日山、马耳山等,均留下过足迹、诗作。
他,经常登临诸城城南10公里处的常山。
常山,不甚高大,被视为神山。早先,以山形如猛虎在卧,名卧虎山;继后,因地近海滨多风,沟渎不留,常常苦旱,百姓祷雨于兹山,每每有应,百姓认为有“常德”,称为“常山”。
方圆五公里。古树参天,时有野兽出没。
除常山寺、广丽亭外,还筑有道士庙、姑子庵,终年香火很盛。
“哀我邦人,遭此凶旱”。
“知州”职责。两次按照当地风俗,亲率州、县官员来此祈雨救旱,先后写就六篇《祭常山(神)祝文》,旨在“以遗东武之民,使歌以神而勉吏”,上天有眼,果然得雨。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易旭东,知名纪实作家,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特聘资深研究员,天府文化学者、北宋人物史研究学者,四川省传统文化促进会副会长,成都传统文化保护协会副会长。在国内外报刊发表纪实做品450万字,近50篇做品获各种奖项。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易旭东
配图:方志四川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